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
摘 要:摘要:该文探讨了运用“教、学、做一体化”讲授“循环结构”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提炼“循环结构”的四要素,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达到能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达到娱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做一体化”、“循环”、“四要素”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了探索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我院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而且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且本节课程的学习也将会大大影响到它后续的课程。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对理性的认识并牢固掌握,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能把抽象的枯燥的理论知识科学地、有效地转化到生动而有趣的实践过程中去。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则更多时候起到的是一个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学生变成一个挖掘者,分析者,做到了真正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教”是基础
在对“循环”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都是运用的案例引入法,直接从问题切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循环”、“为什么要用循环”、“怎样运用循环”这三个问题,现就这三个问题分别创设不同的情景来解决。
(一)什么是循环
例如:“绕着操场跑”就是一个循环过程,对于同一件事情反复地做,就是循环。通过实例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循环。
(二)为什么要用循环
这里可以创设一个例子,让同学们去解决,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导出运用循环的必要性。先让同学们实现“打印一行‘*****’”,根据已学的知识学生会运用printf函数将问题完成,继而让学生“打印五行‘*’”,学生会用五个printf函数来完成,接着笔者再提出如何“打印一百行‘*’”呢?这时学生们就陷入了思考……,显然运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己经不现实了,这时就可以引入循环结构了,机器不怕重复,不怕麻烦,只要告诉循环初始值、循环终止值、循环的内容,就可以无休止地运行。循环有三种结构,现以while结构为例,写出while结构:
while(循环条件)
{循环体;}
(三)怎样运用循环
要更好地掌握循环结构,并学会运用循环,我们要提炼出循环的四要素,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公式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掌握循环结构。
第一要素:设置“循环变量”,并对其赋初值
首先要解决循环100次的问题,机器是如何知道100次到没到?得有一个用来计数的东西来进行计算,这里需设计一个计数器,通常用一个变量作为计数器,在没有循环之前计数器为0,就是变量的初始值为0(即:i=0;),这里的“i”变量我们就是用来计循环次数的,我们也称它为“循环变量”。
第二要素:循环要有终止条件
要求“打印一百行‘*‘”,循环不能超过100次,循环只能在100次以内,则循环的终止条件为i<=100。
第三要素:“循环体”是什么,如何找出循环体
“循环体”就是不断重复的动作用程序描述出来。如何找出循环体,是学习循环结构的难点,在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只要将解决一个问题前三次所执行的过程写出来,若能写成完全一样,这就是循环体,若有部分一样,看能否将其转化为完全一样,只要转化为完全一样,循环体就找到了。上例中:第一次要执行“printf(“*****”);”,第二次要执行“printf(“*****”);”, 第三次还要执行“printf(“*****”);”,这句就是一个循环体。
第四要素:循环变量要趋向于终值而改变
没有循环之前循环变量i是为0的,经过循环之后i的值要改变,使之不断趋向于终止值,即要有“i++/i—”,否则程序就成为一个死循环。
二、“学”是过程
While循环的语法结构和四个要素都己清楚,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程序,其实就是一个套用公式的问题,循环初值先放于循环之外,循环条件放入while后的括号内,循环体放入花括弧内,循环变量的自增/自减也放入花括弧内,程序如下:
i=0;
while(i<=100)
{printf(“*****”);
i=i+1;}
然后要求同学们上机操作以观得出的结果。在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同学们经常出现的问题讲述清楚,这时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实践,自己总结。问题1:将以上“i=0;”这句放入循环体内会出现什么情况?问题2:将“i=0;”这句省略会出现什么结果?问题3:将“while(i<=100)”的后面加上分号会出现什么结果?问题4:将“i=i+1;”这句去掉又会出现什么结果?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会让同学们记忆深刻,且更牢固地掌握其理论知识。
三、“做”是目的
“做”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中心。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做”要运用由易到难的过程,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例子要贴近于生活,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打印出从1—10这10个数字”,这个题比上一个题难度稍有加深,按照上面讲到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并分别挖掘出四个要素,①循环变量及其初值:注意初值并非都是从0开始,要根据具体情况②循环条件: i<=10③循环体:第一次循环(i=1时):printf(“%d”,1);第二次循环(i=2时):printf(“%d”,2);第三次循环(i=3时):printf(“%d”,3);其循环语句每次都不同,该如何将其转化为完全相同是这个题分析的重点,不难发现打印的数字与i的值变化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改为:“printf(“%d”,i);”,此时每次循环的语句就完全相同了。④循环变量如何趋向于终值:可以用“i=i+1;”得出,分析完后让学生将这四要素套入语法结构中,程序就被轻松地编写出来。
i=1;
While(i<=10)
{printf(“%d”,i);
i=i+1;
}
同时,运用以上方法可以解决更为复杂的题型,如:累加、累乘、由前项推出后项、求最大值、最小值等各类问题。
四、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先“教”,把基本
的理论知识、解题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同学们按照“教”的思维方式模仿性的“学”,在“学”的过程中要和“教”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让学生不断总结、加深。最后亲自动手,自我提升,用“做”来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达到娱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施蕾、陈卫卫《C语言循环结构的教学方法探讨》2009全国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
[3] 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论项目进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