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政治经济学
张西明,1965年2月生于辽宁鞍山,现为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教授、法学博士。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2003年8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中,讲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与张西明见面自然要谈到文化建设。他正在写作一本新著,内容是如何发展当今中国的文化,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了。
综观当今世界,通过与政治经济的交融,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经济的发展与强盛,政治的稳定与昌明,社会的团结与繁荣,都离不开文化的维系和支持。正是鉴于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张西明认为:这种判断亟需成为全党和整个社会的共识,在实践中把握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使之与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统筹兼顾。他说:“在一个文化与经济、政治互相交融的时代,经济、政治建设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没有新的文化思维和文化领导能力,只用传统的经济政治思路去处理问题,有关的发展战略就会很脆弱,就会出现因文化发展滞后而使全局陷入被动甚至前功尽弃的情况。”
他举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事例:近来西方国家利用媒体极力炒作“人民币升值”,一个似乎是关于金融和货币体制的经济事件,却主要以“舆论战”、“媒体战”、“宣传战”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场“包围”与“反包围”的舆论较量中,文化产业和信息传播的实力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声音往往难以传到世界上去,结果形成了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又如去年秋天以来,台湾当局要将清朝以后的中国史在教科书中改为“世界史”,这也是要从心理上割断台湾民众对祖国的历史认同。实际上,台湾近年来一直有人酝酿从中学取消历史课,代之以由民间编写、版本繁多的“社会科”,其中几乎没有任何中国历史的知识。在今天台湾的大学里,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分属不同领域。为了从教师头脑中完全“清除”对中国的历史认同,先秦史和历史教育在台湾师范大学统统被停开。目前台湾的大学能开隋唐以前历史课程的已寥寥无几。相反,台湾史却开得很细,有五六种之多。这些所谓的台湾史,竭力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列举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的“成就”。所有这些改变都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就是为了切断台湾年轻一代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感情,为所谓“台湾建国”培植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这完全继承了日本过去对台湾实行皇民化统治时“亡国去史”的手法。今天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教科书”事件否认发动侵略战争的事实,同样是要为后代建立“新历史观”。
古人说: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前苏联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苏联历史特别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史一步步加以否定,造成整个社会的历史和民族认同发生混乱,民众逐渐丧失精神基础,丧失了传统的善恶观念和区分是非的能力;此消彼长,西方外部势力支持的大众文化媒体,借机全力传播西方历史观和价值观,加剧了前苏联民众对自己历史的怀疑和否定。
张西明说:“历史观只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对现实具有如此之大的反作用力。文化建设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他认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审时度势,有所作为。
最近张西明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当代中国文化应该从四个方面大力建设。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中国文化才有强壮的筋骨体魄;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不仅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经济意义,也事关我们的价值观在全球文化交流和激荡中有无强大的竞争能力;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塑造出这样光芒四射的形象,中国先进文化将转化为勃勃生机的民族精神,对内可以凝聚人民,成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对外可以使中国文化产生不衰的文明魅力。
最后张西明说,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一些古老的文明后来衰落了,有古而无今;一些新兴的发达国家历史短暂,有今而无古;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有古有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中国文化的复兴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正在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国人的精神旗帜。
作者:那 漠 来源:三月风 2004年3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zzjjx/10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