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微观经济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给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深刻变革。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慕课)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极大影响了传统课堂,产生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大学传统课堂上的教师而言,如何有效保持传统课堂的吸引力,发挥出传统课堂的比较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一个急需破解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授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
一、中级微观经济学概述
经济学(高校中通常指“西方经济学”,_般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根据授课内容的宽度和难度,通常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一般而言,初级课程主要面向低年级本科生,中级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高级课程则面向博士生。初级课程更多的时候是带有一定的科普性质,意在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现象并能运用经济术语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而中级课程则要对这些解释进行更严格的表述以及更细致的讨论,所以中级课程并非是初级课程的重复,而是要将学生在初级课程中所学内容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因此中级课程理论性更强,所运用的工具也会更数学化,形式上会显得更枯燥。
笔者所在中部某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中级微观经济学》,通常安排在大三秋季学期,每周两学时。课程性质为学术型方向限选课,因此选择该课的学生主要是有考取经济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意愿的学生。该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融合贯通微观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进入更高学历层次之后理论学习上的跃迁。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感受到的问题是课时短,内容多,学生对已学过的初级课程中的知识不熟悉,对新补充的知识不理解,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知识的能力有限。
二、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理论课程讲授通常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言堂式”的同步学习。网络学习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异步异地的教学。传统教学可以实现师生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增进师生情感,缺点就是方式呆板,学生更多的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网络学习极大方便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只要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但也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缺少和老师面对面沟通所产生的效果。
混合教学(BlendedLearning)是将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所以混合教学在形式上,一方面有线上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有线下的面对面学习。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优化组合。对于“中级微观”这样的理论经济学课程而言,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经济理论的逻辑,同时能对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有案例教学、课堂练习等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些手段的实施主要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混合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合线上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课下对于重难点知识反复思考,而在课上则可以进行更多的讨论与逻辑分析。具体学习流程如表1所示。
三、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教学内容、模式等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我校与清华大学合作,利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该平台的最新版“MOOC版”支持以学习单元的形式建设在线课程,学习单元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知识点为核心,把与知识点有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集中在一个学习单元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展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全天候学习创造条件。
中级微观经济学在整个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重要一环,但是在本科生阶段课时有限,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本科生课下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本课程保留对经典理论课堂讲述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以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网络教学与辅助、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与检验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教学设计
1.在正式开始学习每一章内容之前以作业或者网络平台互动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回顾。《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前导课是“初级微观”但是经过很长的时间间隔之后,学生对以前所学课程相关内容几乎已经遗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回顾之前的知识,那么会浪费不少宝贵的时间,也难以与“中级”名副其实。如果教师不对之前所学知识回顾,那么学生又会感到难度跃迁太快,难以接受,课堂实际效果会很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课下首先回顾以往所学或者预习新课程,带着问题来课堂上。但是以往教学模式难以对学生课下学习进行管理。所以笔者借助网络平台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提交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总结报告,并评选出优秀报告供大家共同学习;或者在答疑讨论区以帖子的形式向同学们提问,学生以跟帖的形式回答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书面形式的总结,不仅有助于学生们理清思路,同时也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能及时做出回应。例如,在第一次课之后,笔者就要求学生提交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的报告。不少学生在作业中提到“微观经济学是大学阶段第一门专业课”这种表述很显然说明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了,难以从经济理论发展的全过程理解他们所学的内容。这就可以通过批语及时纠正,启发他们拓宽思考,主动思考。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阐述经济现象与经济学说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课堂讲授更贴近学生思维,而不是空泛的讲述。
2.录制微课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课程难点。在这里笔者的做法主要是对互联网资源进行编辑整理。因为开放课程的推广,不少国内外名校、名师都有相关视频。笔者将提供下载服务的视频剪辑成时长为3-5分钟的微课程,按照和笔者相同的讲课顺序编排至线上活动,并在课前提示学生自学。这不仅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预习同时也使学生领略到国内外名校、名师的风采。
(二)课堂教学活动
1.体验式教学。经济理论往往晦涩难懂,但是经济理论所研究的对象却又是和我们密不可分活生生的经济生活。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为理解人们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好的分析方法。笔者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实验,以本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在课程相关内容开始之前让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在介绍相关内容之时可以利用平台导出问卷数据,课上可以以图表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的选择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必然,同时这种必然是以前经典理论假设当中所没有考虑到的。课堂上进一步追问学生做出某种选择的心路历程,这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假设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2.自主扩展阅读。理论经济学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本科生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但据笔者了解,地方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还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限于教材和科普读物。所以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适当加强了学生课下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在当前本科生理论课程学习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诸多经济学家对其理论体系或者部分内容进行过详细的分析甚至激烈的批判。在学生所用的教材当中,也都有对新古典经济学内容的客观评价,但是学生往往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些。这就容易造成本科生往往不加评判的接受教材中所讲的理论,限制了自身的思维。为此笔者将一些著名经济学家所写的关于新古典经济学批判的专业文献,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提交读书笔记。不少学生反映,阅读之后,一方面重新回想起自己当初初学时的疑惑,激发起继续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使从未怀疑过课本的学生也对自己所学有了思考。
3.案例学习与引导。经济理论一定要能对现实进行解释的,但是诸多经济现象并不是发生在普通消费者身上,因此学生对这些经济现象的了解都是有限的。所以通过案例对相关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对于解决这种信息鸿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如果仅仅是课堂上提及一些案例,那么不仅占用时间而且由于学生对这些案例的相关背景也缺少足够时间去了解,学生也容易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将案例学习放在线上,而在课上则更注重引导。例如,笔者从相关报道中了解到2015年云南文山地区“三七”价格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记者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调查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显然这种解释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不够的。事实上,三七价格暴涨暴跌的变化过程恰好体现了经济学中蛛网模型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一类农产品价格的解释。因此笔者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视频链接,要求学生上课前自行观看相关的新闻调查,重点要求他们观察农户对三七价格变动之后所做成的决策,以及决策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在课堂上可以不用花费太长的时间进行案例的介绍,而是直接了解学生的观后感,并且引导他们把他们的想法按照提出假设-构建模型-进行模型求解和分析的思路完成对蛛网模型的学习。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对一类价格现象进行解释,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经济研究的乐趣。
4.研究型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学生不仅要理解、记忆知识,还要能对已学知识研究、反思甚至创新。因此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学生中间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尝试。例如,在微观经济理论当中会学到成本函数。经典理论告诉学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呈U型;由于规模报酬的原因,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这些理论在讲解的时候,从理论到案例,似乎都是不可置疑的。但问题是,现实中真的就是这样吗?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上述理论会成立。事实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上述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值得怀疑的,一些学者已经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此笔者也尝试让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4~5人),将自己下载的若干年份各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发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行业,根据这些数据自行画出成本曲线,并提交研究报告。在整个流程中,教师可以对整个流程进行监控指导,笔者将各个小组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不仅进行评比,同时在课堂上讨论边际报酬递减是否普遍成立,如果成立,会在哪些行业中成立;反之,又会在哪些行业不成立,那么不成立的原因又是什么。
(三)课后总结与评价
1.学习笔记及答疑。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笔者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章节的内容,都要提交一份学习笔记。同时自己也对讲授内容的主要逻辑以及讲授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都进行总结,并对学生开放阅读。以往的答疑总是固定时间地点,但是效果欠佳。因为青年的情绪更容易波动,也许突然会萌生出一个问题,但是可能会由于老师不在身边没有及时解答而导致到了答疑时间,他又想不起来了。网络解决了时间、地点上的冲突。
2.除了学习总结之外,及时的评价也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之一。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不仅包括学习过程评价,也包括小组评价等他人评价。这样避免了只有一个最终考试成绩评价的苍白。
四、结束语
虽然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资源,提出策略和安排活动。但是混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对本科生学习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网络平台按照老师的指导对所学内容的若干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在课上老师和学生利用面对面的机会可以进行更高效的沟通。这也就协助老师处理好内容深度、广度与时间有限的矛盾。
谢超峰\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wgjjx/101633.html上一篇:微观经济学解决企业管理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