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微观经济学
第1篇: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探讨
体育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及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体育经济学不是简单地研究体育或经济,也不是某个运动项目的经济学研究,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体育资源实现价值的各种规律的学科[1]。20世纪80年代,以《体育科学》及众多体育院校的学报为代表的刊物先后刊出了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文章,并且部分刊物还开辟了“体育经济学”研究专栏。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国第一本《体育经济学》。此后,部分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体育经济学的课程,并编写了教材和讲义。
目前,南京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针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体育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体育经济学是应用型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作用规律等,从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体育问题。
1.研讨式教学概述
18世纪,研讨式教学出现在德国的课堂上,并且对近代德国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1988年,我国对研讨式教学展开探讨。武汉大学谢平仄教授首先对“研讨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所谓“研讨法”是一种改进型的“课堂讨论”,力求突出“启发”和“研究”。1997年,郭汉民教授系统提出研讨式教学法。他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重在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法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并提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2]。
概言之,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教师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探索解决为方法的教学模式,其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研讨式教学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传统教学理念向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精神。
2.体育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学生条件分析
我院体育经济学课程主要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该专业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配合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进行与完成。首先,该专业学生为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本科生,学习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其次,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体育经济学课程前,系统学习了西方经济学,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深入学习了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等体育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扎实。
2.2教师条件分析
目前,我院承担体育经济学教学任务的为体育经济与管理教研室主任张建明副教授,张建明副教授为河海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且教学实践经历丰富,可很好地把握课程教学。其次,我院新晋教师的招聘均要求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之上,这保障了新晋教师系统的学习并研究了其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绩,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可以很快进入教学角色、完成教学任务。
2.3学校条件分析
创新推动发展,改革促进成功。目前,我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对教学、科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励创新,鼓励教学改革,并且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为体育经济学课程研讨式教学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基础。
3.体育经济学研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3.1制订计划
如哈罗德·孔茨等所言:“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的这岸和我们要去的对岸连接起来,以克服这一天堑。”[3]科学、完整的教学计划有助于保证研讨式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制订计划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理解,并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情况有整体认识。制订计划时,教师要统筹安排研讨的主题、研讨的方式、阅读的资料、时间的分配等,对基础的知识性问题、具有分析和启发精神的思考性问题和体现学科前沿的研究性问题的研讨循序渐进。
3.2指导选题
此阶段通常在研讨专题的初次授课。教师概述课程性质、基本内容及学习要求,并根据教学计划就第一专题的某一方面进行讲解示范,其重点为小组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等。根据教学计划分配研讨小组,布置研讨内容。
3.3收集资料
此阶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传授的方法,查找索引,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在此阶段,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进度,并对学术论文的书写格式、结构布局、研究思路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把握学术前沿、追踪学术热点的能力,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只指导、不干涉原则”。
3.4分组研讨
召开小组会议,小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情况、发表观点,其他同学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小组研讨结束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总小组研究成果,总结小组发言情况,并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3.5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依次在全班发言交流,阐述本小组的研究情况,教师和其他同学就发言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讨论。交流结束后,教师根据各组发言情况总结,客观分析此次研讨活动中的优点和缺陷,指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3.6总结提高
全班交流结束后,每位学生根据教师及同学建议,修改各自研究报告,并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强化教学效果,从而保障下一专题高效率、高质量地实施与完成。
4.结语
研讨式教学在体育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开拓意识,而且妥善处理了与前续课程的关系,使原有定势能在新知识的学习中顺利迁移,做到学以致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作者:张智
第2篇: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初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采取Verges(2007)的方法,选择了后面一种方法。本研究共有45名面试官,都是大学生,并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问培训。每位学生需要采访大概15个人,这些访谈对象需要包括以下的类型:男人和女人;少年,青年和老年;城市和农村。本研究采取了653份方便样本-“真实”的消费者,其中39%为女人,61%为男人,55%为城市人,45%为农村人,41%年龄少于25岁(青少年),33%介于25到45岁之间(青壮年),26%年龄超过45(中老年)。
2.数据来源背景分析
数据收集和调查设计。本调查于2012年在中国唐山地区进行。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收集数据,一共有40名面试官。本研究所采用的面试官为大学生,他们接受过基础的街头访谈培训。和第一个研究项目一样,本研究使用了598名“真实”消费者这种方便样本(50%为女性,50%为男性;56%为城市人,44%为农村人;44%年龄低于25,31%介于25到45岁之间,超过45岁的占25%(表1)。120个人把阿迪达斯作为感应词,180人选择耐克,116人选择锐步,182人选择彪马)。问卷调查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包括对词汇的自由联想,消费者需要根据被提议的词汇进行五个联想。被提议的词被称为感应词。对于体育作品,选择10个词汇,因为感应非常大。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第二个部分收集了人口信息,诸如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表1调查对象的背景 性别年龄所在地女性男性总和<2525-45>45总和城市农村总和体育阅读62581204938331206852120体育经济928818082564218010179180体育品牌57591164836321166353116体育媒体889418284554318210379182综合性299299598263185150598335263598比率505044312556443.一个初步的分析
数据分析。一共收集了2485份访谈稿。做了三份互补的分析。第一个分析运用第一个研究项目中的5个方面(D2到D6)说明每个体育市场品牌如何定位。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是否每种品牌大概符合人们对体育市场品牌的表述。第二个分析研究根据每个方面的具体因素,分析每个体育作品是如何自我定位的。第三,用不属于体育市场品牌表述常见系统的因素来分析,目的在于描述品牌在体育市场市场外的定位。每种体育作品的合理和差异定位显示在分析的每个阶段。尤其是本研究视角和公司管理者的战略有关。两个研究都关注与品牌标识有关的问题。体育作品标识是品牌管理的一个分析单元。表述的社会性质由这些词出现的频率决定。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要被视为社会表征,该词必须要被10%的人提及;还有些其他研究者认为词汇计量分析要依赖的规律。对于某些研究者,如果一个词被超过2个人提及了,这个词就可以被视为社会表征的一部分。他的规律规定最常见的单词(譬如单词中的5%到10%)必须代表所列词汇的40%到60%,而另外一半被唤醒的词汇由超过90%的词汇组成。
4.小结
查阅国外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面地面的访谈方式收集了体育市场销售的面上数据,对于每个品牌,只能选择五个词汇,因为每个体育作品的意义对于消费者都变狭窄了。进一步对体育经济学的社会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探,以期引入社会学研究方法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有所启发。
作者:赵鑫
第3篇:体育经济学教学管理策略研究
体育经济学是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体育资源如何实现价值的各种规律的学科,是由经济学和体育学相交叉、重叠、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体育经济学就已经被列入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目前与体育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体育经济学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后,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全方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也呈多元化倾向,当前体育经济学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现代体育人才,如何发挥出体育经济学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搞好体育经济学的教学,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1.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体育技能教学,轻视理论课教学
目前,很多体育院系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课教学、轻视理论课教学的情况,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重点、教研活动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偏重,还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课时的设置来看,理论课的比例都是偏低的。理论课教学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有全局的、战略的眼光看到理论课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才有广阔的出路,体育院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2教材不适用
体育经济学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更多的是作为体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但现在不管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专业,还是体育技术相关专业所采用的教科书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据了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教师水平和管理水平,想通过自学掌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过深,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试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困难,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同时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保持课程教学的完整性陷入困境。
1.3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教学质量
进行体育经济学教学不但需要熟悉体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知识的交叉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体育科学知识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使体育活动更加符合经济原则。多数从事体育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原本都是传统体育专业出身,只是由于后来教学的需要才半路出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这门课程的宏观把握。这样在体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运用中,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模模糊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再加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薄弱,使教与学根本达不到要求。
1.4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体育院系理论课教学理念滞后于其他学科,主要是体育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技能学习多于理论学习,体育学科的理论课教师往往由术科教师转换居多,受自身理论知识素质的限制,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坚持死板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题讲授,学生一字不落的被动接受。即便教师采用课件教学,也只是把教学内容精简的罗列展示给学生,并没有起到提供视觉印象和更多知识信息的作用。教师整堂课一讲到底,课件一放到底,教与学没有互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和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了。
2.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济学教学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育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理论学科。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尝试以一些体育经济案例为纽带,充分展开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抓住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敢于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悦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选择权,创设一个优良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进专业教学人才
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得熟练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比较单薄的体育院系来说,这样的体育教学人才是极度缺乏的。必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样培养战略来充实壮大教学对伍,积极引进一流体育院校体育经济或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有其他高校教学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称职的教师。并对现有的教师,可以把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内名校或国外院校进行深造学习。
2.3重视教材建设
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经济学教材选用不同于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专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接受能力,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教材评选,既要选出真正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使用、教师顺手、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的前沿性。必须用发展的理念看待教学需要,应组织教师自编适合本单位教学的教材,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教学层次合理的基础上,教师可考虑把一些能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地方体育经济学特色的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放入教材中。
2.4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灵活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引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可以把世界体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引入课堂,用“球星为什么不自己修剪草坪”来讲解机会成本,再让学生深入讨论各种选择下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用“为什么NBA超级巨星的年薪都在2000万美金左右”来讲解特殊劳动力商品的供给弹性,学生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中各行业劳动力的差别。类如,“球场各个位置票价为什么不同”、“2011年底NBA为什么会出现长时间的停摆”等现实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学习源于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激发出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好的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此外,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处理。
2.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准确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做好教学设计。目前,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都频繁地在课堂教学中被使用着,但是要做到始终正确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却并非易事,未经设计随心所欲地使用教学媒体,会让大量的或杂乱无章的迅速更替的感性体现,钝化学生原来就很脆弱的认识能力。从本质上说应用现代技术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软件和媒体不再是具有“教具”的特征,而成为学生自己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材料和工具。
2.6增加课时数
体育经济学在体育教育专业中作为选修课出现,一般开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总课时为28—34学时,据调查很多教师难以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过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被教育部连续亮就业黄牌。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进就业多元化是必由之路。加大选修课的课时量是增加学生内在素质,实现多元化就业的手段之一,体育院系应该尝试增加体育经济学的课时量,让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充实的教学内容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将来在激烈的就业中能有一席之地。
3.结语
随着消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消费热情日益高涨,对体育经济人才资源需求日益紧张,这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刻不容缓,加强体育经济学的教学及管理势在必行,必须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开拓学生思维模式的课堂教学创新形式,夯实体育经济学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相对专业化的实用技能,为其良好就业或继续深造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这样体育教育专业就业不利的局面。
作者:李宗山
第4篇:基于学科建设视角的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比较论析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中,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是发展时间不长的新兴学科,并且都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从学科的角度讨论这两门学科的区分与关联,以及各自的分工。这两门学科都偏向于关注体育资源利用的问题,也都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素材,有助于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当下,体育研究者常会以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来审视和解决体育议题,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两门学科在研究中展现出了融为一体的趋势。但这种融合实际上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憧憬的,它反映的或许是我们在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各自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认识不够清晰、甚至相互混淆。诚然,两者都是作为研究体育资源利用问题的学科,有着必然的紧密的联系,但是对两门学科之间的区别进行甄别,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为只有严格的区分,才能为了解两门学科各自的长短优劣以及为两门学科的互补与繁荣奠定扎实的基础。
1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
1.1体育经济学
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欧美国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研究者一些相关的、零星的研究,特别是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球员工资、转会)、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体育场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职业体育市场竞争)的研究。随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清晰的研究领域。2000年,《体育经济杂志》(《JournalofSportsEconomicb)的创刊,被视为承认体育经济学学科的开端|I]。其后5年间,为进一步巩固公众对这一学科的认可,先后有几本体育经济学的教科书出版,并且相应地有了体育经济学的课程。2006年,《国际体育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出版,这是该领域第二本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也进一步明确了体育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的存在价值。
1985年,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创建体育经济学的倡议。到了1988年,我国第一本《体育经济学》专著出版(张岩,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体育经济学概论》(张尚权主编)。1991年,国家教育部将体育经济学正式列为体育学下的一门学科,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号》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之下的11个二级学科之一。此时,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缺乏西方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之后,体育院校及部分普通高校(如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这一专业的设置和开展使该学科逐渐成为体育学科群中的重要学科。但目前学界对该学科处于什么状况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和把握。
1.2体育管理学
体育管理学也属于新兴学科。虽然俄亥俄大学1966年就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但真正意义重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校开始在体育管理学专业下授予学位,1986年北美体育管理学会(NASSM)的成立,以及1987年期刊《体育管理杂志》(《JournalofSportManagement》)的创刊,才标志着体育管理学作为一个真正的学科的诞生。自那以后,体育管理学的发展一直保持了稳定状态。北美体育管理协会的网站近期列出了在美国授予体育管理或体育行政学位的200多所高等院校,当然,有些是包含在其他学科专业之下的。北美体育管理协会还列出了其它国家和地区40多所体育管理学项目,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以及欧洲,体育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包括体育营销、体育财务、体育法等专业期刊)的数量也持续增长。
我国的体育管理学是从体育行政过度来的,如1935年就有金兆钧的《体育行政》,以及50年代东北师大、中南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的《体育行政》讲义,是我国体育管理学(体育行政学)早期的学术成果。但严格说来直到1984年,在原同家体委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才有了第一本《体育管理学》教材。1985年武汉体育学院和原北京体育学院先后设立了体育管理专业,开始了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随后,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很明确地为培养体育管理人才。之后,体育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迅速,势头也大大超过了体育经济学。
从两门学科的发展脉络看,无论国内外,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诞生都是以运用母学科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具体问题起步,从诞生之日起二者便有着明显的界限。
2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比较
2.1研究目标
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区别,根源在于二者研究目标不同,不同的研究目标也就意味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首先,关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骆秉权(2006)提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关于“总结经验、提高、促进”等功能,并不是体育经济学的目标,而是政策制定者、市场经营者的任务。而“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似乎也没有指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体育经济学确实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手段,目的应该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方式对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从政府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自由竞争市场对配置体育经济资源至关重要;又如从市场失灵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体育产业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再来分析体育管理学。秦椿林、张瑞林(2008)认为“体育管理学是研究体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显然过于宽泛,任何学科不都是研究该领域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吗?重要的是,体育管理是什么?是为了实现体育部门,更准确地讲是体育组织的目标,体育管理的规律就是体育组织的各种资源发挥最优的合力作用,而采取或使用的一些原理、方法。因此,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提供以上这些原理和方法,以指导实践。显然,着眼点主要在“组织如何高效的完成目标”。从前述体育管理学产生的起源也不难看出,其产生源于“职业体育组织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盈利目的”。体育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重视,对人性问题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比如,体育俱乐部的管理,要求球队老板和球员在协调关系和合作中争取实现效益最大化,雇员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其实质就是从哲学上假设人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愿意为改变经济生活而做出最大努力,在管理活动中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适度的经济激励,就能发挥雇员的最大潜力。
可见,体育经济学主要探讨“体育资源”(一种社会资源的宏观视角)的有效配置,是通过理论来解释体育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问题;而体育管理学主要研究体育“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通过理论来指导如何提高体育公共部门、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体育经济学重在“解释”,相比之下,体育管理学重在“指导”。
2.2研究视角
虽然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也导致两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体育经济学关注的往往是效用、福利、以及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虽然这些概念或表达方式也是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常见的词汇和观察视角,但这些本质上还是属于体育经济学的内容,都与“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经济利益,是指满足主体经济需要所获得的社会劳动成果。这里的主体,可以是体育消费者,职业运动员,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体育俱乐部,还可以是国家或社会,“经济需要”主要涉及物质资料(工资、收入)、劳动力(球员的出场比赛)、信息(转会市场上的供需条件)、闲暇(体育消费者的余暇时间)、环境(体育场馆)等;“获得”实际上表明了一个资源配置、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无论是主张市场自由竞争,还是政府主导,任何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都是“经济利益”,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体育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如表1中《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一兼论对我国职业体育联盟改革与发展的启示》这篇文章,就是研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联盟这种制度而不是一种其他的制度,以及职业体育联盟是如何决定绩效水平并最终影响其发展、扩张的等问题。再比如:职业运动员想要获得高收入,俱乐部想要维持球队薪资结构,二者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球员的工资问题。同样,劳资双方的经济利益博弈可以解释工资因为何产生。
相比较,体育管理学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日光经常着眼于一个具体的“组织”,无论是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还是体育协会的,抑或职业体育俱乐部,这些议题无一不是在关注组织,无论是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费管理、市场营销、场馆设施管理,以及具体的项目管理,这些议题都聚焦更有效的完成组织目标。如表1中的《职业体育组织的演进与创新》一义,便是将职业体育组织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进行考察,研究职业体育组织创新对职业体育组织成长的影响。
2.3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与视角的不同,导致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张保华在《现代体育经济学》中提到现代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最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体系: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丛湖平在《体育经济学》中提出:“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所有方法都会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被运用。”提到了比较研究法、综合研究法、博弈论的应用。
全同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实用体育管理学》指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一个分层分类的方法体系。第一层的哲学方法,是体育管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第二层是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系统方法是管理学最重要的基石。前两层之下便是某类科学研究方法和体育管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刘兵在《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中提到:“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常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统计研究法等。”
以上列举的这些表述基本各自说明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但从中我们无法了解到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思路或原因,也无法区别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各自方法的独特性。本研究认为:大体而言,体育经济学和体育管理学都强调哲学的普遍指导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与规范的结合,但是体育经济学更侧重定量和实证(直观上)。体育经济学多模型、体育管理学多工具。如表1中《职业体育的注意力经济分析》一文,运用了信息共享性产生的规模经济、梅卡夫法则、外部性理论、马太效应与信息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增等卜分典型的经济学理论模型,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一文则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运用了战略管理分析中的SWOT工具,战略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工具PEST分析等。
体育经济学更偏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更准确地说是数学方法,因为母学科主流经济学是前提假设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绎体系。数学方法之所以可以运用于经济学,就存于经济学所认识的对象除了质的规定性外,还有量的规定性。经济学的数学化是经济学精密化和实用化的标志。一般而言,经济学家都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情况做一管窥,该奖从1969年(首届)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里希和丁伯根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迄今为止的获奖者,大多有着精湛的数学功底,并在经济学新理论数学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萨缪尔森、库兹洱茨、希克斯、阿罗、里昂夫、康托洛维奇、库普曼斯、克莱因、托宾、德布鲁、斯通、哈韦尔莫、纳什、泽尔、腾哈萨尼、赫克曼、麦克法登、斯彭斯、恩格尔、格兰杰、奥曼等等,大都应用数学形式研究其关注的经济问题,并获得重大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从而得到经济学的最高荣誉奖。由于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不同,具有明显的量的规定性,因此,经济学研究必须借助数学。从理论上的模型或假设到验证,需要采用更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因此,体育经济学研究一般很少有价值判断,主要就是来阐释体育中的经济现象。遗憾的是,这一点恰恰是体育经济学目前最大的短板。而体育管理学则不同,体育管理学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重可谓平分秋色,体育管理研究中常使用的那些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统计研究的方法多用于对经验的总结,为的是找到一般性,管理一直被强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也就决定了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会有一部分是需要定性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的。
3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的融合
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是显然的,但是作为应用研究性的学科,二者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由于二者都是以体育现象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无论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还是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都是体育的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谁为谁提供方法、谁为谁提供理论基础,因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
体育实践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体育比赛中的非理性激情,球场越轨行为,看台文化,拜物主义的锦标观念,为体育俱乐部会员提供服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等等,这些论题都是可以从体育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综合研究的。但或许只有在全面认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根本区别的基础上,再通过以上特性来探讨有体育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或管理学理论,而不是继续一味地把经济学或管理学领域的术语和规律简单地生搬硬套到体育问题上,这样才可能从两门学科各自的研究中找到自我,也找到真正的对方需要的理论或方法,最终真正的走向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有机的融合。
作者:丁文
第5篇:论体育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1.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体育运动实践的推动和理论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张岩等编著的该学科的第一本专著(体育经济学》,中国已出版了10多部体育经济学的专著。以《体育科学》等为代表的刊物发表了众多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年底,全国已发表的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有近万篇。第二,体育经济学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从学科、专业及课程设进行了调整,突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位置。20世纪80代末体育经济学已列入许多体育学院的教学计划,规定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199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已将体育经济学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我国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体育经济学与经济学整体联系不断增强。
2.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体系不明确,教材多,专著少
由于我国体育经济学学科建制较晚,受西方体育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对体育经济深层次的研究,而且学科的细化和内化程度不够,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国体育经济特征的专著并不多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树立体育经济学学科意识,对体育经济学学科领域进行全面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在借鉴西方体育经济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梳理、内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种不断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动态,不断思考更新研究领域的学术氛围。
2.2缺乏研究环境,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使其整体发展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不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作为支持,而且缺乏学科战略意识和学术研究环境与氛围。研究者们过多注重的是规范研究,而涉及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则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典型的如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和体育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匮乏,已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瓶颈制约。
3.体育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策
要发展中国的体育经济学,需要对学科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体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共生群落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体育经济学本身就是学科交融化的产物,加上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其他学科发展的制约,其他学科如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发展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与体育经济学密切相关、对体育经济学研究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学科,通过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共茂,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学科内部结构还需进一步细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学科的发展进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随着研究对象由整体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的分割细化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个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年轻学科,随着研究对象的细分化,体育经济学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细分化趋势,其内部亚学科会渐次增多:(1)从内容看,可细分为体育消费经济学、体育投资经济学、体育组织经济学、体育产业经济学、民族体育经济学等;(2)从体育活动的性质看,则包括观赏体育经济学和参与体育经济学;(3)从具体的体育产业活动看,包括体育赞助经济学、体育电视转播经济学、大型赛事经济学等。
体育经济学已列为体育科学所述的12个二级学科之一。目前,成都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设置经济学本科专业(体育经济方向),但数量不多,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全国统招本科生专业招生简章中就没有设置该专业,而有社会体育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育经济学受到的重视不够。根据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体育学科下设4个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同样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设的研究方向都没有包括体育经济学,这种专业设置与中国目前体育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和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紧迫任务是极不相称的。
最后,是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作用,体育经济学及其所属的体育社会科学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体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发挥作用,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
―是要加大对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目前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经费问题成为研究工作的重大制约因素,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机制。目前体育经济学乃至整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都比较明显,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研究资源,实行开放式、联合式的研究,使研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加强学科建设与管理,做好学科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要加强体育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三是要探索、创新、加强包括体育经济学在内的体育社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从建立并完善体育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成果库”、“专家库”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体育经济学等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作者:田云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wgjjx/101580.html下一篇:财政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