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外引课程,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经济学说。许多理论与我国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使学生感到 “所学非所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传统经济学知识与理论前沿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民办本科院校已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以其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与管理机制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有其特有的学习特点,教师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一、 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个性突出,自主意识强
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在录取学生时是第三批次,相对于公办本科院校来说, 学生的考试成绩要低一些,部分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大好,但是人际交往能力强。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大多多才多艺,平时喜欢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但也使得很多学生本末倒置,把这些丰富业余生活、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
(二)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差
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小学的成绩比较差,得到的正面激励比较少,导致上大学后对批评无所谓。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像小学生一样为了赢得老师的关注而做些小动作,例如:玩手机、玩电脑,影响课堂秩序。但这些学生期望被关注,喜欢听表扬。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程度、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能力习惯、就业需求等,关注他们,激励他们。
(三)学习素质相对较低
应该说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智力因素相差无几,但由于政策因素,进入到民办高校学习的学生均比同层次公办院校降低1—2个批次,这在客观上造成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素质上的差异,即: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差异,其具体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文凭现象不少、考试不及格率偏高、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绝等等,由此,导致了学生总体素质较低,整体学风较差。
(四)自信心相对不足
从客观上看,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公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民办高校发展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加上民办高校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致使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办学水平、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就容易造成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感觉“低人一等”、 “脸上无光”。从主观上看,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不仅加剧了自信心的不足,还将会对其今后的成才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人员流动较大,经费相对紧张等一系列因素,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特有的矛盾。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民本本科院校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其他各类经济学分支的开设都要基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理论依据、分析框架、研究方法等。可以说,《微观经济学》是后续开设各种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的价格形成,并由此说明社会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运用价格机制来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可以用市场循环流动图(见图1)来反映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
以此为据,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为(见图2):
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首先由供求定理引出其核心理论——价格理论, 其次分别介绍决定价格的两大微观经济主体——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及企业供给行为的决策过程。 企业的决策过程从两方面人手分为生产论和成本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市场( 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根据四个标准可以把市场成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在此基础上引入一般均衡分析, 最后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 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 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从而介绍微观经济政策。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已有的基础、课时量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使其建立完整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类、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注重微观经济政策的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不对称信息理论和对策论的内容;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侧重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要素理论的内容等等,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传统经济学知识与理论前沿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形势千变万化,大量新的经济思想不断涌现,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发展。所以,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了解经济学的前沿动态及最新成果,在课堂上适当、有重点地加以介绍。如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涉及的经济学问题,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不完全契约、内部人控制,以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言堂”的局面,鼓励学生课堂发言。第一,教师在讲授完重要的知识点之后可以提出一些带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们讨论思考,并随机地抽取一些学生发表观点;第二,鼓励学生提问,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教师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们打断教师的讲课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当代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是保证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在听课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举手示意提问。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风格,而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授课方式。
(四)实施案例教学
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问题评审型,教师针对每堂课的具体内容给出问题并依据讲授的经济学原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有的学生提出的全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非常有创意并具有建设性;二是分析决策型,教师只描述现存的问题,并不给出解决方案,需要学生利用课堂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讨论分析以提出决策方案;三是专题辩论,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五)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体系完整的课程,在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基础理论,在本科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十分关键,因此通过大量的课内外习题帮助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基础理论的总体把握。教师应该不仅在课堂讲义中糅合了与讲授内容紧密相关的习题,还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习题册中的练习,以巩固课堂中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扎实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习题,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就倍感轻松,这是教师抓基础的一个重要成效。
(六)学生讲课——让学生也当老师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锻炼和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促进学生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讲课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一种形式,不能是全部,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释疑与点拨,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使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气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作者:赵美美 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 2013年12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wgjjx/101606.html下一篇: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