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摘 要:摘要:Web2.0 是相对Web1.0 的全新的一类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相互作用,用户既是信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设计者。所谓网站内容的设计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是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取”向“写出”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积极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好人性化!本文主要自身职业和专业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中的人关系的定位,分析教育中的人如何面对技术发展自主性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融合人的思想或者社会的可能性等等问题,认为融合了自身价值判断的信息技术发展将可能成为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基本动力,将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关键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 Web2.0互联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导言
目前已很少没有人不接触、不使用计算机技术。而作为在教学单位从事教学教学的人,更应当首先去学习掌握更新了的信息技术来开展工作,这好象是一种总的趋势。虽然许多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并不了解信息技术其中内涵和总体结构,但急于客观发展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且目前的形势已经是每一个工作岗位逐渐发展或者说已离不开信息技术。所以许多学校各专业教学大纲里都或多或少地安排了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竟有多大作用,或者说在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对人各方面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使用及开发的影响或者说希望是什么?
先着重从人的方面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问题。
2. 信息技术本质内涵及外延
当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高新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新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是主导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方向的知识密集型技术,也是基础科学发现和创新发明的技术。其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的核心,扩展了人类本身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高新技术,使人们对外部世界及自身的感知与作用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具体说是指凡是涉及到信息的产生、获取、监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以增强人们信息功能为主要目的的高新技术,如遥感技术(获取信息——感觉器官)、通信技术(传递信息——神经系统)、信息处理技术(加工、再生信息——思维器官)、控制技术(使用信息——模仿器官)等等。
3. 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实际上教学的发展一直跟随者技术的发展历程,其工作手段也因技术的发展发生根本变化,如书写工具、文字载体、教学内容传递方式、计算工具等扮演着一段技术与教学相互作用的发展经历。从计算工具来说,本人认为经历了最早原始手工、机械化、自动化、高新技术发展阶段,如古代的算盘、欧洲的计算尺、机械计算器、以及现在的计算机等等,发展了教学深度和广度及多种选择手段。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开发人员必须要接受一些教育培训才能展开工作,从而进一步开拓了教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未来所说的高级技术手段可以说又会进一步拓展人们的功用和思维想象空间,向着结构更加复杂,自主性更加强的方向发展演变,从单个技术的积累发展到许多交叉的技术的系统集成,甚至达到了与人们的融合、与社会的整合,如人机友好界面的发展。教学也一定会改变其存在形式,以适应具体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可以展开从抽象到现实、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方面、动态的或亲身参与到其中每个过程的教学中去,全部的教学内容可以像是当今玩游戏似的、象企业中的实习过程那样实时开展。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符合了教学的使用需要,还是教学使用需求推进了信息技术并且促进了信息技术发展呢?我们这里需要谈到人和技术的自主发展性问题。
也许信息技术的发展像人的自身形成.发育,生长这个过程一样,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却又是那么符合规律性原动力朝着一个美好方向发展,从细胞分裂到组织功能分化,却最终又能各司其责完美地合作履行精确行为。实际上,技术的发展思维本身也来源人,自然也超脱不了人思维本身和社会环境的束缚。技术的存在形式来源于实际作用,其中又似乎可从空间、时间、“人”间等方面来进一步发展,其中“人”间的理解应该更多地从品性、 逻辑分析等等思想空间来体会。这么一来,技术的发展演变方式则是“三间”之上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交叉,
教育实际上更多的体现出个体及群体社会行为,教与学也要考虑到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复杂程度体现在既要传授科学知识、又要解惑、如何做人,即所谓教书育人,由于人个体发展差异、各自受到的教育也不尽相同,个性化特别突出,这也就导致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一切变化发展过程受个体自身的影响决定,同时教育也是面向未来,是为未来作基垫,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因此未来应用的有效性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自身价值也具有教育发展的引导作用,具有指导受教育者向什么发展方向的作用问题。
4. 教育中的人文与互联网技术实在问题分析
任何重大技术发展突破在社会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负面消极影响;从表面上来看,高新技术本身是正负效能的矛盾统一体,它能对于人和社会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同时具有消极反作用的一面;高新技术的正面积极作用是无疑的,也是事物主流,但消极负面的影响也愈来愈突出显现:克隆技术将改变人类的自然生产过程,干扰了世代关系,从而引发了社会伦理道德的争议;网络信息技术将使不同国家更加日益融洽,思想道德失规范现象更加严重,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网上犯罪现象不断增加的趋势;技术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及子孙后代的利益陷入重重困境中。面对高新技术带给人类的进步及种种问题及困境,教育似乎与技术这种哲理性不同,因为教育在它开展之初就是宣传为了人类进步发展,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作用已显得作用很大,由于它直接作用于现有的劳动者、劳动手段及劳动对象等等生产力要素,
是强有力的现实的生产力,发展了人的功能,由于技术的应用也有导致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迅速蔓延、生态日趋恶化、计算机互联网络犯罪、克隆技术的无节制发展,因此认为,高新技术逐渐取得对人或者自然人的改造权,人不再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唯一主体。由此看来,这主要是因为部分人迷信,失去了价值判断能力。而科技本身目前也还是需要不断发展的。
5. 在web2.0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新的方式.促进教学向着有利人的全面发展
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高点和突破口,教育的信息化,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创新,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育信息化的现在, 如果仍迷于局限传统教学方式,不但不能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且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阻碍因素, 在web2.0互联网环境下学者既是信息创造者和信息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受益众体;学员能主动地选择需要的信息,同时信息也能主动去寻找合适的学员。因此Web2.0 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并将会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
5.1 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快等优点,是其它教学设备没有办法可比拟的。它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能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触了解大量的信息知识资源,改变了以前单纯从教师或课本获取知识信息的单一格局,更加培养了学生能动学习和比较好的利用网络知识的本领。如果我们教会学生从网上寻找信息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取得更多新的知识,从而扩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5.2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提高老师电子备课的质量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室,对教师的要求也随着提高了,现在很多单位要求教师实行无纸化备课,即要电子备课。如果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二、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况且不是每个教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的共享,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这样一来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搜索,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当修改,这样变成了自己所要的电子课件,可以大大加快教师备课进度和质量。
5.3 共建教学共享资源库
对于网上资源共享库,每个老师都有责任义务出一分力把它建设好。其实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思想,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优点长处,每人开发一、二个不同内容格式的精品课件,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收集汇总,放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共享,这样教学共享资源库的内容就会慢慢得到充实加强,资源就可以建立使用,以后教师备课也就容易参考。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进一步提高,探索研究教育现代化,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义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技术手段也应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用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造就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而每一位教师都应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时代挑战,努力进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入发展而探求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为培养新时期的接班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6. 结论
本文主要是信息技术与教育中的人具有的相互关系,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的教育传播需要信息技术中介更好的传递、加工、再生,使人们成为新世纪人;技术的创造也需要人有意识的积极主动参与实现更高新的技术。教育中的人与技术这种交互发展关系必定具有不同的哲学思想。最后针对我国目前的处在传统文化下的教育和信息2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和希望。由于本文仅仅基于我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以及web2.0互联网信息系统专业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随着深入观察问题最好是从专业和职业每一过程中来分析问题必将有更透彻的分析见解。
参考文献
1 吕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
2 Web2.0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科技咨询》 2010.7
这篇论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结題研究,课题编号:XJK011CZJ049
上一篇:移动web搜索排名技术研究
下一篇:无线网络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