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
摘 要:设计了一个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本地局域网计算机主机的迷你搜索引擎系统,提高信息查询效率、提高信息的开放性,方便员工搜索集团内部资源,使信息资源一体化。
关键词:迷你搜索引擎系统;数据库;数据流图
现有的搜索引擎搜索的范围太过于广泛,搜索效率低,不容易快速找到所需资源。本搜索引擎类似于垂直搜索引擎,能够对搜索内容进行专业领域分类搜索,提高搜索效率,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方便员工搜索集团内部资源,使信息资源一体化。
1 需求分析
1.1 任务概述
本系统的目标是能够对资源进行分领域搜索,提高搜索效率,方便集团内员工对内部资料高效快捷的查找与应用。为保证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本系统把用户划分为3类:普通员工、公司管理层人员和数据库管理员。不同的用户在系统中的作用和权限也有所不同,所以它所需要完成的功能也就不同。 普通员工可以完成本系统的功能: 1) 查询基本信息:输入关键字,查找所需信息; 2) 上传和下载资源:进入上传和下载界面,上传和下载相应资源;管理层人员在本系统的功能:根据权限的不同,可以访问数据库中不同级别的核心资料。数据库管理员在本系统的功能:维护数据库,上传资料,审查并整理用户上传的资料。
1.2 需求规定
迷你搜索系统包括3个模块:普通用户,管理层人员和数据库管理员。这3个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
普通用户模块主要功能:查找、上传和下载普通资料。
管理层人员模块主要功能:查找,上传下载核心资料。
数据库管理员模块主要功能:管理并维护数据库。
数据的输入输出要求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安全性,本系统采用二级安全保障.
第一级:依赖于网络本身对用户使用权限的规定。
第二级:在程序模块中通过使用密码控制功能对用户使用权限加以限制。
本系统按资料使用权限设计了若干个软件处理模块:
1、上传:普通员工只能上传基本资料,管理层人员既可以上传基本资料也可以上传核心资料。
2、查找:普通员工只能查找基本资料,管理层人员即可以查找基本资料也可以查找核心资料。
3、下载:普通员工只能下载基本资料,管理层人员既可以下载基本资料也可以下载核心资料。
4、数据库管理:只有数据库管理员才能整理上传的资料,维护数据库。
1.3 环境控制
在网络传送方面,客户机在发送数据后,将等待服务器的确认收到信号,收到后,再次等待服务器发送回答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确认。服务器在接到数据后发送确认信号,在对数据处理,访问数据库后,将返回信息送回客户机,并等待确认。控制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和“大脑”,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指挥中心。
2 概要设计
2.1 运行模块组合
普通用户和管理层用户登录后,只能调用检索数据库模块和上传模块,普通用户只能检索和上传普通文件,管理层用户检索和上传的文件既可以是普通文件也可以是机密文件。
数据库管理员登录后,只能调用数据库整理模块对数据块按需要进行整理。
支持软件:sqlserver2000
2.2 逻辑结构设计要点
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概念模式转化为选用的具体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所以,在逻辑结构设计阶段,选择什么样的数据模型和哪一个具体DBMS尤为重要,它是能否满足用户各种要求的关键。
在逻辑结构设计阶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模式优化工作,该工作主要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目的是能够合理存放数据集合。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优化工作,已成为影响数据库设计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设计逻辑结构时一般分为以下三步进行: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将转化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
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数据文件“用户信息表”的字典条目
文件名:用户信息表 组成:员工号,姓名,性别,年龄,所在部门,担任职务 组织:按员工号从小到大排列 备注:定义了一个员工的有关信息
2.3 物理结构设计要点
数据库物理设计是将逻辑结构设计阶段所产生的逻辑数据模型转换为某一计算机系统所支持的数据库物理结构的实现过程。
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完全依赖于给定的硬件环境、具体的DBMS和操作系统,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主要指数据库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的安排的存储方法。
除此之外,物理结构设计还要进行完整性和安全性考虑,设计者应该在完整性、安全性、有效性和效率方面进行分析,做出权衡。
图2 迷你搜索引擎系统层次结构图
3 结束语
本搜索引擎系统的建立旨在锻炼参与人员的编程能力,熟练数据库和程序的链接,提高数据库的操作能力,实现数据库信息在本地主机,局域网,广域网间的传送,并能学会如何远程控制操作软件。
参考文献:
Paul Nielsen.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宝典.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isuanjiyingyong/242164.html
上一篇: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