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 博弈 建模
[论文摘要]本文从网络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可能对政府及相关组织机构造成影响程度,对公共信息进行分类,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模型,最后将模型与实际结合,对一些公共信息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1公共信息的范畴
公共信息是指大众能从公共视野获取的信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公共信息的内涵与外延,将其与纯粹的政府行政信息区分开来政府行政信息是指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人员之间、行政管理人员与公众之间传递的,反映管理活动和来之不易对象的状态及其特征的消息、情报、数据、语言、符号等信号序列的总称;而公共信息资源是在相对时空意义上的公共的基本社会性文化利益、文化权利、文化义务认定基础上,旨在提供公共文本利用(认知)的社会信息资源集合及其相关社会机制[。该篇文章所讨论的公共信息主要指的是公共服务信息,如经济、军事及最近的地震信息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社会事件信息,如最近的贵州、浙江、湖南、上海、新疆、四川等地连续发生数起有碍社会治安事件的消息。并且讨论这些信息的主要载体为互联网,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消息、图片以及跟帖讨论等。这里必须提出一点的是,该文所讨论的公共信息的主体,即发布者既可以是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企业、其他组织也可以是个人,但这些信息的共同点即都会对国家或各级政府形象等产生一定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并且由于我国对公共信息的管理采取的主要是集中式地宏观调控,所以一旦涉及政府形象等政治问题的信息一般会受到一些约束条件。从目前的一些公共信息的公开共享程度来看,如地震期间允许外国记者到灾区进行采访报道,没有通过网络封锁掉一些可能对政府形象有损的信息等,国家已经逐步放宽了对政府形象可能有所影响的信息的约束,加大了共享透明度,允许在国家的集中式管理与协调分散模式共存,向世界及中国人民昭示中国正在走向信息开明化。
2公共信息分类及建模分析
公共信息按照对国家各级政府等的影响程度分为三大类:一是绝大部分对政府有利的信息;二是可能有损其形象的信息;三是预期可能会极大程度损害其形象的信息。
第一类信息和第三类信息的共享一般不存在争议、公开、封锁。而第二类公共信息共享或封闭隐瞒会造成的一些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这种信息的公开与否肯定是利弊兼备的。先来看看它公开的好处。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公开或者不干涉其公开共享,允许信息的发布与传播,相对来说更能增强信息的对称性,提高公众的监督能力。信息的公开共享,增大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机会,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所利用,人们不再处于十分“无知的地位,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欺诈行为——一切欺诈行为的基础都是因为信息的不平衡;改善了公众的监督条件,对政府官员企业人员的污染渎职、滥用职权会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人们更能参与多方讨论、评判是非,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促进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信息的公开共享是政府、企业等信息主体与大众建立良好交流沟通关系的前提,也是使政府逐渐形成公信力的一种方式。但前面已经说了,这是些有可能对政府形象造成一定影响的信息,所以它的公开当然也可能带来一些反面的效果。
比如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等信息主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受到一定的损害,最为严重的是如果不被理解可能会使人们渐渐对政府企业等相关信息主体失去信心。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网络等通讯设备的极度发达,要想完全把有些信息封锁起来其实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一旦信息被隐藏阻碍得不成功,会取得很差的效果。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政府自身选择公开、不干涉其它主体公开或者阻碍封锁信息取得怎样效果的博弈,当然这博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众等信息客体的接受理解程度以及国际上的影响等复杂因素,把这些因素简化,引入一个简单的博弈矩阵来进行分析。假设当信息被公开后大众都具有获得的能力,政府选择公开共享不干涉公共信息要付出的平均成本是c,效果收益函数为p(e),取得好的效果的概率是,不好效果的概率为1一;选择封锁隐瞒阻碍的成本是m,效果收益函数为r(s),成功隐瞒的概率为0,失败的概率为1—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效果函数r(s)囊括所有可能对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如信息的公开角度,人们的接受度,监督性,信息的对称性,大众的主动获取性,发现被欺骗的落差感,信任度等,而p(e)与r(s)大致相同,但不包括欺骗落差感,另外p(e)和r(s)都与其成本及c和m相关。显而易见,当政府采取隐瞒这种方式时如果成功的话,对正负两面都不会产生影响,故其收益效果为o。得到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如图l所示。
a:第一时间采取公开共享准许等不阻碍该公共信息传播的态度
b:第一时间采取隐瞒、封锁等阻碍限制该公共信息传播的态度
模型分析求解。根据该支付矩阵可以得到政府的期望收益。g=x[pi(e)一c](1一)*[p2(e)一c]+0*(o—m)+(1—0)*[r(s)一m]。=x[pi(e)一p2(e)]+p2(e)一c+(1—0)r(s)一m①对该式子进行分析,c是公开成本,只需要将信息公开或者不阻碍其公开传播,故很小,趋于0,可忽略,m是隐瞒成本,前面已经说到过现在网络等信息流通渠道如此发达,要想将信息完全封锁起来,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故0与m正向相关,m较大,如果能够成功还好付出的.
成本至少不会白费,但如果一旦隐瞒失败,会产生恶劣的影响,收到很强的负效果,如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使得一些不法分子趁机浑水摸鱼兴风作浪等,故r(s)很大,r(s)》p2(e),且为负值。要使政府的期望收益最大化,也就是g最大,将①分成两个部分来看,irg1=x[pi(e)一p2(e)]+p2(e)=xp1(e)+p2(e)(1一)g2:(1一。)r(s)一m根据分析g2为负值,要使g最大,就要g1正值尽量大,g2尽量小。对g1来说要大主要是要增大,而对g2来说,要小,也主要是要增大0尽量趋于1。对现实操作的启示来说是对于公开和隐瞒二者来说,根据历史经验及一些常识估算,p2(e)为负,且lp2(e)i>ir(s)l(此时该类信息已经基本可以归成为第三类信息了)时就要不计成本地选择隐瞒,由于隐瞒一旦失败产生的负效益相当地大,也就是说其风险很大,故,这时,就一定要彻底地,投入高成本以实现隐瞒的目的,以足够增大0,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况出现。而对于另外的情况来说,最优方式是,选择直接将信息公开这种相对来看成本和社会威胁都更小的方式,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尽量根据经验选择人们更易接受的角度和态度进行,因为毕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样的话即使负面影响也将会得到最大的晾解,也有助于公信力的逐渐形成。
3结合实际的思考
通过第二部分的矩阵的建立及分析,这一部分主要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实例进行探讨。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政府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就通过官方网站新华网发布消息,另外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允许国外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电台、现场广播等各种可能的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报道现场情况和抢灾进度,安慰民心;相比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国家开始采取的捂捂藏藏的态度,弄得人心惶惶,谈非色变,表明政府已经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等逐步意识到在第一时间将该类信息公开共享的必要性,与其浪费大量成本将信息封锁起来,让人们东猜瞎想,人心惶惶,甚至以讹传讹,取得很差的效果,还不如将信息摆于人前,并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与赞赏。政府在这次大灾中表现出来的大气,以人为本,在灾难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获得了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树立了一种世界大国的风范,这也符合了在第二部分矩阵分析中的最优选择方案。
看看前不久发生的贵州瓮安的打砸烧事件。相关的政府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也有专业法医前后进行了3次尸检,结果都表明该事件只是一起普通的自杀事件,政府也发表了官方的调查结果,但却还是发生了6.28事件。我们且不谈这事情的真真假假,把关注的着重点放在该篇文章讨论的公开与隐藏这个角度上,这是政府公开信息,在第二部分模型的分析中对这类信息本应该是一种最优选择应该产生好的结果。但却事与愿违,产生了严重地危害社会治安的结果。究其根本,这其实是一种信任的危机。这在第二部分没有详细探讨。因为在建支付矩阵的时候已经暗含地人为假设了政府是具有公信力的。即信息被公开之后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但本身对于这件事情人们相信是真的,但由于之前一些信息主体在对待信息的公开共享方面采取了一些隐瞒或者具有偏向性地公开,伤害了人们的信任度,产生了这样一种尴尬的信任危机的局面。故在效果函数p(e)的影响因素里有一个信任度。
最后看看最近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知名企业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政府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公开、及时、透明,并加大查处力度,获得华文媒体及人们的一致好评,并为人们恢复对企业的信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就此事接受记者访问时也谈到,“政府工作必须透明,在阳光下进行……。中央政府在得知奶粉问题后,迅速地向国内公开、向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向港澳台地区公开、向有关国家公开,我以为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表现,也是应该做的。”并且提到在始终坚持的两条原则中第二条便是“实行信息公开”。这些也是我们从过去的许多风波中得到的经验,新闻越是透明,社会承受的动荡成本就越低,政府事后承受的压力也越小。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信息主体,当然其中主要包括我们的政府,已经从以前的有些消极甚至有些保守的做法在向积极开明的方向发展,以点带面,它在尽其所能地将信息公之于众,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让国民更好地发挥主人翁精神,它在努力进步,它的公信力在这样地前进中会不断地接受挑战不断地增强!它坚信,理性的人们终究会看清事实的真相。我也相信我们会看到它的进步,相信它,发挥出我们对祖国的积极热情,建立起一种人民与政府的新和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sjwl/24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