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一、导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2015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是上海市1号实施任务,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意见》中,强调要更多运用法治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方式,推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上海特点和现代化社会治理规律的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达到基层群众自治成效明显,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局面,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掌握群众诉求渠道更通畅、回应群众呼声更灵敏、提供服务管理更完善、开展群众工作更扎实、维护社区平安更有力、营造良好环境更有效。
由此而言,如何动员社区居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社区治理,已经成为当下社区治理的核心议题。教育具有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在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运用“互联网+社区教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实现路径。
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及管理中广泛应用,有关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体系为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移动通信设备与无线网技术结合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手段。从静安区实践情况看,其已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数字化先行区。在“互联网+社区教育”实施上,“静安学习网”已成为学习交流和信息发布的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成为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课程资源。2013年,在网校分校示范点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七十个居委学习点网校分校建设全面铺开,形成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居民学习点三级市民学习网络,建立了课堂式、基地式、家庭式、网络式的教育模式。网校的创办、实施和有效、有序的推进,已经成为推进社区学习的基地,倾听市民心声的场所,服务社区居民的互动驿站。网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逐年提高,在推进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全面了解静安区网校运行现状和功能定位,增强“互联网+社区教育”在推进社区治理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前期查找到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走访静安网校小区分校示范校,并根据社区实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居民关于社区治理中进一步发挥网校作用的意见和建议,推进网校内涵和外延拓展,探索出网络化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二、调查分析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静安区70个居民区为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选取350名普通居民、网校学员、网校工作人员和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调查。
(二)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居民的基本信息、每天学习时间、利用数字化手段的学习时间、网校学习的好处、需要社区改善和提供的服务、在推动社区治理中网校的作用、参加网校后对社区活动的帮助、网校还需要加大哪些方面建设等问题。实际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约91%。调查对象中,普通居民160人,网校学员112人,网校工作人员10人,居委会工作人员36人;男性(118人)占37.11%,女性(200人)占62.89%。实际调查样本年龄构成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反映出来,社区教育受众以60岁以上人群为主,占到60%以上,这与静安区高比例的老年人群相吻合(截止到2014年底,静安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32.4%,高出上海市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PC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学习方式——广为接受
作为静安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窗口,2008年正式向市民开通的“静安学习网”是上海社区教育率先开通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网站。网站不断为市民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市民终身学习和静安学习型城区建设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1.76%知晓“静安学习网”,71.07%在该网学习过社区教育课程,更有78.62%愿意参加该网的网上学习活动。每天有利用网校进行学习的达83%。网校分校作为“静安学习网”在社区的延伸和发展,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人群经常参加网校分校学习和主题日活动。一种“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学习方式被广为接受。此外,调查显示,除了网上学习外,其他学习方式排名依次是电视广播、读书看报、听讲座和参加培训班。
(二)网络学习优势——无可替代
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在交流互动中“有组织”的过程,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交互机制赋予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动态控制的权利,对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学习进度都可自行控制,不仅拓宽了互动内容的广度,而且提高了互动的深度。网络学习相比较于传统学习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调查中发现,76.73%的人认为网校学习最大优势就是自主、灵活,可以自己把握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而且资源丰富,可以便捷找到需要的信息。
(三)社区需求——因居住时间和年龄有所不同
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希望改善和提供的社区需求中,改善医疗保健服务、改善治安状况和提供便民服务分列前三位。但年龄和居住时间对社区需求有所不同。相对于60岁以上对改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最为关注,年龄在30岁以下对改善治安状况和绿化美化环境更关注。居住时间在3年以下的,对改善治安状况和绿化美化环境较为关注,而居住3年以上的,更加关注改善医疗保健服务和文娱活动场所需求(如图1和图2所示)。
(四)网校学习需求与社区需求——契合
在网校学习内容需求上,从图3可以看出,需求排名先后分别为生活保健类、文化涵养类、法律维权类、家庭教育类、理财类、技能类和就业指导类。这与居民希望社区提供的服务基本吻合。
(五)网校学习对社区治理作用——凝聚共识
调查显示,居民普遍认可网校学习对社区治理有积极作用。72.33%的受访对象认为,网校学习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心理纽带、文化纽带,50.31%认为有利于促使居民自发组建的社区学习团队等。参加网校学习后,60%左右的认为更加原因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更加愿意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四、结论与思考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但是现代社区多是行政区域划分而非真正的生活共同体。特别在现代城市里,很多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里缺乏血脉纽带,成员没有社区归属感。社区教育为居民搭建参与公共事务的平台,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感和社区责任心,政府由此可以把社会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细微的“末梢神经”,使群众自治的活力在基层释放出来。在“互联网+”时代,创新网校发展,将极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纽带、文化纽带,促使居民自发组建的社区学习团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愿,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进而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如何创新发展,主要在以下四方面进行:
(一)数字化
要有互联网思维,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考虑如何变革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信息量大,共享互动性强,并且学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个性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内容。虽然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少,但资源质量与更新问题还欠缺,有些数字化资源引进与资源建设没有经过前期调研,不能满足居民需求,课程设置较随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因此,社区教育部门可以联合专业机构力量,从互联网浩瀚的资源中发现和挖掘,向居民推荐更多更好的公益性、导向性的学习资源,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在“互联网+”视野下,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丰硕成果,满足居民数字化学习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生活化
社区教育应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把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群变为熟人社会。由于师资队伍不稳定和网络互动不强,在网校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一般情况下居民都是向自己的家人请教或自己查找资料解决,这样会造成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降低了居民使用数字化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因此,有必要加强工作平台和学习网络的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积极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网络信息交流制度,通过组织现场推进会、交流研讨会、教学(网络学习活动展示)实践和观摩等形式,提供经验交流、问题探讨、互相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让居民相互帮助,相互融合。通过邻里学习,探讨社区发展问题,以研讨方式寻求破解社区难题,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三)社会化
很多问题光靠体制内资源还不能解决,需要把体制内外的社区资源衔接起来。应建立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区学院统一管理和指导、社区居委发动、社会组织参与推进、行业性企业投资建设(服务外包)、学习机构支持配合、志愿者参与等多方共同参与推进的社区教育数字化的组织架构。
(四)专业化
按照教育规律,利用专业化团队,打造专业化的教育资源,发展社区教育,推动社区治理,建立社区专兼职教育工作者及志愿者队伍。在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社区内具有一定专长的离退休人员担任社区教育志愿者,为社区教育贡献力量。在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社区文明程度也将提高,从而构建基层群众自治成效明显,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局面,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掌握群众诉求渠道更通畅、回应群众呼声更灵敏、提供服务管理更完善、开展群众工作更扎实、维护社区平安更有力、营造良好环境更有效。
本文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科学项目“关于静安网校在社区治理中作用的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洪春辉 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33期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