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
目前的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几款软件为主,已满足不了大数据环境下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的要求。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下解决和分析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培养信息素养时,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贯穿始终,研究把计算思维引入医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给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信息社会的人们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还需具备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来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承担的,但是多年来,以往的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主要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几款软件为主,学完以后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发现现实的计算机操作更为灵活、多变,之前的简单模仿操作根本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下的现实需求。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核心信息素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信息素养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
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如有效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医学信息化环境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信息社会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医学教育组织(简称IIME)将全球医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归纳为7个领域,其中“信息管理”“医疗卫生系统”两个领域就是信息素养的范畴,可见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对医疗领域从业人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已成为全球执业医师的金标准。
国内外对医学生信息素养越来越重视,但是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侯露露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对700名医学本科生的调查显示,38.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信息素养”这一名词[1]。
有理由相信,医学专科生的信息素养认知度比本科生更低。在刘艳松的《医药岗位计算机技能需求与学生计算机基础现状调查对比分析》一文针对医学专科生的调查中显示,学校计算机教学所授知识完全能满足岗位需求的仅为8.28%,基本满足需求的为44.59%[2]。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医学专科生的信息素养无论在信息能力还是信息意识上,都有待大大的提高。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对于医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来说,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一直处于服务地位。如何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医学院校各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与岗位对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是完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重大突破点。
2 计算思维训练为手段,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
强化计算思维训练,合理设置课程 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看,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认识一些软件,更重要的是要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以信息素养培养为导向,计算思维贯穿始终,面向医学岗位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根据指导思想,面对不同医学院校类别专业可以建立一种柔性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本课程建议方案参考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为“2+X”形式:“2”代表大学计算机基础(医药类)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必修课;X为选修课。
优化教学内容,有效完成岗位对接 对非计算机专业,在有限课时的情况下,适度强调“广度优先”,使学生尽可能地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有较多的了解,知识面宽一些。教学内容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剔除旧的知识点,促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教学内容之间也应有一定逻辑联系,形成一个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层层递进,步步加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革新教学方法,培养计算思维 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革,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Theory)—提出问题(Raise questions)—解决问题(Solve the problem)—归纳分析(Inductive analysis)—项目实训的“五部曲”策略。知识点的案例尽可能选用医院真实案例或者行业相关的案例,积极与岗位对接,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
3 计算机基础内容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适用于医药类各专业。本课程全面、概括地介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以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其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构建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3]。培养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计算思维,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建立好科学的思维模式,以此培养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通过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目标,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岗位背景、学习特点和兴趣,设计出表2、表3、表4所示内容体系结构。
表2为根据新的教学目标设置的章节内容及课时安排,共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为1:1.4,较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表3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理论知识点的分层布局,其中分别介绍了在每个知识点中计算思维的渗透情况;表4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部分的分层布局,以及在不同实验单元中计算思维的渗透和训练。
4 课程考核方法
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实施计算思维的引导和训练,本课程采用慕课+翻转课堂+传统课堂交叉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差异性学习,因而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到课率、网上学习进度、网上作业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课堂互动积极性、设计作品得分等与教学相关的各环节。
课程评分标准 基于学习过程的能力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理论单选题加操作测试)占40%,过程考核占60%。其中,在过程考核中,网上教学视频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占30%,到课率占10%,设计作品得分占10%,课堂互动占10%。
作品设计评分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综合技能中会有一些作品展示,作品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综合分析、问题抽象、问题求解、系统设计(计算思维)、创新等能力,因此在作品评价标准中也着重考查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
作品评价标准模板以表5的PowerPoint评分登记表为例,在演示文稿章节中,将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在理论知识点讲解完毕后,要求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个PPT设计,作品一般由5张或以上幻灯片组成。小组成员自行选定一个主题,在网上找寻素材来设计完成作品;在作品展示时,小组成员需全部站在讲台上,由一名成员负责主讲,介绍作品的选材、风格、设计理念以及用到的知识点和创新点;讲解完毕后,台下其他学生将对该组任一成员进行提问,以检验成员的合作及知识掌握情况。与此同时,由各小组派出的代表组成的评委成员会根据该作品及台上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文档排版章节中在综合技能中有电子板报设计环节,也依此模板进行评分,因此不再赘述。
5 小结
2015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纲要指出,在未来5年,我国将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由此,对于医学生而言,步入工作岗位时能否顺利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高要求,信息素养将成为其就业时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体系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讨论、制定,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和修改,期间收集了不少学生和同行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内容,将计算思维渗透其中,让学生真正领悟计算思维的内涵,为国家的医疗卫生行业输送具有医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课程内容体系也将继续实践和完善,力求做得更好。
作者:谢铭瑶 唐小英 唐闻 彭剑 刘艳松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0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isuanjiyingyong/24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