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 >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公共文化服务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产业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公共文化服务分属文化经济和文化事业两个领域,推进二者的互融发展,或许能够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公共

  文化服务融合发展可行性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是经济价值生产的地方。而公共文化服务在一般的概念中是由政府推行的、公益的、供民众免费享用的文化生产。两者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城市新兴空间,不同于一般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性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空间转向都为二者的互融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基础。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端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通过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厘清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经济门类的发展制度和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园萌芽,主要是一种自发性的艺术家群体和创意工作者的群体集聚,一般是对废弃的旧工业厂房或临近街区进行改造,变成工作室和住处,别样的空间氛围和艺术气息不但吸引了圈内的同伴,更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形成独特的空间样态。如北京的798和上海的田子坊等。此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和产值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数量从2008年的586个猛增到2012年的1167个,产值从1700亿元增长到3800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园有助于企业之间形成互动,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交换,激发创新和竞争,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从而增进整个产业的生产力和活力。但是在过于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经济功能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和艺术家群体聚集之地,同样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正是创意生产不可或缺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性质从本质上来说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二)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转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上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都来自于国家文化事业单位,在特定的公共文化空间中进行文化生产,再由市民主动到这些空间中来消费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正是承担这样一个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享受的传统空间。整体来看,经过10来年的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管理模式和产品还缺乏系统化的创新机制和手段。与此同时,人们对以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的要求更为多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拥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大胆创新的实验精神。


  公共文化服务具体落地,还涉及市民社会文化生活和城市文化空间拓展的问题。传统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必须寻找或重建新的文化空间。这种文化空间重建的前提正是基于公私界限重新勘定、分隔的总体事实;重建的条件是空间功能的重新定位,即文化空间的“中心”,应该从国家权力全面支配的单一形式转向国家、社会、市场、个体多中心主体。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心逐步下移,更加重视面向社区、面向文化资源共建和共享。以著名的空间研究思想家列斐伏尔的理论来看,“空间生产”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当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出现一种多元主体协作的模式趋向时,也必将生产出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园正是一种政府、市场、企业、社区民众等多元主体充分互动、博弈的独特城市空间,可以进行公共文化的生产及实践。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公共文化

  服务互融发展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公共文化服务互融发展是建立在当下多学科学术研究前沿成果之上的创新路径,其机遇和可能性来自于对文化创意产业园上一个发展阶段产生问题的反思,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深化阶段,对新的城市文化空间和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的寻求和满足。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单一的地产租赁经济模式难以为继

  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由于牵涉到用地审批或土地性质变更,因此通常与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决心息息相关。为了吸引开发商投资园区建设,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土地租赁优惠政策。这个由政府补贴而让渡的地租价差,往往成为短期盈利导向的开发商借以牟利的投资动机。这就造成在全国出现了大量跟风建设的文化创意园。其投资者和经营者很多并不具備文化创意企业运营能力,也没有相关运营经验,或者根本就是将其作为一个商业租赁地产项目进行操作。这也正是业界和学界对大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效应缺失、商业导向严重等问题进行批判的来由。


  随着问题的显现和反思声音的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园慢慢回归到理性期,政府对园区的认定越来越严格,而不断跟进的理论研究也使得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理解趋于深化,开始思考如何在简单的物业出租之外真正激活“集聚”效应,在园区运营中通过主动营造创意生态获得可持续发展途径。在激烈的竞争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了争夺市场,开始更加重视自身的文化创意氛围建设,注重创意生态和创意网络的营造。根据对创意产业运营规律的深化认识,不仅考虑创意生产者的集聚问题,更考虑创意产品的受众集聚问题。这就使得园区的经营者需要重新明确和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即一方面需要为入驻企业做好服务,另一方面需要以城市为目标,为市民或者潜在的消费者做好服务。就目前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多数园区已经认识到园区作为创意企业的集聚地,除了具有物理空间上临近的优势之外,更应该从经济组织的性质上重新思考。越来越多园区运营者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平台,为企业提供孵化、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辅导等增值服务,而把园区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来认知的还不多。随着后工业时代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关系的不断演进,消费者作为生产者的角色日益凸显,公共文化服务将成为园区提升知名度,增进消费与生产循环、互促活力的重要路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化也需要新的文化空间

  新的文化产品创作和供给,离不开新的文化活动空间。尤其是纳入市场和社会的公共文化生产主体之后,原有公共文化空间的意涵和概念有了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来自于人们对多样性文化产品的需求。目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机构建制于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事业建设的语境,立足点还是为市民提供满足基本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主流性和经典性的特征,多样性和时代性较为欠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提升,从“文化经济”的“文化属性”入手,公共文化服务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独特空间发展新的形式则成为可能。另外,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物理空间来看,其文化属性则表现得更为直观。旧厂区依附型、旧城改造型、大学依托型、新区依附型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往往带有城市文化的记忆,建筑和街道肌理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它们在空间形态的文化属性本身就强烈吸引着后工业城市的市民和消费者。大学依托型和新区依附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则体现着强烈的创新文化特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建设的语境下,善加利用此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功能,将成为新的路径。


  三、政策建议

  从全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际共识来重新审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其看作是后工业城市新兴的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为我们重新理解文化经济、公共文化服务打开了思路。而这种新思路恰好也因应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多方参与模式的新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转型节点上,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主动激励这种融合发展呢?


  一是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专门的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独特的园区文化生态,促进城市物理空间重构。文化经济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济样态,不是简单的空间地理上的聚合,就能产生创意,也不是简单地给予地租补贴就能够帮助到创意企业的存活、发展。事实上,文化经济是一项跟人的体验、情绪和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后工业经济样态。因此,在园区中鼓励建设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看起来不是直接的经济行为,但却是符合文化创意经济规律的空间生产机制。在国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当中,园区中文化生态的营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文化生态的建构要求多元主体均能在园区当中形成某种联结和互动。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意打造,对于园区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的涵养池,它以看上去与市场交换无关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吸引了更多的人群聚集到文化园区,增强了文创企业与民众的互动,涵养了园区的文化氛围,从而也将吸引更多的文创企业和创意社群来到园区,增强园区持续发展的活力。


  而从城市物理空间的重塑来看,文化创意园区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间是原来传统的工业城市所不具备的空间形态。这种新的空间形态的生产将重塑城市的物理空间。政府鼓励文创园区进行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也将是创意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例如深圳华侨城OCT-LOFT中将旧仓库改造的OCAT当代艺术馆长年面向公众举办高学术性、纯公益性的展览,一方面对国内艺术社群形成磁吸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园区高端文化品格的品牌,持续吸引更多业界有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入驻,甚至在这里诞生了中国著名的创客空间“柴火空间”;吸引了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目光,园区接连成为第一、第二届双年展的主展场。不仅宣传了园区空间构造的独特性,也为深圳创意城市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是政府应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产优质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活动产品的同时促进市民文化消费和企业的创意迭代。举办公共文化活动,对于营造人流、提升知名度、聚集人气、建构生产和消费密切互动的生态链都极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园可展示创意产品,让创意者与居民、消费者互动,通过话题关注,文化主题聚集,吸引民众逛创意市集和参观园区中的画廊、展览,在园区中进行餐饮消费、文创产品消费、手工体验消费,增进消费者与创意工作者的交流,促进其优秀创意品牌得到成本很低而效果直接的推广。


  三是以融合发展的思路,鼓励主题性或由工业遗址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为城市新型文化地标,促进旅游和休闲经济的同时重塑文化身份与认同。以一种融合发展的眼光,鼓励支持由历史工业遗址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为城市文化地标,从文化观光休闲的角度促使园区进行系统化的空间设计、旅游导览设计,吸引大量文化旅游的观光客、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文化休闲的去处,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带动城市旅游经济,为城市在全球竞争的“文化转向”时代,重塑文化身份,增进市民的文化认同奠定基础。为此,政府应该首先对具备这种文化观光旅游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做好摸底调查,对于那些有多重旅游资源优势的,例如位于市中心、交通要道、有海港水域资源等地域便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要做好文化观光服务的辅导、补助、补贴,鼓励它们举办更多吸引民众和游客的公共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唐燕,(德)克劳斯昆兹曼.创意城市实践:欧洲和亚洲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褚劲风.创意产业集聚空间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莫健伟,崔德炜主编.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商业的集聚与融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澳)戴维.思罗斯比.经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英)查尔斯.兰德利著.杨幼兰译.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方坤.重塑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空间转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6).

  [7]马树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8]黄文学,连红军.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融发展[J].人民论坛,2016(14).

  [9]王趁义.文化创意产业要积极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及其服务体系建设[J].民主,2012(9).

  [10]张帆.我国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MPA学位论文,2008.


  来源:开放导报 2017年2期

  作者:袁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xxcyjj/18363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