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证券投资论文
一、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全球碳金融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一是碳交易,欧洲一些活跃的银行建立碳交易柜台,提供买卖经纪、风险管理和代理交易操作等服务;二是基于碳排放额度的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机构开发碳排放额度的远期、互换、期权、额度抵押贷款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及融资服务;三是碳排放额度保管服务一些银行为客户提供碳排放额度保管、账户登记和交易清算服务;四是碳基金,包括从现有减排项目中购买排放额度或直接投资于新项目,主要有括国际多边援助机构受各国或地区委托所设立的碳基金、金融机构设立的盈利性投资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及一些自愿进行减排的基金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有关碳金融的具体实践
(一)兴业银行。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兴业银行开始与国际金融公司积极接触,希望共同开拓中国的节能减排金融服务市场。截至2008年6月底,兴业银行已累计在全国14个省和直辖市开办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共支持了69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累计21.53亿元。相比传统贷款项目,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更关注企业现金流状况、偿债覆盖率等指标,节能减排融资更新了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丰富了风险评估技术。2008年10月31日,兴业银行正式宣布接受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
(二)交通银行。2008年3月,交行正式启动“绿色信贷工程”,确定了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将“绿色信贷”政策融入授信准入、客户选择投向管理、授信评审、授后管理等各个关节,树立“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领域的核心地位。通过“绿色信贷”的实施,信贷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09年9月末,交行已完成“绿色信贷”环保标识分类的授信余额达总余额的99.9%,已分类授信户数达授信总户数的99.8%。在已分类的授信总余额中,绿色类占99%以上。
(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作为国内第一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中资商业银行,不仅积极倡导节能环保理念,更在经营中不懈推行“绿色实践”。2007年以来,浦发银行国内外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率先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第一个针对绿色产业的金融解决方案――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主要为工业、市政和建筑领域的能效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专业、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今后几年,浦发银行也已明确将绿色产业列为重点授信业态。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一)在深化社会责任感基础上经营理念的创新。
首先要培养并加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商业银行应该逐渐认识到开展碳金融业务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的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要明白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且使自身业务发展与其社会责任的协调。
(二)强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
1、主营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时,要严格执行环境风险的检测,做好贷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剔除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客户。同时要积极加大对低碳、环保项目的贷款。
2、设立专项基金促进减排项目的发展。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国际商业银行举措如荷兰银行推出的“低碳加速器”基金,该基金直接投资于那些未上市但致力于降低碳排放和提高能效的公司。我国可以借鉴此做法设立类似的基金,吸引更多的企业发展低碳项目。另一方面,专项基金的设立也能提高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促进其发展。
3、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创新。现阶段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较低,且存在分割现象,所以商业银行应积极介入并逐渐成为重要参与者,通过开发各种连接不同市场的套利产品,加速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服务方面,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结算、清算以及其他金融交易的平台都还远未完善,发展相对滞后。商业银行要以此为契机,开展新的中间业务,如进行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进而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
(三)多方面控制风险,健全机构、培养人才多方面努力发展碳金融。
鉴于碳金融业务自身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必须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多方面控制风险。可以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并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通过咨询权威的律师事务所,掌握对自身有利的法律条例和法律管辖;通过涉足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结束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商业银行要正确把握我国发展低碳的方向和途径,并带领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努力。除了商业银行方面的努力,政府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促进低碳发展的项目,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宣传低碳的力度,培养碳金融的中介市场,构建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等为中国的碳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zqtzlw/131715.html上一篇: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外部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