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微观经济学
第1篇:关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认识与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并且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经济学基础。一方面需要把握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弄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基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安排上通常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相关知识基础并且习惯了高中教学模式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很关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够高。笔者曾经在开学第一课做过调查,在正式讲课前问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还是家人的建议亦或是随大流追逐热门专业,一个班级近60人,只有十几个学生是基于对经济知识的兴趣所选,其他学生要么是家长认为学经济类专业有前途,要么是追求热门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说是专业名称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既然对于专业的了解甚少,那么对于将要学习的经济知识就更无从说起是基于兴趣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一旦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懒惰等现象,课前缺乏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听课不够认真,课后缺乏复习,使得经济学的学习陷入困难了不想学,不想学就更觉得困难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对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是一门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里面涉及到经济知识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利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不够扎实,再加上对经济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不够理解,使得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3.总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参与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而刚从高考题海训练中走出来的学生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经济学要学的内容较多而课时却较少,比如一周只有两学时,一学期共32学时这种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出现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不利于老师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控制以及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微观经济学作为考试课,一般都是在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展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30%的平时成绩可以体现平时的学习情况,但是期末一张卷的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在平时不夠认真,期末前为了考高分突击复习的现象,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理解的并不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去关注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由老师进行引导,给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依照题目的情况,团队或个人完成,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很有帮助,但是只能体现在平时成绩里,期末试卷虽然可以出一些分析理解类题目,但是毕竟无法查阅资料,所以不可能出一些需要较多精力的题目。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重视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经济理论和知识过于抽象,只是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而在讲解前应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在课堂讲述知识的过程中配合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同时,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行中,可以在前一次课就布置好案例或者是布置要讨论的案例的范围,由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知识点讲完后,由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负责整个流程的控制和安排,并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进行教学,将PPT的运用与板书结合起来,将经济新闻和视频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查找对应的新闻视频或者经济类节目,在课堂上安排好时间进行播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视频观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3.作业的布置上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学会彼此取长补短,总结小组成果。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为例,在这一章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或五人小组,任选一个行业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某一企业,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分析其消费者行为并且针对其消费者行为,分析其营销策略。每个小组在完成后,由老师安排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是作为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引入竞争,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去学习和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繁简得当。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具体包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者行为、厂商的行为、市场以及要素,根据每一部分的情况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或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比如供求、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生产函数和成本部分,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弹性、消费者均衡、各种成本的计算和应用,就多分配点课时,市场一章里面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重点讲述,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相对简略一些,要素一章简单讲述分配两课时即可。这样将内容的重要性和课时安排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有了非常清晰明了的认识,也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一张期末试卷占比过大的形式,按照每一章内容或者是每一阶段的内容安排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分组作业、课堂案例分析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小论文的写作情况等等,增加考核点,不仅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四、結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的同时,锻炼其分析经济问题和现象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微观经济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经济知识的掌握有难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对教学效果的控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考核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建议重视案例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张春莲
第2篇: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1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以家庭和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为重点,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某些正确看法;培养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維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讲授、讨论课、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案例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情况
2.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6级金融学和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其中金融学44人,物流管理31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8.67%和41.33%。从性别结构看,男生为27人,占36%;女生48人,占64%。
2.2评价结果
2.2.1总体评价。关于课堂总体教学效果评价这个问题,基于教师、自身和教材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一是基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印象与评价,二是基于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效果评价,三是基于学生对于教材的评价。问卷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即“你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总体印象”。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课堂教学较好的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5.34%,其中回答非常好的占42.67%;很好的占42.67%;一般的占13.33%;比较差的占1.33%。问卷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即“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课程学习”。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满意自己的课程学习人数达62人,比例为83.67%,其中非常满意,非常清楚课程框架和内容的占9.33%;比较满意,对于课程有些了解的占53.33%;一般满意的占20%;不满意,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的占17.33%。问卷设置的第三个问题,即“你觉得微观经济学课程难在什么地方”。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图多、字多为31人,比例为41.33%;知识点多的26人,占34.67%;计算题比较难的为15人,占20%;其他方面的3人,占4%。
2.2.2教学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学生对于教学环节、阶段、教学文件等方面进行评价。本课程共计48课时,24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每讲内容按照提问与回顾、引入案例与本讲内容、知识点讲解、课堂总结等四个教学环节。问卷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即“你对于每讲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提问环节为32人,比例高达42.67%;引入案例的为13人,占17.33%;知识点讲解的为6人,占8%;案例或故事的21人,占28%;课堂总结的为3人,占4%。这个问题是要考察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评价,看看学生对于哪一个环节印象比较深刻?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提问环节、案例或故事、引入案例印象较为深刻,特别是提问环节和案例或故事。而对于知识点、课堂总结印象不太深刻。问卷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即“你如何看待课前提问”。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很有必要,会有些紧张的人数为68人,比例为90.67%;没有必要,不会在意的为2人,占2.67%;无所谓的为5人,占6.67%。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经济学意识,本次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学习与微信联系,让学生关注朋友圈公众号,阅读相关文章,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因而,问卷设置的第三个问题,即“你觉得转发朋友圈文章是否有效”。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就是应付的人数为18人,比例为24%;确实有些作用的为45人,占60%;不知道的为12人,占16%。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的同学认为转发朋友圈确实有些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认为是出于应付。
2.2.3考试环节。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工作。针对这一环节,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问题。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隔两章或一段时间让学生总结一下教材知识点,起到复习总结作用。特别是课程考试之前,对于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因此,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评价课堂或课程总结对于学习的作用。问卷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即“你觉得总结有用吗”问题。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有用的人数为65人,比例为86.67%;没有必要的为10人,占13.33%。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用。对于学生对于考试自信心方面的评价。问卷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即“你觉得可以通过考试吗”问题。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可以,没有问题的人数为23人,比例为30.67%;心里没有底的为39人,占52%;不确定能不能过的为13人,占17.33%。但从期末成绩看,两个班的不及格率均未超过15%。说明考试前后评价学生的心理变化。
3总结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方式、模式、理念均需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学生成长环境进行调整。本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规范课堂教学环节,每讲课堂教学按照“回顾-引入-讲解-总结”总体思路讲解;另一方面引入微信等新兴概念工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中图片、案例等选择也是紧扣95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希望拉近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拉近师与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倪超军
第3篇;实验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
1微观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学入门课程,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基本上仍是“填鸭式”——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记忆遗忘理论的研究者艾宾浩斯、里德和泰勒等的研究指出:“填鸭式”教学教给学生的知识,若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其遗忘迅速并且遗忘量大。即使是已经记住的东西,由于缺乏理解,其灵活运用程度也较差[1]。
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教学过程侧重单纯讲授,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学生普遍反映微观经济学学习起来太抽象,里面很多数学推理非常枯燥乏味。(2)教学内容侧重抽象理论的分析,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的培养。(3)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单调。教师单纯运用“黑板+多媒体课件+粉笔”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该课程的考试和后续运用来看,情况也不乐观:普遍存在较高的不及格率、后续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知识时,学生已基本遗忘。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以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积极思考,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更别说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也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然而,实验教学法是实现经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教学法的提出及其作用机理
实验教学法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经济学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特定情境来模拟经济社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经济学。在模拟的实验环境中,学生根据经济学课程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利用实际的微观经济统计数据,借助于仿真实验平台完成经济数据分析与经济政策的制订与检验。
实验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实验经济学。早期的实验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关注市场理论和博弈理论。如今,实验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诸多经济领域。在微观经济学中开展经济学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计算机或实物模拟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实验教学将枯燥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赋予微观经济学教学以全新的方式,使微观经济学理论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2]。实验教学法的作用机理具如图1所示。具体表现为:(1)实验的启发性增强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参与并完成实验活动,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此过程中主动与老师交流。(2)实验的参与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实验内容是通过老师设计特定情境来模拟经济事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进而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经济事件进行分析,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在微观经济学实验中,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实验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虚拟情境,直观感受市场经济的作用,自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实验教学法融合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识记成效。整个实验过程要运用案例法设定经济情境或列举具体经济事件,运用任务驱动法预设不同环节的具体任务,运用讨论法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探讨,身临其境的参与将眼、耳、手各个器官有效结合起来,记忆效果最佳。
3实验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完全竞争市场实现均衡为例
3.1实验目的
完全竞争是微观经济市场结构中的一种,表示市场上有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的市场组织。我们将模拟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学生以供给者和需求者的身份参与到竞争市场中,以口头双向拍卖进行交易。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
(1)熟悉简单商品市场中的交易机制。
(2)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收益计算。
(3)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图形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预测。
3.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与参与者:此次实验是模拟竞争市场上圆珠笔的交易。我们将选出3位同学作为市场工作人员,协助老师管理整个实验。其他同学被分成人数相同的两部分,一部分人充当商品的买入方,另一部分人充当商品的卖出方。买入方和卖出方将分别在教室的左侧和右侧两个区域,中间留出较大空间,以便教师和学生走动。
实验规则:保密规则、收益规则和报价规则。给每位买入者和卖出者发一张有数字的红色或黑色纸牌,牌的数字大小在1~10之间,请同学们拿好自己的牌,不要被其他人看到其中的数字。我们的目标是在实验期间达到更多的交易,尽可能赚取更多的收益。我们报价规则的表达形式为举手加口头,即举手表达叫价的要求,获得批准后进行口头报价。我们报价必须是0.5元的倍数。報价一旦启动,你要遵循出价不断提高,要价不断降低的原则。例如:如果你是买入方,而在之前已经有人报出商品的买入价,你的出价应该小于你拿到的红牌上的数字,这能使你赚取收益;同时又应该大于已有的商品出价,这样你才有可能买到商品,且遵循出价不断提高的原则,在预定的5min内达成交易。如果你是卖出方,而在之前已经有人报出商品的卖出价,你的要价应该大于你拿到的黑牌上的数字,这样你才能赚取利润;同时又应该小于已有的商品要价,这样你才有可能卖出商品,且遵循要价不断降低的原则。全部交易共5轮,每轮5min左右。请每轮参加者记录好自己的收益。每一轮游戏结束时,无论你是否达成交易,纸牌都要上交给工作人员,并由教师和工作人员重新洗牌和发牌。
买入方的收益=每单位商品对应买入方的价值(红牌上的数字)-成交价格
卖出方的收益=成交价格-卖出方的生产成本-单位商品的成本(黑牌上的数字)
3.3实验过程
首先,进行实验分组。由教师从学生中选出23人参加实验。其中,3人担任实验工作人员,20人充当交易者。买入者的编号为B1,B2,B3,…,卖出方的编号为S1,S2,S3…。扮演买入方的学生将得到一张红色的纸牌,牌上的具体数字(1~10)是达成交易时每单位商品对应买入方的价值。扮演卖出方的学生将得到一张黑色的纸牌,牌上的具体数字(1~10)是达成交易时卖出方的货币成本。
其次,实验过程(交易流程)。全部交易共5轮,每轮5min左右,包括:报价、成交后的交易合同、计算各自收益。在报价环节中,教师可以首先请买入方的代表为商品喊出初始的出价,再让卖出方的代表喊出初始的要价。报价必须是0.5元的倍数。最后,老师再询问是否有人提高出价和降低要价。即遵循出价不断提高,要价不断降低的原则。实验工作人员必须在黑板上记录每一次的报价数据,以便检验是否符合上述报价规则。每一个卖出方(买入方)在任何时刻可以接受一个稍作停滞的出价(报价)。当买卖双方价格达不成一致时,就重新启动报价系统。当一位交易者接受了另一位交易者提出的价格时,第一单位商品的双向拍卖就以交易合同的签订宣告结束了。在交易合同环节,合同一经签订双方不得反悔或违约。
最后,成交的双方将纸牌上交,并再次大声告知成交价格。在计算收益环节,成交双方根据成交的价格和纸牌上的数字计算自己的收益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实验工作人员也应该根据收上来的纸牌上的数字,将学生的保留价格、成交价格填写在实验登记表中。然后,进入下一单位商品的交易。这时,在此之前的已公布的出价、要价和成交价格的信息便宣告无效,尚未成交的交易者应该按照上述的报价规定重新申报出价、要价,继续进行双向拍卖,直至预设的时段结束或所有参与者都已经成交为止。
3.4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程中,学生们将课本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相关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完全竞争市场上供求双方(卖方和卖方)的自发作用促使市场上出现合理的均衡价格。在此市场上,每一位卖者和买者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卖者只要按均衡价格出售,无论多少数量都能卖完。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出发的水平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竞争的市场特点,真实反映出了竞争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充分体会竞争市场结构的特点,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竞争理论和问题进行延伸讨论[3]。
4实验教学法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表明,实验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微观经济学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的可操作性。应该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选取学生感兴趣,又能对难点问题进行可操作性实验证明的内容。(2)实验效果的激励机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真态度,可以给实验优秀者提供一定的报酬激励[4]。(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李杰
第4篇: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1课程教学目标与教材的选择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注重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中级微观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科研兴趣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创新与试验班等多个专业均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结合这些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综合考虑后,笔者选用美国经济学家哈尔·R.范里安编著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作为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推理严谨,层层深入。该教材还配有课后习题与解答,便于学生自学和巩固知识。
2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中级微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采用了“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些经济学模型。不少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比较困难。教材里面有几个章节还涉及概率论的知识,比如“不确定性”、“风险资产”以及“拍卖”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笔者授课的学生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就开始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然而学生此时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讲授这部分知识,学生就会一头雾水,无法理解。
2.2部分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微观经济学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理论,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早已对其熟知,没有新鲜感,从而学习兴趣不足。对于那些比较抽象而艰深的内容,部分学生则有畏难情绪,不愿深入钻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内容繁多而课时不足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面广,涵盖的内容很多,但其教学时数一般都是51课时,课时明显不足。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必须快速讲授,无法保证每堂课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每节课尽量详细讲授且留出足够的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却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之间往往顾此失彼,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3改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3.1应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强和时间短的特点。“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难点与疑点)录制内容短小精炼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课件、练习测试及师生在线问答互动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学生要学好《中级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不仅需要高效的课堂学习,还需要课后复习与做习题进行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训练。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也可以压缩很多知识点的授课时间,给教师在课堂上加强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必须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采用学习情况汇报等方式将微课学习纳入课程成绩的考核。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微课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校普遍在进行课程建设,如果同一门课程的微课资源不进行有效整合,就会造成教师重复劳动和课程建设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间有必要加强微课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模型。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案例印证理论,或者以应用理论来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数是国外的案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但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多采用那些学生很熟悉的经济现象作为授课素材,并启发学生开拓思路。例如在讲授“拍卖”这一章时,用学生很感兴趣的网上竞拍的案例来导出问题,分析竞拍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报价策略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又比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首先不直接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让学生讨论“破窗”这种很可能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有人认为破坏玻璃窗可以通过乘数效应而创造大量需求,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实际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启发学生思考“破窗理论”的谬误之处,从中引出機会成本的概念。破坏玻璃窗不仅存在机会成本,而且还导致无谓损失。也可以就此开展案例专题辩论,让学生在热烈的辩论中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整本教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的不同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章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前后章节融会贯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与消费者福利的关系。教材中利用无差异曲线图,根据消费者均衡点的选择来说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为何可以增加消费者福利。若没有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也许学生对该问题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但实际上还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对其作出解释。发生通货膨胀后,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只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导致的收入效应,但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在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消费者选择的需求束发生变化。因而社会保险金指数化在保证消费者效用水平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保留了物价变动带来的替代效应,由此使资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讲授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后,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会保险金指数化问题还能作出何种解释。若学生不能迅速反应,就提示学生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概念来分析,从而使学生既能加深对两种效应的理解,又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启发思维的活跃性。
3.4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
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很多,至少应安排64课时。但实际情况是除了经济学专业,其他专业都不太可能在51学时的基础上再增加课时。在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便学生重点掌握与本专业联系最密切的经济学知识。例如,为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应将涉及税收和公共物品的章节作为重点来讲授。对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应重点讲授外部效应等内容。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授课,则应将不确定性、资产市场和风险资产这些与金融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授。考虑到学生尚未学习概率论等数学课程,应先向学生简略介绍相关的数学名词与公式,再讲授对应的章节。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源于单个经济单位决策的变化,因此消费者的偏好、选择以及厂商供给决策等关于个体决策的内容,对各个专业都应该重点讲授。
总之,在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需要采用“微课”和案例教学等各种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总结经验和失误,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作者:段莹
第5篇: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包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增强分析经济现象和提升理解市场经济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国际贸易原理、货币银行学等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经济学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利用了大量的图形和数学工具来分析问题,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具有相当强的逻辑关系,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困难。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浮于表面,很难深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等问题,使得微观经济学失去了本来的教学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探讨该课程的有效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塑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该课程学校效果,对独立本科学院学生专业发展有着明显意义。
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1)理论抽象性强。微观经济学中包含有很多对经济活动以及消费心理本质现象的归纳,理论概念分布广泛,需要思考理解,常见的就有:供求平衡、消费者行为表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即便是64个课时讲授也安排较为紧张,而独立本科院校往往分配48个课时,受时间限制,教师讲授启发学生理解消化的难度比较大。
(2)图表分析复杂繁多。微觀经济学中几乎全部章节都存在图表分析,图形关联度和相似度高,如成本曲线就有十条多图形分析,习惯文字定性描述的低年级大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演绎归纳往往欠缺方法论素养,无法合理有效进行分析。
(3)数学模型多。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需要归纳变量因果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据加以验证,需要一定的量化理性思维和数学修养,在校园中感性思维较为明显数学逻辑思维不足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存在较大困难。
2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太符合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整体学习层次。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整体高中学习水平较公立院校为弱,数学基础更为薄弱,独立本科学院经济学大纲往往是借鉴或者照搬公立院校的已有模板,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要点等方面与校本部区别不大、没有针对学生层次进行合理化差别变动,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大幅降低。
(2)缺乏针对独立学院层次的应用教学型教材。民办独立本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高等教育组织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经济学教材选择上基本沿用母体公立院校教材,如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该教材对学生的经济理论、分析思维培养都有着广泛认可的良好效果,但对于应用讲授型的三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理论深入、内容繁杂、逻辑严密,体系丰富反而成为学习的客观困难,同时个体学习能力差异也导致教师讲授时存在困扰,近年来针对高职、应用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开始增多,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国外教材适合理解但不适合理论基础欠缺的一般大学生。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一个明显问题。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独立本科学院学生普遍习惯“灌输记忆式”的学习来应对考试,短期难以掌握需要理解归纳演绎结合图表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有效学习方式,已经固化为习惯的记忆背诵式学习习以为常;另一方面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使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有效的量化分析技术,从而增大心里畏难感降低学习积极性;教师缺乏企业实际经验也导致难以联系实际趣味吸引性不足,难以有效调动学习热情。
(4)教师授课精力难以保证。在课酬相对较高的广东独立学院教师周授课时一般在20节左右,每学期普遍同时讲授三门课程,仅教学任务就比较繁重,加之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为了职称评聘必然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甚至以挤占教学时间和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进行科研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需要精心准备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核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习惯期末突击记忆复习,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都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真正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同时独立本科学院高学费导致学生容易出现花多钱应该容易拿到毕业证的交易投机心理,出现抄袭舞弊行为,同时教师为避免过于严格引发教学矛盾也存在平时分过于宽松导致学生平时上课缺乏认真投入,使分数不能有效反应学习效果。
3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3.1优化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开设该课程,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时等方面应有所侧重,细化课程设置层次,并与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设置适合学生层次、侧重理解应用的重点学习内容,适当设置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型作为补充,重点在于理解运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
3.2编写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自编教材可以以现在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为蓝本,精简一些对于三本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例如,可以保留从供求入手,弹性的分析,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和要素理论。而对于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等相关内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简要介绍,只要学生把握基本内容即可。每章结束后,添加一两个案例或相关的事件,引导学生用本章学过的内容来解决这些问题。每一章的内容中,大部分知识点应配有相应的简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增加趣味启发性。
3.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精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独立学院学生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程度整体良好。改变微观经济学传统授课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讨论的结果,也要指出学生答案的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再次,老师应多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改变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的观念,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4提升教学地位重要性
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明确教学和科研的各自作用和地位,要让教师明确教学不合格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失败,将教学作为办学的质量生命线,微观经济学这样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学督察的重点内容,促进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倡导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理念,并在工作绩效上予以体现,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把每位老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数目限制在一至两门,使教师能够合理分配教学和科研实践精力,并且有充分时间来进行授课准备。
3.5豐富课程考核方式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特点,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分,期末考试的内容应加大材料分析的比重,全面考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尽量将考试内容设计为考查学生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点,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通过将这三个部分的考核情况相结合,给出一个最终成绩,提升学生经济学的认知、理解、分析和推断综合学科素养。
4结论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本科独立学院的经济学授课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本文针对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特点,描述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征,归纳了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太匹配、教材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精力难以保证以及考核方式单一的五个常见问题,然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作者:赖晓红
第6篇:微观经济学理论下的市场营销思考
进入21世纪一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营销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营销就是与他人或者集体进行产品和价值的交换,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选择环节,这样一来就与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1寻求潜在客户
市场营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因此,哪些客户会来购买你的商品就是非常重要的,寻找潜在的客户就是市场营销中最关键的环节。下面就分析一下寻求潜在客户的过程。
1.1分析需求
想要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就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在近阶段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生活需要、社交需要等等多个方面,只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推销,根据客户的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拓宽客户来源。
1.2需求弹性分析
需求的弹性分析就是分析对需求会造成影响因素,判断需求受影响的程度等等,这在寻求客户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需求的弹性分为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需求价格弹性。低于需求价格弹性来说,不同的商品的弹性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针对这种弹性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提价之后效益很有可能不如从前,所以应该适当地进行降价营销手段,反之就可以通过提价来促进产品的销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潜在客户的寻求过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需要考虑到客户的购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客户的具体需求情况以及自己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综合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最佳的市场营销方案。
2提高客户满意程度
只有对购买的产品感到满意,客户才会选择回购,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也是市场营销行业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因此,在进行销售的时候,时刻关注客户的满意情况,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是很关键的。
2.1测定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的测定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计算方法,将客户对产品的看法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不仅可以给市场营销的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提供一定的数据依据,还有益于营销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从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将满意度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例如不满意、中度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四个等级,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值的附加,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很容易地对产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而且这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准确性。
2.2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在对满意度进行测试与分析时候,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是紧接下来的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是市场营销理论中与微观经济学联系较大的一个环节,所谓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指微观经济学中的提升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就是指一个人在购买一样商品的时候,其得到该商品的满足感要大于其对所付出代价感觉到的惋惜,这就相当于他在购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只有这样这个人才会不断地购买这一商品。消费者剩余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才能够维持这种消费者剩余,才能够保证产品的销量。
在微观经济学的领域中,提升消费者剩余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断树立消费者至上的观念等等。因此,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这些方法,不断促进客户满意程度的提高,增加产品的销量。
3合理进行定价
为了促进市场营销的正常开展,对产品进行定价是必须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买方和卖方都是微观经济学而领域中比较理性的主体,因此在定价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卖方给出实价,在不允许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买方收益,但是时间久了卖方受益过少会影响产品的继续销售,如果卖方提出高价,不允许讨价还价,那么买方会感觉到自己利益的受损,仍然不利于商品的销售。因此,可以由卖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成本进行定价,在销售的过程中,允许买方进行讨价还价,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价格博弈等理论,就有利于促进定价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包含了很多的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消费者的需求分析、消费者剩余分析、价格博弈分析等微观经济学中的原理,对于市场营销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作者:王建越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wgjjx/10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