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学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指标与价值论文(共6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指标与价值论文(共6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政治经济学


 

 第1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核算的价值分析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社会资源、投入产出等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总和的核算,也是各个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目前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由于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产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觀经济管理体系,而这离不开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其实际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管理展开。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为了更好的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的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综合生产形势。众所周知的是,如果我们要评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综合生产形势的所有成果,以及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状况,我们就必须要首先明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然后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确定出一个合理的经济评估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市场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这一因素更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国民经济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状况。由于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的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核算的基础,即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是相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平衡,目前我国对于投入产出制定出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有一部分是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对经济产业的分类核算,确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所占的比例数据,利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还可以对国家经济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确定,以此来对国家经济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而在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投入产出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投入的来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这种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所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投入以及经济产出,同时,通过这一投入产出表,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准确了解各个部门经济投入的来源以及经济产出的方向。


  三、国民经济价值核算对于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效益分析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等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确定宏观经济管理的走向。宏观经济效益内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主要就是宏观经济效益中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对比的核算,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


  当今社会,宏观经济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这个国家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也就会越来越大。目前各个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与其它资源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能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价值,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与资源的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以及资源等其他因素,并且减去相应的成本。


  四、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重要意义


  1、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管理工作,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得到国民消费支出的相关指标,其所产生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原始的消费支出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消费支出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且通过核算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居民各部分消费占比,例如日常食品、休闲娱乐、生活通信等方面所占比例,利用消费支出的占比可以有效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对各项产业的生产进行调控,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同时也不能一味的以发展经济为前提进行投入产出,还要提倡居民进行适当消费,形成适当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保证消费支出的合理性,使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核算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在进行储蓄与投资时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了解对我国经济形势、资金储备量、储蓄率及固定资产等进行分析,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的各项指标及资产形成总额等进行储蓄及投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可以提供国家经济动向的各项指标,这样可以使居民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在储蓄及投资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对居民所产生的投资及储蓄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来掌握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储蓄及投资所占据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所得出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货币供给及需求进行更好的控制,并通过对相关财政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增加储蓄与投资量。储蓄与投资与税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对居民储蓄及投资信息的确定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帮助居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增加了收入分配的科学和合理性


  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现出的一种特有性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来进行收入分配可以保证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呈现出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使其可以正常的运行,其内容则是通过生产增加消费,再利用消费刺激生产。在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其最后部分才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享有,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收入分配,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生产活动的进行,并且还可以更好的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


  结语:从经济形势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核算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国家经济分析模型及宏观经济体系的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宏观经济管理的运行。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需要有完善、高水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分析在其中起到的价值,从而促使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可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作者:张琼

  第2篇:浅谈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


  1绿色国民经济的理论概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绿色国民经济的根本和重要依据,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损耗的成本费用以及环境损耗的总量指标,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将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因素之后的经济成果进行准确的展现。其实,绿色国民经济是真实反应出国民经济增长净正效应,绿色国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比例,简而言之,只有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作以全面统一的核算,一方面,在绿色国民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将会逐渐转变原有的旧的经济增长模式,有效缓解和改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使用环境资源的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统一的局面;另一方面,绿色国民经济将自然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损失成本都列入到绿色国民经济的范畴中来,从而使人们对于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最后,绿色国民经济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了政府工作由以往的传统GDP为业绩考核为标准的观念的转变。


  2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如今,绿色国民经济的提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然而一些专家学者却对此有着不同看法,他们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本质,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落实,环境保护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关键性内容,然而一些领导官员却一味的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没有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来,忽视了资源环境的重要性。绿色GDP的最后总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写协调发展和进步,从而完整的体现出国民经济活动的优秀成果,绿色GDP的运用将会迎来干部考核体系的彻底的调整,传统意义上的干部政绩的考核都是以GDP的增长为基本的标准和依据,必须在此基础上与社会进步和环境的协调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考评,因此很多干部就会有一些怨言和想法,这对实际工作的进行和开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进行绿色GDP的核算还不够充分,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关键就是对于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成本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消耗所花费的成本费用,因为环境的破坏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步调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也就为环境成本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影响因素很难准确的把握。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绿色国名经济核算理论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之久,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总的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上还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由于每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其核算制度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和系统权威性的理论体系作为参考,在核算工作中,由于核算不够系统全面,核算误差,等导致结果存在偏差,也将无法真实的表现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无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3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的方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绿色国民核算体系方法


  在大力倡导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作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做好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原有的过分注重经济指标,而对环境效益忽视的评价方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积极推动全社会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队伍中来,除此之外,还必须不断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和投入到环境污染、生态损耗和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中来,实时统计和核算试点。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做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同时,将其列入到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来。


  (二)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要实现发展绿色国民经济的最终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尽力完善系统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加以规范,从而对环境问题达到有效的统计。第一,自然资源的统计,其主要涉及到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和水资源等。第二,生态环境的统计,所包含的内容有:土地、森林以及水。这里要强调就是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要同时将生态效益和环境损耗同时考虑在内,就拿森林生态环境来说,生态环境主要带来的效益就是对水土流失以及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主要造成的损耗就是由于肆意的砍伐以及破坏所致。第三,全面统计环境污染的状况,实现全方位的检测和防治,准确了解和把握对环境造成影响、损坏人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各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因素,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防治的成本。


  (三)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绿色GDP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为绿色GDP的核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绿色GDP核算制度的推行政策。对于绿色GDP核算的内容、形式以及所涉及到的范围明确到位,建立绿色GDP并将其应用到干部考核环境会计审核制度中来,使绿色GDP的核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准确对“三废”再利用价值进行定位,由“三废”所产生的环境损失应该被排除在外。只有国家充分认识到“三废”再利用的重要价值,并将其落实到位,才能有助于绿色国民经济增长稳步增长。通过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增加调整项,将“三废”再利用价值列入到调整项的范围中来。


  (四)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在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中的相关理论和经验加以学习,实现核算体系能够紧跟国家通用体系的步调,使其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一些相应的配套机制,比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宣传与教育机制,使更多的民众对绿色国民经济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来对我国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并以此来运用相应的指标来加以衡量;建立起环境损害补偿机制,使环境损害的承担着得到相应的补偿措施。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国民经核算的弊端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无法适应当今的时代发展背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和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核算的方法和内容,重视环境资源的影响因素,促进和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作者:张瀛宣

  第3篇:试析物联网技术对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影响


  前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物联网技术主要是将互联网与信息传感设备相连接的一种技术,通过信息的通讯与交换,进行智能化的跟踪、定位、监控、识别等,从而减轻人工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一、物联网技术的本质


  超级感知是物联网技术的本质特征,它主要是利用视频识别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嵌入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的应用,将需要感知的人或者物体放入一个能够相互感知的网络,而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则会形成感知社会,实现物体的超级感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尤其将其与大数据、云计算的结合,更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存量和经济流量测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物联网技术中的超级感知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经济流量记录的效率,实现信息采集的简单化。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能够将环境状态以及空间变化等信息准确的表现出来。此外,在引入移动通讯技术以后,在数据生成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对其信息的记录,进而对后期工作的记录、整理等进行简化。由此可见,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了影响,并且从其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互联网技术还会更多的应用在国民经济核算当中。


  二、物联网技术对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影响


  (一)生产范围方面的影响


  大部门住户部门的自给性服务生产都没有包含在SNA范围内,将其分离在外主要是因为市场与这些活动是处于独立或者分离状态的,如果对其价值赋予经济意义是相对较难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将不将这部分活动分离出去,也就不会出现失业的情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大量家庭活动信息的记录,而其他与市场分离的活动也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与市场相联系,甚至实现在市场进行传递活动[1]。与此同时,家庭服务生产时间也会通过物联网技术得到准确的计量,并且完成调整质量以及测度标准化等工作,改变扩展就业及生产范围,改变原有的结构。


  (二)常住性标准方面的影响


  常住单位是经济总体的组成要素,常住性是一个单位与经济领土最紧密联系的体现,但要想对这种紧密关系进行确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传统意义上选择的一年原则,这种原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对于一些特殊实体无法确定其常住性归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这种局限性,通过定位的方式,实现与对外信息的联系,经过数据的分析判断出最经济体最为紧密的常住性数据,既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又高效的完成数据的分析过程,降低了人为操作的难度,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影响


  在经济价值中进行转交换、创造、消失等过程时记录的流量被称为权责发生制核算。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权责发生制核算中,在服务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记录相关信息,如何时提供的服务、何时使用中间消耗、何时创造出产品等数据信息[2]。不仅如此,对于跨核算期的国际交易、货存产出变化等信息,物联网技术也可以根据实时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处理,从而保证货物处理的及时性,有助于风险的规避。


  (四)记账方面的影响


  记账式国民账户中最为基本的一项工作,通常情况下每笔交易都需要进行两次记录,一次记录在右端作为账户的来源,一次记录在左端作为使用。在绝大多数的交易中,都会至少关系到两个交易者,双方需要各自同时记账,而每一方又需要复式记账,所以一般一个交易都会需要被记录四次,形成了四式记账模式。物联网技术的加入,对原有的四式记账法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升级为云记账模式。这种记账模式不仅可以从交易双方角度进行记录,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记录[3]。此外,云记账模式的数据信息都是通过实时收集而来,具有实时性、高效性的特点。而其记录的信息不仅对交易双方有益,对其他使用者也可以提供数据帮助。这种方式的记账,还可以实现补充和强化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五)地区、时期核算方面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地区核算、时期核算变得更加便捷。物联网对于核算对象的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从而实现数据的扁平化。整体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核算,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之间的数据信息可实现独立汇总,因此在相同区域的同级地区,会避免重复计算或者不可测量的问题,这对于提高核算的准确度有大大的帮助,不仅如此,这种核算方面在国际经济核算中也比较适用。物联网这种实时数据的核算,不仅有助于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也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于国民经济核算有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仍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变化,对其不断改进、完善,使其更加科学、高效,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作者:李琼

  第4篇: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探讨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主要问题,而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于忽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面对这种现象,要求我们构建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和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认可,各国将积极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体系。


  一、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即绿色GDP核算,它是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入环境以及资源的核算,构建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实现国家经济核算结果、数据的真实、可靠,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1]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只有环境得到保护,经济才会实现真正的发展,二者的良好结合,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扣除对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的破坏性影响后,所得到的国民经济的总量,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真实反映,是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共同进步的重要指标。


  二、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绿色国民经济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认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专家、学者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贯彻落实不够到位。由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到核算体系中,而以往大部分领导和官员只关注经济增长,还没有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从而形成诸多阻力。除此之外,由于绿色国民经济的范围比较广,核算涉及到的资源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在目前的核算过程中,只是对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进行核算,还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被忽视。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不完善


  当前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其中主要体现在环境成本的计量上。环境成本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治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消耗的资本总和,由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所以在计算环境成本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很难明确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因素[2]。


  (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尽管有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不同国家、地区的核算制度、规范等也有所区别,很难找到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时,核算不全面,结果不真实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对于明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了解环境问题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三、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念


  为切实的落实、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要工作就要树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理念,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确环境核算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顺利开展。树立正确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念,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转变以往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真正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建立健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采用实物方法和货币方法进行核算,实物核算方法主要注重实物的计量,它是表示资源的流量与存量,可以提前预测出资源使用的数量以及污染的程度,提前采取解决措施。货币方法就是利用货币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核算,它主要是对资源的外部成本进行研究。为了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利用货币方法对来评估恢复环境的所需的费用。虽然这种货币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对国民经济的核算具有现实意义。[3]


  (三)完善环境统计的标准


  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构建完善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要有完善的环境统计标准,来实现高效的环境问题统计。首先应对自然资源进行统计,自然资源主要有地下资源:土地、石油、煤等,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森林等,以及水资源。其次是生态环境的统计,主要有土地、森林以及水,对生态环境进行核算时,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效益,二是环境的耗损,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例,生态环境带来的效益主要有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等,而耗损主要有对森林的砍伐、破坏等造成的损失。最后要对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防治,明确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以及对人类健康、各种生产活动的影响,明确防治环境污染的费用。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标准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比较复杂,为提高核算效果,应加强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核算的内容、范围以及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经济核算评价体系,因此要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经济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评价结果真实准确,能够集中的反映核算的结果和问题。


  (五)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应制度


  要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建立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政策、法规,为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在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中加入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定环境的审计制度,完善绿色国民经济的协调机制,对经济核算的方法、范围以及环境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定,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更加真实、科学,准确的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四、结束语


  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要努力完善各方面的措施和认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作者:孔杰

  第5篇: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相关研究述评


  中国恢复国民经济核算已有30余年,在此期间,中国逐步由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转变,实现了与国际通行核算模式的全面接轨,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研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对近3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并对如何在SNA(2008)的框架下创新和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文革”之后恢复国民经济核算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恢复期(1978—1984年)。在“文革”后国民经济核算恢复的初期,中国仍沿用MPS作为基本核算模式,恢复了国民收入核算,随后编制了MPS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了综合财政统计,编制了综合能源平衡表、主要原材料平衡表和消费品平衡表。


  在此期间,中国开始系统引进和介绍国际上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先后出版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李运宽译,198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68)》(闵庆全等译,1982)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比较》(闵庆全译,1981)。这些官方文献的出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起到了启蒙作用。


  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恢复期,中国统计学界就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展开了激烈讨论,并逐渐达成共识:服务同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要消耗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服务劳动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创造价值,所以服务劳动具有生产劳动的性质,应该包括在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之内。钱伯海提出了著名的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即生产范围划在哪里,产值指标就算到哪里,中间消耗与最终使用也就算到哪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和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该原则的含义是,从计算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环节——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国民经济活动总量指标的计算口径应该一致、计算结果应该相等。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长新…认为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改革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问题。他指出国家统计局1981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平衡表》(草案)在核算体系与形式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各平衡表之间的量的联系;二是缺乏综合性核算形式。他建议让各专业统计部门了解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的要求,并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所必需的统计资料,由此组成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指标体系为总系统,以各专业统计指标体系为分支系统的整个国民经济统计的完整指标体系系统。


  第二阶段,改革期(1985—1992年)。即MPS体系向SNA体系的转换阶段。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改革,在继续实行MPS的同时,从1984年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试点,于1992年设计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


  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在4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扩大了核算范围。从过去单纯的物质产品核算扩大为包括服务在内的全面核算;从过去财政、信贷资金运动的核算扩大到全社会资金运动的核算。第二,充实了核算内容。在总量核算的基础上,充实了反映部门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投入产出表;从部分价格指数的计算扩大到国民经济综合价格指数统计;从流量核算扩大到对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存量核算。第三,改进了核算方法。新核算体系采取了账户、矩阵和平衡表相结合的核算方法,为进行国民经济的总量核算、结构核算和各种数量分析提供了条件。第四,提高了国际比较能力。新核算体系吸收了国际上不同核算方法的长处,并采用了板块的转换结构,可进行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的相互转换,真正实现了MPS与SNA的协调整合。


  在此期间,国内学者对MPS和SNA的发展、五大核算系统、SNA的本质和理论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赵占明和李宝瑜分析了矩阵式国民综合平衡表的优势,研究了MPS框架下投入产出表的扩展问题。毛邦基从概念、理论基础、分类、五大核算体系和核算方法等方面对SNA进行了全面介绍。邱东针对国内一些有失偏颇的认识,提出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SNA,并结合中国统计的实际情况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借鉴和吸收:核算内容的相对完整性;注重宏观核算及其与微观核算的协调;核算结构的统一性;支撑体系结构的分类体系;体系内容不断适应宏观管理的要求而更新;与核算内容相协调的核算形式系列。詹云乔分析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主要包括扩大核算范围,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纳入核算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劳动增加值、国民收入、社会增加值三大宏观经济核算指标;改革对社会再生产各主要环节的核算方法,建立科学的宏观经济核算指标体系等。钱伯海提出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中国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如利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新成果,促进国民核算和国民经济管理现代化;吸收新SNA核算内容全面、核算方法严整的长处,适应国民经济管理和国际经济对比的需要;坚持国民核算的整体原则,实行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统一。


  第三阶段,成熟期(1993年至今)。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取消MPS,建立与联合国新SNA接轨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此期间,国家统计局先后编写了《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指南》、《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问题研究》、《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中国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中国投入产出表(延长表)编制方法》、《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和《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书籍,为规范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和工作实践提供了指导。


  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新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正式出版,并于1995年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翻译出版。学者们结合SNA(1993)的内容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闵庆全和许宪春分析了SNA(1993)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提出应该根据SNA(1993)的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调整,主要包括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的调整,产出和中间消耗的定义及估价的调整,引入实物社会转移和实际最终消费的概念,取消集体消费支出概念,引入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概念等。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思路。吴涧生和吴汉洪分析了SNA(1993)的功能和作用,指出中国应以SNA(1993)为蓝本,对核算体系做出全面、系统的修订和补充,具体包括调整和充实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补充和完善核算指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加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协调与其他核算的关系。廖明球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核算体系的内容其实就是五大核算,并在新核算体系中另外又补充了人口平衡表等八张表,即所谓五张基本表、八张补充表。实际上,这八张补充表不直接构成核算体系的内容,完全不必纳入核算体系。朱启贵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状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社会再生产核算和经济循环账户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完全向新的SNA转变;通过卫星账户将自然环境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地下经济核算。杨灿回顾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进程,提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应该采取“两步走”战略,第一步,以“经济总体账户”和“国外账户”的交易流量部分为主线建立简化的账户体系,使账户在核算体系中发挥作用。第二步,逐步细化和完善账户结构,研制完整账户体系,以期最终将五大核算置于账户体系的科学基础之上。


  从1993年起,中国根据联合国SNA(1993)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于2002年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颁布被称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设的新里程碑”,它取消了所有与MPS相对应的核算内容,从内容到结构有许多新的变化,主要包括基本框架的修订,账户和核算表名称的修订,机构部门账户的修订,附属表的修订,主要统计指标的修订和统计分类的修订等。


  二、具体核算制度及实践研究


  核算


  中国的GDP核算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尤其是正式转入SNA体系之后。1993—1995年,中国开展了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并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1994年,发布了第二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根据该标准对产业部门分类进行了调整,规范了GDP核算的资料来源、计算方法、核算步骤和数据发布制度,建立了周期性经济普查制度和GDP历史数据修订制度;2004年和2008年,进行了两次全国经济普查,为GDP核算提供了更加完整和详细的资料来源,也带来了计算方法、核算范围、部门分类等多方面的变化。


  国内关于GDP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价GDP核算、不变价GDP核算和季度GDP核算几个方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写出版的《中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1997)、《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199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手册》(2001)、《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2005)、《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试行方案)》(2006)等提供了GDP核算的标准和规范。赵同录和周小梅分析了中国分季度GDP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徐强研究了季度GDP与年度GDP的衔接方法,赵进文和薛艳利用Chou—Lin方法估算了中国季度GDP时间序列,并使用比例衔接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了修正。许宪春回顾了我国近几年GDP核算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改革中国GDP核算的思路,主要包括制定GDP历史数据修订方案,对GDP历史数据进行系统修订,改革和修订常规年度统计调查制度,修订和完善常规年度的GDP核算方法,逐步建立地区GDP下算一级的制度。


  2.投入产出核算


  中国从1987年起每五年(逢二、七年份)进行一次全国性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在1987、1992、1997、2002和2007年开展了5次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关于投入产出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投入产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二是投入产出核算实践。


  钟契夫等编撰的《投入产出原理及其应用》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投入产出的专著之一。李拉亚研究了在投入产出表中加上反映财政、信贷和其他再分配收支3个再分配子系统,得到扩展的投入产出表的方法,通过扩展投入产出表可将MPS的四大类表(物资平衡表、财政平衡表、国民财富指标和固定资产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有机结合成为一张矩阵式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有利于MPS和SNA的相互沟通。陈锡康提出和创立了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他不仅研究流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而且研究存量与流量之间的关系。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方法,编制了中国城乡经济投入占用产出表,并利用以投入占用产出技术为核心的系统综合因素预测法进行预测和分析。


  核算实践方面,毛邦基从编表范围、编表规模、资料搜集、部门选择和编表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对于建立投入产出统计的一些想法,包括投入产出表应该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编表规模应根据编表目的和需要来确定,如何搜集编表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如何进行部门分类等。许宪春总结了中国投入产出核算与SNA(1993)中投入产出核算在部门分类、估价方法、表式结构、编表方法和若干特殊情况的处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投入产出核算的若干设想,主要包括统计单位定义和产业部门分类标准的修订,估价方法的调整,供给表和使用表的补充和调整,对称表的补充和调整,编表方法的调整等。雷明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通过进一步扩充完善传统投入产出表,对资源一经济一体化核算及相关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在“资源经济投入产出核算”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出能源一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综合投入产出表,对中国1992-2020年能源经济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廖明球和马晓东利用二阶段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提出了编制二阶段投入产出表的具体方法,同时利用2002年的数据,实际编制了用于构建结构式凯恩斯投资乘数模型的二阶段投入产出表,并给出了分析与建议。


  3.资金流量核算


  1987年2月,中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第一次将资金流量表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年,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四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编制资金流量表的通知》,明确提出资金流量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资金流量核算由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部分组成。学者们就中国资金流量核算的模式和资金流量表的表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研究,毛邦基分析了现有的三种社会资金流量核算模式,即编制社会资金收支平衡表、编制综合财政平衡表和编制资金流量表,并指出编制资金流量表的做法比较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他还进一步探讨了资金流量表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李宝瑜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总体结构出发,对资金流量表的标准表式进行了探讨,设计了矩阵式资金流量表。与并列表式相比,矩阵表具有灵活、完整、形象、准确的优点,与投入产出表互相衔接配套,也更符合国民经济循环总表的要求。覃道爱分析了中国资金流量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编制范围的界定、核算内容不完整、财政信贷资金中的重复计算、“虚拟服务费”的计算、金融流量采用总流量还是净流量和大修理基金的处理等。


  4.资产负债核算


  中国于1992年将资产负债核算正式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5年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制度和《资产负债表试编方案》,1997年开始编制资产负债表,2000年起,又根据SNA(1993)的原则对资产负债核算制度和方案进行了修订。目前中国资产负债核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相关理论研究发展较为缓慢。袁寿庄研究了资产负债核算中的重估价问题,包括资产负债重估价的原则、主要方法、持有资产收益与重估价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等。向书坚研究了资产负债核算中持有资产收益的测算方法,包括名义持有资产收益和中性持有资产收益和实际持有资产收益。关铁军认为目前资产负债表中的调整账户只单纯计算资产负债的期末期初差额,其结果掩盖了资产负债盈亏的真实情况,缺乏可比性,忽略了资产负债价值变化的结构特点,建议将调整账户划为两个子账户,一个反映为保持全社会综合物价水平而获得的虚拟收益,另外一个反映持有者的实际损益,以达到改善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以及与国际核算接轨的目的。


  三、其他相关研究


  1.国民大核算体系


  国民大核算体系的概念由钱伯海提出,他认为国民大核算体系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包括经济核算、社会核算、科技核算和环境核算,但以经济核算为中心和基础。朱启贵分析了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宏观经济调控之间的关系和SNA的缺陷,提出应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础上建立将社会核算、人口核算、科技核算、资源与环境核算包括在内的国民大核算体系。戴亦一探讨了构建国民大核算体系的现实可行性,提出了“一个中心、三条纽带、四个卫星”的国民大核算模式。


  2.绿色GDP核算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在充分借鉴联合国SEEA(2003)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和《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两个核算体系的第一版本,标志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的初步建立。总体来说,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廖明球区分了GDP绿化和绿色GDP两个概念,然后探讨了绿色GDP的测算问题,包括非生产经济资产耗减的测算、非生产自然资产降级的测算、自然资产转为经济资产的测算和虚拟费用的计价等。杨缅昆对绿色GDP核算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构建了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公式,即在现行GDP基础上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外部影响核算理论。耿建新和张宏亮对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它与SEEA(2003)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完善和发展该框架的思路。


  3.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


  以SNA为代表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本质上是一种市场核算,所以非市场服务的核算可以视为对SNA的拓展或超越。目前,中国的非市场服务核算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操作都较为滞后,如现行的核算方法中,对于按没有经济意义价格进行交易的非市场服务产出仍然是根据生产成本估价,这样估算的结果实际上是投入总量,而非产出。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对非市场部门增加值、质量改进和生产率等方面的分析。蒋萍研究了政府部门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有关内容,分析了政府部门非市场服务产出和增加值的现有核算方法(投入替代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产出指标计算产出和调整投入替代法的思路。罗良清以教育产出核算为例研究了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核算问题。


  4.非正规部门核算


  SNA(2008)中明确将非正规部门作为住户部门的子部门,与其他机构部门一并构成国民经济运行的主体。中国第二次经济普查的结果也表明,以家庭企业和个体劳动者为代表的非正规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非正规部门一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关于非正规部门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范畴的界定、生产规模测算、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效应。刘洪和程庆生研究了国外非正规经济的规模、特征、治理方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和启示。蒋萍从国际组织关于非正规就业的有关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在引入国际统计概念时存在的理解误区,并详细阐述了非正规部门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国际概念框架。徐蔼婷和李金昌研究了劳动力投入法在非正规部门生产规模估算中的应用,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了实际测算。但是总体来说,有关如何通过经济普查和抽样调查获取必要的数据资料、改革和完善中国非市场服务增加值核算的研究尚远远滞后于非正规部门的发展。


  四、总体评价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建立至今一直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从MPS体系向SNA体系的转换,核算范围、基本分类、资料来源和核算方法日趋完善,有关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重心从最初的跟踪和模仿国外的理论与方法为主,发展到联系中国的国情开展研究,再转到对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成果不多;二是阐述方法思路和理论探讨较多,关注方法适用性和实际应用较少。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对国民经济核算提出新的要求,SNA(2008)的出版更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颁布至今已有8年之久,其中滞后于国际标准、滞后于政府和公众需求的地方日趋明显,如GDP核算中的常规性服务业统计、不变价GDP核算的价格指数缺口问题、分季度GDP核算,投入产出核算中的编表方法问题,机构部门账户中的土地出让金问题等。如何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同时,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使其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应该致力研究的方向。


  作者:刘丹丹等

  第6篇: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核心总量指标关系的研究


  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统计的核心组成部分,国际上存在着独立的国民经济统计的研究平台——国际收入与财富研究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1世纪经济科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依据。


  总量指标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是生产、分配、消费、积累四类活动的循环过程。生产过程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提供货物与服务,创造了新的价值。分配过程将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以各种收入形式分配给有关参与者。消费与积累既是货物与服务的不同使用形式,又是各单位收入的最终支出形式。其中消费是用于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使用,积累是用于增加资产的使用。


  一、生产过程中的总量指标


  (一)总产出


  总产出是指各生产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从实物构成看,总产出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部分;从价值形态看,总产出包括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两部分价值,其中最初投入即增加值。总产出核算的一般方法是:总产出=∑产量×价格,其中价格采用生产者价格。


  (二)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或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最终产品中,不是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价值。中间投入的核算公式为:中间投入=∑用量×价格,其中价格采用购买者价格。


  (三)固定资本消耗


  固定资本消耗即固定资产的折旧,体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一般采用直线法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总价值/预计使用年限。需要指出,对固定资本消耗的核算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体现在使用年限的估计与计算方法的选取等方面。


  (四)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是各生产单位从总产出价值扣除其中所含货物服务消耗价值之后的余值,是该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增加值可分为总增加值和净增加值,前者是仅从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的价值,后者在总增加值的基础上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国内生产总值(GDP)即国内各生产单位总增加值的加总结果,国内生产净值(NDP)则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总的固定资本消耗。理论上,NDP要由于GDP,但由于固定资本消耗核算的特殊性,现实中广泛使用的是GDP。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总量关系式:


  增加值(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2)


  二、分配过程中的总量指标


  收入分配的起点是增加值,从收入形成过程看,总增加值体现为由不同生产参与者所获得的各种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收入)、生产税净额(政府收入,)、营业盈余(企业收入)以及固定资本消耗(原始投入的回收)。收入分配包括收入初次分配和收入再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是依据各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所进行的分配,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财产收入、生产税净额;收入再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


  (一)原始收入与国民总收入


  原始收入是在增加值的基础上,各部门经过收入初次分配之后获得的生产性收入的总额。国民总收入(GNI)是指一国经济总体当期从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获得的生产性收入总量,即各单位原始收入的加总。


  (二)经常转移


  经常转移又称无偿转移或单项转移,是指在不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间无等值交换物的实际资源或金融项目所有权的变更,主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障缴款和社会福利、其他经常转移三类。


  (三)可支配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体现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结果的总量,是机构部门当前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最大数额。可支配收入的合计即为国民可支配收入。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总量关系式:


  增加值(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本消耗(3)


  原始收入=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净额+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净额(4)


  GNI=GDP+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分配流量净额(5)


  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6)


  国民可支配收入=GNI+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7)


  三、使用过程的总量指标


  使用过程的起点是可支配收入,收入使用是指当期将可支配收入实际用于消费支出以及把消费后节余收入作为储蓄。


  (一)最终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支出是指当期用于获得满足即期生活需要的货物和服务所花费的费用支出,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分。


  (二)储蓄


  总储蓄是指各部门可支配收入用于最终消费支出之后的余额,是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总量关系式:


  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总储蓄(8)


  四、积累过程的总量指标


  积累过程以总储蓄为起点,形成积累的来源主要有:非金融投资与金融投资、资产的物量变化、资产的重估价变化。


  (一)非金融投资与资本形成


  非金融投资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非金融资产的交易,包括资本形成与非生产资产投资,其资金来源是储蓄与资本转移净额。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置生产资产的活动,即花费于生产资产积累上的投资支出。从一国经济总体看,各部门的非生产资产投资相互抵消,此时资本形成在量上与非金融投资相等。


  (二)资本转移


  资本转移总是涉及资产负债的变化,是指在无对应回报的情况下,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了一笔资产或取消了另一个机构单位的负债,主要包括资本税、投资补助和其他资本转移。


  (三)金融资产净增加与金融负债净增加


  金融交易指涉及机构单位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的所有交易,包括金融债权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金融交易中,一个机构单位一方面会形成或处置金融资产,抵消以后体现为金融资产净增加(金融投资);另一方面会发生或清偿债务,抵消以后体现为金融负债净增加。


  (四)金融净投资


  金融净投资指机构单位在一个核算期内获得的金融资产与发生的金融负债的差额,又指一个机构单位非金融投资规模与其资金来源的差额,即资金余缺。


  (五)资产其他物量变化


  资产其他物量变化指由于机构单位无法控制的外生因素或事件而导致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化,包括非金融资产的经济出现、非培育生物资源的自然生长、非生产资产的经济消失、巨灾损失等。


  (六)持有损益


  持有损益是在未对资产或负债采取任何加工或转换的行为下,资产或负债的所有者由于持有资产或负债,而被动承受价格变动对资产或负债价值影响的后果。


  综上,可以得出以下总量关系式:


  期末资产=期初资产+非金融投资+金融投资+资产其他物量变化+持有损益(9)


  金融净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


  =金融资产净增加-金融负债净增加(10)


  五、结论


  国民经济核算处于经济统计的核心地位,是研究一国经济发展,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初的国民收入估算方法发展为全球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国民经济核算中包含了贯穿于经济运行过程的核心总量指标,例如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值、分配过程中的可支配收入、消费过程中的最终消费支出、积累过程中的净金融投资等。这些核心总量指标不仅自身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指标之间还存在着重要的平衡关系式,使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准确把握核心总量指标的涵义,理解主要平衡关系式,就能应用总量指标进行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分析,例如产业结构分析、收入的部分结构分析、产业增加值率分析,等等。


  作者:刘倩楠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zzjjx/10136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