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产业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产业集群理论与中心外围理论出发,分析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体化经济收敛,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同时提出行之有效的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策略。
理论基础: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模式。20世纪20年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获得了极大发展。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钻石体系”,生产要素与需求条件,企业本身的内在结构及其发展战略,外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和机会等要素都是该钻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①。该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逻辑链条,一个企业只是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点,就整个产业生态圈而言,诸多产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即产业集群,它们彼此息息相关,在充分互动的产业群里实现协同发展。近年来,各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正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实践。
2014年2月,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同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此后被迅速提上日程,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京津冀一体化及其协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缘政治及经济因素②。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三方在方案规划、平台建设、项目落实、沟通对接、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中心外围理论模式。事实上,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可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利用京津冀的地缘因素,实现区域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互动发展。在这方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基于委内瑞拉区域发展演变特征的个案研究,系统地论述了“中心—外围”理论模式③。京津冀电子产业发展的分布区域均可分为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的聚集区,北京地区最为集中,天津次之。中心区域受惠于各种资源的优势聚集,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快。围绕中心区分布并受其影响的区域被称为外围区,包括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链条形成一个从中心到外围渐变式的发展结构。中心地区成为核心增长极,聚集大量的人口、资本、技术资源,形成绝对优势地区,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梯度发展促进均衡。
电子信息产业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内容。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 12.7%。京津地区一直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据统计,北京地区大致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软件人才,其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 天津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十分迅猛,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天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主要分布在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虽然河北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之于北京天津存在人才匮乏、起步晚、技术落后的问题,但是近年来石家庄、廊坊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集中整合京津冀三个区域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资源,尤其是发挥北京天津对河北的产业升级驱动作用,吸纳创新,充分发挥中心—外围的相互促进作用。促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多功能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
协同机制: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一体化经济收敛
“协同创新”要求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④。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在很大程度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实现经济收敛,具体的发展机制如下: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北京、天津而言,其技术始终处于最先进和最前沿的地位,其技术选择策略职能通过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和在新的关键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假设北京、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进步满足公式:。在这个公式中,代表的是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代表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情况,t代表时间。在人口总量为 >1,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弹性地供给单位1的劳动来获取他所需要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效用最大化,其中表示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总量消费情况,而代表的是跨时消费弹性,ρ表示时间贴现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利率 ,为实现经济收敛,这两个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最好的消费路径应该满足这样一个公式,即,在这个公式中r、和ρ共同决定了最优的人均增长率⑤。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选择与经济收敛问题的结论,即在较低时间偏好率和较高跨时替代弹性的情况之下往往意味着消费者更加偏好于预期的未来消费,这种行为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进而在一定条件下降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及社会经济的增长,反之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Romer,1990)。据此,我们也可以将北京、天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选择与经济收敛运用到相关厂商生产与出售新的中间产品之上,因为新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取决于厂商所能够从中获得的垄断利润与新产品的设计成本之间的比较,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如果假设新的知识(这会带来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的价格为P,则有,在经济达到均衡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的总的产出与消费和知识之间有着相同的增长率,所以(其中 )。
就河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而言,通过技术选择与进步,加快与京津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河北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可以实现向京津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经济收敛。在此,我们假设发展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选择与进步满足公式,公式中的表示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投入引进北京、天津地区先进前沿技术的水平,La代表的是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投入到先进前沿技术模仿中的劳动力数量,F代表的是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先进前沿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表示的是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模仿最多只能达到北京、天津的技术水平。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可以基于不同的条件采取两种不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就目前而言,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其技术进步的路径主要在于模仿吸收京津地区的先进技术,采取“小步快走”的战略路径实现技术进步。当河北省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与京津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可以采取因地制宜,发挥“后发优势”,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差异化选择性的创新机制,同时利用京津地区的先进技术吸收创新,实现对京津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收敛,实现协同发展⑥。
路径选择:京津冀电子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设策略
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工程,需要多渠道多路径协同推进。笔者重点分析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一是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二是优化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策略的决策机制,三是充分发挥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优势,四是因地制宜优化京津冀地区各自的技术选择。
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目前还停留在理念层面,各地政府和企业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但是缺乏真正强有力的机构或组织去对该事项进行推进。建立实质性协同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利于促进信息的扁平化与畅通,符合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均衡路径。从原则上看,其对各个地区的电子产业发展信息的形成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但是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协同创新管理机构的话,难以形成信息的有效传播、吸纳及其整合,仍然会成为各个地区的“信息孤岛”现象,虽然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具有紧密连接的地缘优势,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在缺乏强力的实质协同创新管理机构及相应的政策推进前,仍然是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实质性协同创新管理机构的形成,有利于将各方信息打造成一个资源整合平台,避免信息不通畅,形成有利于京津冀电子产业协同创新和解决京津冀电子产业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优化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策略的决策及执行机制。充分采用协同决策机制,考虑京津冀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协同决策机制要求,按照这一规则进行方案选择能够确保每一个决策者(照顾各个地方的信息产业发展)的权益能够绝对的平等;决策结果必须充分照顾每一个决策者的利益偏好和要求; 所有决策主体都能因最终的方案而获得一定能够得到的利益,至少没有哪个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因此受损。不同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本身的基础不同,技术、人才、资源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发展目标与诉求也不同,因此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若不能采用协同决策机制的话,则难以实现协同决策。
只有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带来行之有效的执行,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良好的执行力来保证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相关人之间的行动一致性,执行力结果的互惠性,这是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⑦。就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执行机制而言,是基于对“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执行,然而“事”背后关联的都是“人”,因此,执行力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需要一群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人”来执行“事”。这样的“人”要具备一些基本特征:理念上认同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策略,行为上符合协同发展的战略执行,自身素质上高技能、高才干(这是源于电子信息产业本身属于技术禀赋型产业)。通过有效执行实现沟通和激励,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充分发挥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优势。众所周知,产业集群是处于纯市场交易和一体化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体制组织。一方面,产业集群比市场稳定;另一方面,产业集群较科层组织灵活。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渐进式创新为主,创新活动与生产、市场紧密联系,突出本地化和集体行为,这些都是区域应对外部竞争的关键所在。京津冀电子产业集群形成区域集群,可以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具体而言,体现在:其一是充分发挥外部经济效应,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1+1+1>3”外部正效应;其二是充分发挥交易网络效应,各个地区的紧密协作,实现交易规范及其秩序的优化完善,进而减少交易成本;其三是区域产业品牌效应,京津冀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与提炼,能够促进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优化京津冀地区各自的技术选择。技术选择就是指的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为了实现特点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一定的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目标,综合考虑系统内外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技术路线、方针、措施、方案进行反复分析与比较,最终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直观线性的,现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动态决策过程。作出科学的技术选择需要考虑较多因素,理清这些问题,有利于决策者在选择策略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不同地区的基础和禀赋各异,在选择技术路径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切勿全盘复制。事实上,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选择合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还能共享协同创新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效应,在京津冀一体化内部的需求拉动和竞争的压力下,集群内部技术创新的动力要远强于集群外部,并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⑧。合作机制可分担创新的初始成本和风险,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加快创新频率,提高创新效率,进而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
结语
京津冀区域发展一体化具有无可比拟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产业之一,京津地区本身就是其强大的平台,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完整,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对经济的综合带动和拉升作用明显。因此,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产业集群效应。
通过理论分析,从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中心—外围”理论等视角出发不难发现,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系统由中心和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在电子信息产业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增长过程中,空间子系统的边界将发生变化,并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关系重组。优势资源不断由中心向外围拓展,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在很大程度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实现经济收敛,促进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耦合运行。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创新本身具有先天的国家战略支撑优势。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在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决策机制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并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才能促进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创新。
作者:朱传言 肖峋 来源:人民论坛 2015年5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xxcyjj/18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