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其他经济
在人文地理学中,邮政通信地理研究领域被一再开拓。地理研究在邮电经济活动中的意义在于:探寻该部门的地文现象,淙化地域布局的研究,包栝对各类空间地域合理地布置邮政通信网点或者调整现有网点的不合理部分。其预前工作,一要对邮政通信网点格局状况有明确的认识;二要对影响网点配置的诸因素作出分析。本文拟借助模糊聚类的理论和方法,对全国邮政通信业的分省差异进行聚类,并划分区域;分析制约区域差异的各项相关因素,并总结区差形成的基本规律。
邮政通信地理多年来被地理学学科建设“两分法”思想所轻视,至今未能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成果亦罕见。有关的一些区域论述,大多以传统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为单元,难以突出邮电经济自身的特色和内容,邮电经济区划的研究遂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邮电经济区划涉及到邮电局所与区域人口、面积、邮电业务量等多方面的相对指标。对此,较大规模的要素集分类时就打必要从集合论的观点出发,把被分类的全体对象视为一个集合,使集合上任何一种分类都能将集合中的每一要素确切地归入某类中。运用多指标分门别类、综评综述是地理分区的有效方法,这里不单是考虑各样本单个因子的相似,而且考虑多个因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即各样本集合之间的贴近关系。在此无疑须将量纲不同的多项指标作模型化数据处理,使之变成与距离(与最大最小数相差)相关联的“程度”指标,进一步便可进行统一的运算、比较、分析和分类。
具体到邮电经济水平要素系统,要素间的关系皆非硬性状况;而是相对的、关联的。为此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按集合上分类对象的相似关系将集合中的要素予以划归类别。最后依据地理分区的择近成片准则,进行地带性划分。
笔者设计的模糊聚类分析模型中,选择了有较强分辨性和代表性的5项相对统计指标。绝对指标常被用来反映规模,但与面积、人口等关联要素平均时又常构成相对量的“走形”,因而难以全面反映水平。为此区划参照“种量的结构转换”原理,引入要素密度和需求等比相对量的指标是必要的。“面积Z局所”“面积Z邮路”指标是说明每处邮电局所、每公里邮路所负担的面积,当然随着经济发达、局所密度加大,服务范围缩小,比值则小。然而这里也不可忽视面积在其中的作用,同等邮电经济规模时,面积大则比值加大。“邮电业务量/人”和“邮电业务量/局所”指标是说明邮电业务量的人口平均和邮电局所平均,理论上是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但这里往往有每局所服务量的干扰。局所落后地区每个局所负担数量大,可能导致业务量数额增大;同时某些落后地区的用邮人口比重较高,也使人均业务量扩大。“人口/局所”指标是说局所平均服务的人口数量。我国邮电局所设置解放后主要是以计划平衡为主导思想,各类地区相差不算明显,但也表现出随人口密度而增大,向人口集聚地集聚的状况。由此,聚类时只有多因素综合运算,才能剔除个别特殊状态的干扰。
本模型经过:诸元素各项统计指标标准化,即处理原始数据,消除各项指标间量纲不同的影响>定标,即确定各元素之间的相似关系和距离程度>聚类,即从集合上的模糊等价关系出发,对集合上的元素进行分类;最终得出区划结果,即依据编网法,经多方案比较,对模糊关系矩阵分别取入>0.98、>0.96,>0.90,结合区划的归并法则,将全国邮电经济分省差异聚类为四组。
第一组,于长江中部地区,称中部区。对应的省份:鄂、湘、川、赣、皖。中部区邮电局所平均服务人口和负担地域面积及单位面积上的邮路比重三项指标虽都较东部地区为逊,但两区相差无几,贴近度较高,并与其它区域构成较明显梯度,然而本区人平均、局所平均之下的邮电业务量却不仅与东部地区有三倍余的差距,且是四类地区中最低者,两项指标无一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事实说明,邮电局所和邮路对人口、面积的较高比值是由于本区相对人口密度大,区域面积小导致的,也可见,邮电业务量密度指标对于区分受经济水平制约的用邮状况具有突出功效。
第二组,于沿海和黄河下游地区,称东部区,对应的省市:浙、闽、晋、冀、鲁、豫、辽、粤、苏、'京、津、沪。区内12个省市是我国邮政通信业务水平最髙的地区,局所平均服务面积在全国排列于15位以前,邮路密度在全国排列于16位以前。尽管本区邮电局所、邮路密度最大,局所服务人口量仍最多,是唯一高于全国平均数的区,这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必然反映。区内各项指标都为极值,说明它自身特征明显、属性典型。在诸项指标与它区的衡量中,其局所平均邮电业务量,起码高出其它地区一倍,甚者三倍。当然这里有局所平均人口量较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人均邮电业务量大的影响。
第三组,包括北部和西南部两片,称北部和西南部区,对应的省区:吉、黑、挂、黔、滇、陕、甘、宁、内蒙。与前两区相比,邮电局所、邮路负担面积明显增大。每邮电局所负担的面积多出东、中部区三、四倍,9省区中少者负担面积也有100平方公里j每公里邮路所负担的面积也多出东、中部区二、三倍,9省区中少者负担面积也有1平方公里。这无疑是地阔、人稀所致;与中部区比较,在局所服务人口少的情况下,人均邮电业务量却大,特别是局所平均邮电业务量较髙,成为仅次于东部区的第二位。这说明用邮人口的特殊性,如其中一些省区城镇化水平较髙,迁入人口较多,在此起到主导作用。
第四组,于我国西部,称西部区,对应的省区:新、青、藏。西部区局所服务人口较前三区,乃至全国平均数明显为少,是由其每平方公里仅5.8人的极低人口密度造成的;广阔的地域又使该区每公里邮路的负担面积是全国1.92平方公里平均数的近10倍,每局所平均负担面积是全国179平方公里的26倍。但人均邮电业务量却较高,仅次于东部区,髙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特殊的用邮人口状况决定的。
在研究我国邮电经济区域划分过程中,应探索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特点。
1、邮电经济地域差异与国民经济地域差异呈平衡对应态。经济发达地区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市场发达,需要大量众多的信息联系,邮政通信业务量一般都较大,由此客观上就要求拥有较完善的邮政系统、邮政设备和网络。就中美两国比较而言,我国唯邮电局所数量略胜,而人年交发票数、邮政机动车辆数、人年交寄函件数都有数倍的差距J就国内各省市区而言,邮路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人年交寄函件数均有巨大差异,这些都与经济水平成正态分布。
深入分析又可看出,在以上总体相关规律之下,开放经济的发达程度又成为最活跃的因子。近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横向联系和市场机制作用曰趋增强,信息产业和技术革命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邮电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第一次邮电通信企业普查资料表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人均支付邮电费达18.94元,四个经济特区为30.21元,其中深圳为58.89元,珠海为43.42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3.61元的水平。即使农村,邮电通信也已成为获取信息、组织流通的重要渠道。如温州苍南县一乡邮电支局函件寄发量从70年代平均每天300封猛增到10万余封。
2、邮政通信业务量受人口的多重感应。邮政通信是地域性相当广泛的一个经济部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人口地理特征必然要影响到邮政通信活动本身: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人多意味着邮量大;人口数量一定时,人口的文化素质高则用邮量大;城市地区人口较农村地区人口用邮量明显扩大。
在我国三大直辖市,邮电业务量/局所七八倍地髙于其它省区,形成“断裂”。在这里,人口的文化普及程度高,人口职业结构层次也高。并且人口的聚居形式也深刻制约着邮件传递,城市化地区居住地密集,有利于邮件迅速方便的传输,也有利于邮政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髙,所以城市地区邮递速度快投递频次高,邮电经济水平髙。
在人均邮电消费水平基本同步于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宏观规律下,人口与邮电经济间也存在一些特殊关系。人口的流动往往引起传递载体走向的变化,导致用邮量扩大。福建省人均社会总产值低于华北几省,但人均邮电消费水平却高。究其原因是外迁人口多,尤其是华侨中福建籍者数量大,因而其对外联系频繁,用邮总量相对较髙。广东省邮电业务量居全国第一位,近乎全国1/10,论社会总产值不如江苏、山东,其原因在于广东居民与国内广大地区、与港澳及国外都拥有较多的邮政通信联系。青海、新疆的人均邮电亚务量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也高于东部区一些省份,这与这里接收了相当数量的东部迁移来的人口有直接关系。并且这部分人口主要定居于城布,多数具有一定文化水准;当然这里市镇人口的比重较髙也加大了邮电消费量,由此构成了青、新及类似地区人均邮量与区域经济水平不相吻合的特例。
3、自然地理环境对邮电经济的制约具有一贯性。对于邮政通信业影响最明显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距离(面积)。不利的地形、沙漠、无渡桥和舟楫困难的水域,都会限制快速交通工具的使用,成为邮件迅速流通的障碍。空间距离主要制约投递速度。恶劣的气候甚至直接破坏电讯设施,中断邮件运送我国西部区自然环境条件极端严酷,分布着大片雪山、沙漠、戈壁等不易人类居住和利用的土地,地形阻隔、人口稀少,不仅限制了邮路和邮政网点的设置,而且本质上限制了通讯客源的规模,较大面积的负担量使邮递速度减慢,投递频次减少,一些边远的居民点经常两天才能投递一次。这又使邮电业务蛩难以h升,邮电通信水平最为落后的西藏邮电业务量仅占全国的0.14%。
4、行政中心和邮政通信枢纽融为一体,造成邮电经济水平的极核增长。邮政通信*中心往往布局于行政中心,并多于交通枢纽共存,对区域邮政经济水平影响颇深。如以北京与上海比较,上海的社会总产值是北京的2.24倍,但人均邮电业务量北京却髙于上海1.7倍,这是与北京的政治地位和邮电行政地位、乃至交通地位有关的。北京不仅是全国行政中心和科教文卫中心,而且邮电经济的影响要较经济因素更为重要。北京邮政局是干线邮运调度责任局,有直达全国各省会和中直市的邮车。北京邮政局还是我国最大的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互换站。北京是全国最大铁路枢狃和全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交通运输的发达,直接促进了邮电经济的增长。
邮政通信规模的地域分布是受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其中具有主导意义的、最为积极的、带有基础性质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即东部区便成为邮电网点布局的重点研究对象,特别是东部区随着外向型经济循环的开展和区内协作领域的伸展,优质快速高效大容量的邮电业务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必需了。因此要求邮政服务本身应有一个长远规划。
有人鉴于东部区的邮政网点已远远髙出全国平均密度,因而提出这一地区邮电经济再发展应以内涵为主。诚然,这种加强管理、调整设备、提高企业内部邮件处理量、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改良现有邮路是有意义的途径之一。但从长远看,这里的邮电通信业仍然落后。如电话通信,仅上海市内待装户就达8万之众。北京市内电话普及率是全国较高的,市区平均每百人也只有9部电话,大大低于世界普及率13—14%的水平;长途电话更是时常发生严重阻塞。目前省际、邻省城市之间的长途电话50%以上挂堵,苏、浙、闽、粵等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更加紧张;苏、鲁、辽还都有增开国际电路的必要。概之,建国以来,邮件报刊业务量增长了几十倍,但邮政固定资产只增长了一倍,已造成邮运能力和邮件数量之间的强反差。笔者认为,调整、发展邮路和邮政设备之依据,根本在于与地区经济水平相适应,即保持运能与运量在地域上的协调,从而合理布局邮运路线、合理安排邮件载运容器,以适应社会各方面对信息和信息传递不断增长的需求。扩大邮电通信接收、容纳、发送规模已迫在眉睫。对于东部地区内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外向型经济、以及需要改善投资环境的开放城市和地区,更要重视满足它们对大容量、多种服务和传递迅速的邮电通信设备的突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