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产业经济
摘 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能够形成总部聚集效应、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并推动城市国际化的经济形态,成为越来越多大中城市的区域战略。泉州作为福建省经济中心城市,有着发展总部经济扎实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如高层次人才欠缺、缺乏服务总部经济的支撑体系和面临周边城市的客观挑战等。本文将对症下药,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泉州;总部经济;优劣分析;对策探讨
一 何谓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某区域内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从而形成总部集聚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可为企业带来多种效应,如:税收效应、就业效应、产业乘数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同时大批企业总部入驻,还能优化商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服务职能的转换,并加快城市国际化的发展。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已经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重视,仅在福建省内,就有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市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
二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一般而言,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五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公司总部以较低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二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以便为总部物流人流提供便利;三是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和良好的异地沟通能力,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四是区域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氛围;五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本文接下来将对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进行分析。
(一)较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的中心点,北接省会福州,南毗特区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西接广大内陆腹地,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和福建省经济中心。同时,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拥有绵长曲折海岸线近550公里,大小港湾14个,可谓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独特的侨台资源
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藉地。目前,在海外共有750万泉籍华侨华人、75万泉籍港澳同胞和254万归侨侨眷,海外关系发达。同时,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 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在对台经贸文化往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广大的泉籍侨港澳台同胞,具有热心桑梓回馈家乡的感人情怀,并能够利用其丰富的海外人脉资源为泉州总部经济和世界搭建起一座桥梁。
(三)强大的经济支撑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中心。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70亿元,连续13年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首位。财政收入突破500亿,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越10亿元。在工业方面,完成工业总产值9071.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8240亿元,涌现了3个千亿集群、2个百亿集群、1400多家亿元企业、74家上市公司。强大的经济产业基础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丰富宝贵的本土企业资源。
(四)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和企业品牌
泉州发达的县域经济全国闻名,在其下辖的七个县市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和安溪等五县市常年稳居全国百强县行列。发达的县域经济,更是形成各个地方独具特色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晋江石狮的鞋服、南安的水暖建材、安溪的乌龙茶、惠安的石雕食品、永春的生物医药、泉港的石油炼化和德化的陶瓷。这些响当当的区域品牌都是立足于泉州本土的资源禀赋优势、不可复制的泉州优势产业,为泉州总部扎根于本土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为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有别于其他区域总部的“泉州烙印”。此外,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下,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品牌诞生泉州。截止2010年底,泉州共有“中国名牌”46项、中国“驰名商标”49项、上市企业64家,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地级市前三,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这些品牌企业也为泉州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宝贵的企业资源。
(四)发达的交通体系
泉州已形成了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便捷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使泉州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在公路铁路方面,沿海大通道、后渚大桥、泉州晋江大桥和在建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将泉州湾沿岸的经济县区有机串联,泉州由河口型城市向抱湾型城市转型格局初显。已建成的福厦高铁、福厦高速、泉三高速及在建的泉南高速、向莆高铁泉州段,在密切了泉州与沿海发达城市的联系外,也不断扩展着泉州的内陆纵深。而在港口方面,泉州港继续保持全国内贸集装箱五强港,在不断完善港口设施同时,国际航线开通数量持续增加。2011年,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0万,跻身全省第二,即将迈入亿吨大港行列。而在航空运输方面,2009年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国际A类航空港,进一步密切了泉州与世界的联系。同时,泉州机场改扩建工作即将于2012年初完成,届时泉州航空港年吞吐量将由现在170万人扩大至400万人,将更好为泉州总部经济的发展服务。
多元的文化氛围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及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呈现出文化底蕴深厚且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泉州土地上,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多教并融,呈现出世界少有的和谐共生景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宗教博物馆”称号。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的熏陶,以及长期在海上贸易恶劣生存环境和移民情节驱动下,泉州人形成了一股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爱拼敢赢”精神,并形成了“崇商务实”的重商情节。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地处台海前沿,泉州人在缺乏任何政策支持情况下,硬是白手起家缔造出一个庞大的泉商帝国,这也成为了“泉州精神”这一内涵最生动的注脚。
三 泉州发展总部经济的劣势
(一)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载体低效
纵观泉州市内高校,仅有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闽南理工、仰恩大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且缺乏全国性的影响力。而泉州的人才总量更是匮乏,尤其是具有产品开发能力、能独立从事重大科研活动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其次是泉州缺乏有效的人才聚集载体。纵观泉州产业格局,传统支柱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产业,诸如服装鞋服、食品饮料、石材建材等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附作用相当有限;再次是泉州企业数量虽然庞大,但仍以小型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规模小,产生不了规模效应,且生产多是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的产品,对于高层次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