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证券投资论文
根据上表,我们看到在2015年末,中信证券的市值为1689.00亿元,其中主营业收入有560.13亿元,约有198.00亿元的净利润,平均每股股东可获得收益为1.71元,高达17.74倍市盈率和1.50倍的市净率;对比高盛集团,在15年末市值达到7560.88亿元,其他指标也都优于中信证券。所以,从这几种重要的指标对比可以看出,中信证券与高盛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二、业务结构方面
根据以下两张图:
对比可以看到,中信证券与高盛集团的四大收入来源中:中信证券主要依赖佣金、手续费、以及自营业务交易,2015年年报显示,经纪业务收入137.65亿元,占主要业务收入的比例为38.39%,投资银行业务收入37.76亿元,占主要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0.53%,资产管理业务收入17.50亿元,占主要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88%,证券自营业务收入165.62亿元,占主要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6.19%,中信证券的投资银行业务跟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相对来说都太低;而在高盛的收入组成中,则有着不同的现象,15年四项业务来源中占比分别为44.80%、17.55%、18.35%和20.52%。高盛除了经纪业务以外,其他的业务收入都比较均衡。
对于作为体现一个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资管业务,虽然在国内,中信证券这方面的收入排名第一,但2015年高盛的业务收入是中信证券的27倍,这样的差距不是一点点。此外,高盛的资产管理的产品种类已经很丰富,而中信证券却要面对着各行各业资管业务的竞争,不得不努力的转型。
三、公司发展方面
08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此后,美国的很多的投行都把风控放在首位,业务的增长渐渐变得平缓而谨慎。高盛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过程比较明显。但是国内的券商却乐于走相反的路,虽然整体业务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但是仍是一个加杠杆的过程,对于后面的需要面临的风险却是不言而喻的。再者,高盛作为国际上有名的投行,体验过大风大浪,经历了跌宕起伏。可是纵观我国国内证券公司,还是以国有资本控股为主,根本没有经过什么风风雨雨,所以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以及业务创新等方面都不能与高盛相提并论。国内证券公司正面临着牌照管理全面放开,而这样的政策不免会给现在的券商带来银行和民营资本对其的冲击。因此,中信证券相比较高盛而言,缺少的是市场的磨炼。
四、客户服务质量方面
在中国,证券公司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没有做到客户要什么产品就能设计出什么产品为其服务;而恰恰是围着产品转,不断地要求相关职员积极主动的去给客户做功课,吸引他们来购买该公司现成的产品,缺少是真正的个人订制服务能力。对比国外投行,它们会按照不同客户的需求,设计出适合的产品与服务。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企业刚刚成立时,不免要有大量资金支撑,国外投行则能够为其提供资助融资服务,跟着企业一起企业发展,直到他们完成了上市。所以当中国券商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以牌照为大转变到到以客户为大时,一些基本的东西还是需要去学习和琢磨的。
五、世界地位方面
高盛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易动摇,而作为全球知名的投行,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国际货币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强大的话语权使得它的地位无法超越。就像我们常看到的,投行高盛如果发布了对某企业的看空报告,那这个企业的股票通常都会一盘而下。而回看国内的中信证券,只能说在国内证券市场有一定的地位,它的各项成绩仍需依赖于政策和与行情。
六、结语
中信证券离高盛有多远?这里面的差距不是一点两点就能说明的。高盛从成立至今,已在市场竞争中摸打滚爬几百年,而中信证券却还有要经历对牌照放开的磨砺;高盛经历过金融风暴,不再加杠杆,而是去杠杆化显著,中信证券却喜欢做加杠杆业务;高盛作为举世闻名的投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誉与影响力为其赚取巨额利益,而中信证券目前还是没有脱离在政策和行情上面谋求生存的状态。高盛的客户资源多为高端,其会依照客户要求设计产品和服务,而中信证券的产品和服务却采用最低端的做法,由营销员说服客户去购买使用。从这几点就可以显然的看出两者地位高低,差距的大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zqtzlw/131153.html上一篇:资产证券化与法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