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针对目前计算机通识教育在高校非计算机类学生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文中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现有计算机类公共课程设置的不足,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文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并分析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主要方向和内容,为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指导。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中的计算机教育通常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和计算机通识教育,其中前者是以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为目标,涉及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都具有一定深度,而后者则是面向高校中的非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建立起专业相关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为目标,通识教育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因此通识教育的成败对占有学校绝大部分人数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计算机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信息处理工具深入到各个行业中,各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需要经常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事务,因此,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则成为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急需学习的内容。
在国际上,美国是较早提出“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国家,其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师“,使得他们可能成为企业乃至政坛的领导者;其通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教育内容广泛、课程设计灵活、师资多样性以及教学模式新颖等特点。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美国在传统计算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如人机交互、人工智能、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安全等基于计算机科学体系的众多分支研究和教学机构,以应对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工作者对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需求的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施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大面积的开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这些国家的新经济发展进程中,以计算机相关技术为主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新经济的发展与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国内,有关计算机通识教育和模块化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例如,文献研究了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给出了计算机课程群建设的培养目标、组织结构和课程内容。文献则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以通识教育的理念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文献则分析了计算机通识教育中协作学习的可行性。
在专业模块化教学方面,文献将CDIO模式与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职业能力。文献提出了结合培养目标与学习需求“双驱动”的教学模型,在基于模块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对该模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文献阐述ICT的教学环境要素与特点和基于ICT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等级、模块化教学理念,探索”等级”划分方法、模块化资源建设。
目前,国内的高校均为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常用的计算机类的通识知识,有效高校在开设完计算机类的通识课程后,后续会结合相应的专业特点开设一些与本专业特色相关的课程模块。
1.现有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设置的不足
目前青岛科技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名字为《计算机应用》,根据学科不同划分为三大块,分别是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理科学生开设的《Vb程序设计》以及面向文科学生开设的《Internet》,上述课程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缺乏计算机通识教育课
我校目前对工科和理科学生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仅在文科院系中开设了Internet课程,学生对信息学科的最基本的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计算机的通识教育不是等同于简单的开设一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是需要以计算机的使用为出发点,学习信息学科中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信息学科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以及新技术。
2)专业模块设置粒度过于粗糙。
仅以工科、理科以及文科进行模块划分不合理,并未能根据专业特点构建适合学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显而易见,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他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是不同于化工专业的学生,然而目前的专业模块化教育未能对此做出区分。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育不是等同于简单的开设一门语言课,而是需要以专业需求为导向,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实现对计算机通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支持
当前,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均未能充分利用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依靠书本,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和效果都得到了限制。
4)已有教学内容陈旧并且与教学学时矛盾
目前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部分院系仍在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显然已经与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知识脱钩严重,另外目前的教学学时也不能很好满足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需要学时在课外借助于Intemet进行自主学习。
2.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的目标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目前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上均面临着重要的变革,如前所述,现有的计算机类公共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上四点不足,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和全面的获取当前流行的计算机通识知识,需要对已有计算机类的公共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坚守以下目标:
1)建立“新”和“专”为特点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改变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一刀切”的局面,使得学生做到“学为所需”。
2)建立起适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和专业模块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被动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3)基于Internet和已有的网络教学教辅资源,改变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单一依靠书本”进行知识传授的局面,做到“教与学”的方式多元化与信息化。
3.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的内容
通过大量调研,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情况,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现有的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与体系
明确当前计算机通识教育模块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并将信息学科最新的理论和当前流行的新技术融入到通识教育中;根据我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在调研个专业学生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不同学科特点的计算机专业模块教学内容体系。
2)教学模式与手段
改变当前我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育中单一的“讲授一上机”教学模式,根据建立起的计算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建立起适合教学内容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并给出各种教学模式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质量评估与考核
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与“学”两个角度建立起质量评估体系,给出各项指标的评价准则和权重,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供多种方式和途径的“教”与“学”考核方法,改变目前仅仅依靠试卷进行学习效果考核的弊端。
4)网络教辅与支撑
利用和协调“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基于现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和Internet网络资源,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与学活动从教室中分离出一部分,建立起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习体系及其网络支撑。
4.结束语
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成败是关系到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的途径显著增多,如何对现有高校中的计算机类公共课程进行改革则是影响计算机通识教育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文中以青岛科技大学的现有计算机类公共课程设置为例,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公共课程设置的不足,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程改革所必须坚守的目标原则,并分析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四点主要内容和方向,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效思考。
作者:胡强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8期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