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和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一般方案,可以作为一般性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数据建库工程技术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建库
1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实施
近年来市场经济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土地有偿使用及第三产业用地的发展,也要求对原有城市土地分类进行适当调整。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科学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已基本具备。新土地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二级类15个,三级类75个。其中一级类中的建设用地暂时实施过渡分类。
1.1 外业调绘
一是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划界线。土地权属包括村,农、林、牧、渔场界,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二是在更新调查境界与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工作中,县(市)只进行乡(镇)、村的行政界线和各类土地可能性界线的调绘。三是对有变化的其他行政区划界线和村、农、林、牧、渔场界,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包括插花地和飞地)界线进行核定时,无论是同期还是不同期进行更新调查的,均应由相邻单位共同章签字确认,认真填写变更权属核定书,并注明调查日期和参加调查的人员。四是对原土地详查时的争议土地,在更新调查时已经解决了争议的,其土地权属界线使用已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对仍未能解决的争议边界,只作技术处理,其界线只作为本次更新调查量算面积的工作界线使用。wwW.lw881.com
1.2 地类调绘
地类调绘的土地分类执行国家2002年开始(试行)的新土地分类,建设用地中的地类执行过渡期的分类。以实线表示地类界线,按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图图例图式标出地类符号。当地类界与线状地物或境界(权属界)重合时,可以用线状地物或境界(权属界)代替地类界线。两种行政界线重合时,只表示高一级和行政界线,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重合时,以行政界线为准。外业调绘应同时调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以及土地的使用情况。集体所有的土地,一般调查到村,有条件的地区,应调查到该土地归属具体的集体单位,如村民小组。每个图斑的界线应闭合,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双线地物如果分叉很多时应分段画出图斑界线。调绘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为:建设用地、农用地中的畜饲殖地、设施农业用地为4平方毫米;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养殖地水面为6平方毫米;其他农用地、未用地为15平方毫米。
1.3 线状地物调绘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运输、固定的沟、渠、田坎、路。当其宽度大于等于1.0米小于20米时,应予调绘并实地丈量宽度,丈量精确到0.1米。并在正射影象图上刺出位置,用红色墨水注记宽度。线状地物在图上宽度大于2mm时按图斑处理。宽度变化较大的线状地物,应分段丈量,新增地物应实地补调或补测。线状地物的丈量限差为:宽度大于4m的其限差为0.5b,当宽度大于1m小于4m时,其限差为0.4b (b为线状地物的宽度)。耕地中的大于1米小于20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其宽度。其它地类内非国有的线状地物可以省略。权属为国有的线状地物及耕地图斑内宽度大于1米的线状地物应丈量宽度,其他线状地物可不丈量。
1.4 补测地物调绘
正射影像图上没有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调绘或补测,直接用正射影像图到野外调绘或补测,困难地方可用测绘仪器补测。补调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调绘,补测的新增地物点对四周明显的地物点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大超过图上0.8毫米,山地不得超过1.2毫米。用正射影像图调绘、补测时,在明显地物点较多的情况下,可用截距法、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或极坐标法等,在明显地物少的情况下可用平板仪补测。有条件的应使用全站仪、gps来补调、补测。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需测定地物的边线;不依比例尺(半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需测定地物的中心点(线)的位置。
1.5 调绘图件整饰
外业调绘或补测的地物要及时在正射影像图上进行正规的着墨(色)清绘整饰。用小钢笔正规整饰,地类线的线粗不应大于0.2毫米,地物符号及注记用黑色,新增地物绘以红色斜晕线,飞地绘以蓝色斜晕线。用正射影像图进行外业调绘的,除逐图清绘整饰外,还应注意各图接边衔接,相邻图幅双方在接边图上签名。图面整饰还包括调查者、接边者、检查者的亲笔签名,并填写调查时期接边日期和检查日期。
1.6 调查手簿和补测记录表的填写
外业调查内容必须按《更新调查的外业调查、补测记录表》的内容详细填写外业调查手簿,并辅之必要的附图。记载最小图斑(零星地类)的地类实际面积。零星地类的最小记载面积: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及山区除耕地外的其他土地为大于或等于50平方米,山区中的所有耕地面积需按实际面积记载。
2 数据采集及建库
2.1 数据采集
数据建库拟采用中国地质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来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类型。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测量控制点、独立地物、等高线和注记等)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源于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工作底图)。空间数据包括点、线、面三种基本几何特征,分别对应于点状、线状、面状三种地理要素。属性数据是土地利用现状对图斑或线的属性描述,它主要来源于调查成果中的各种表格数据和附属说明信息。
首先利用扫描仪把工作底图进行扫描,通过mapgis软件对形成的栅格图形予以纠正,以这些栅格图形为背景采用人机交互式矢量化方式,将线状要素、境界线、地类界、注记、权属拐点等进行分层矢量化。对采集生成的点、线要素按属性库结构要求建立属性属性结构。面状要素可由线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属性数据的录入采取对着屏幕上图形把图斑属性数据一一录入。
数据采集的精度应符合有关规范中质量控制要求,采点密度应合理,线状要素采集时应对其线宽赋以数值。有方向的线状要素应按规定的方向采集。面状要素由线状要素经过拓扑处理形成,必须严格封闭。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对数据进行严格检查。
2.2 数据建库
采集数据入库后生成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分幅索引和行政区索引)。入库后图斑要进行面积量算,量算出每个图斑的毛面积和净面积,检查数据是否有面积错误和逻辑错误,全区面积应按照省统一的图幅理论面积进行平差。
然后进行数据库系统试运行测试,看数据库是否能完成对图斑、行政区、线状地物、零星地类和权属等数据层的组合查询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能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输出标准表格,是否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和乡(镇)土地利用图,系统有无死机现象等。
数据库以图幅分幅为存储单元分区存储,按总体建库设计规定的分层方案存放。在建立数据库实体时别忘记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应及时建立密码和设定相应访问权限,控制对数据库的读、写、修改等操作。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实现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动态跟踪土地变化趋势、数据上报、土地利用情况的计算机管理,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先进手段,实现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土地管理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isuanjiyingyong/24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