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景观的类型和建设方式的分析,结合长沙城市湿地的特点,提出将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分为城市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及农家乐湿地景观3种类型;并对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今后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类型;存在问题;建设对策;湖南长沙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城市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也表明,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立地条件,依托河、湖湿地建市是一条普遍规律,著名的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是起源于河流两岸。
城市湿地作为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稀有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巨大。但是,由于对湿地的功能与价值缺乏认识,湿地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与扩展过程中首先被占用、填埋和改造的对象。研究表明,湿地是伴随城市化过程消失最快的成分之一[1-2]。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等湿地景观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出一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途径。通过城市湿地景观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间,发挥湿地泻洪防洪、净化水质、补充水源、美化环境以及生态旅游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这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3]。
1国内外研究概况
1.1以生态教育、休闲旅游为主题的城市湿地公园
此类湿地公园的特点是以湿地生态教育、培训与旅游为主,在有条件的城市生态敏感地区新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其投资渠道、管理模式多样。公园的建设导致周边湿地地产大幅升值。如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我国香港的米埔湿地和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等。
1.2以湿地处理污水为主要目标发展的人工湿地
此类湿地景观的特点是新建的湿地工程项目,公园建设规模较小,以企业投资为主,以污水处理、净化水质作为公园建设的主要目标,同时结合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将湿地生态教育、旅游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综合起来,成为社区公众参与性很高的活动场所[4]。如美国的雷通湿地花园(renton,washington)以及哥伦比亚(columbia)湿地废水处理项目。
2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类型
2.1湿地公园
位于城市区域,以湿地科学性、艺术性为基础,以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为载体,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仿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
科学与文化价值的场所,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旅游观光向人们展示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由多样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类型、特色的湿地休闲娱乐、湿地商品、湿地人文风俗、湿地生态建筑样式组成的特别的主题区域,是市民和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以及健康向上的休闲旅游胜地[5-6]。
2.2人工湿地处理景观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人工湿地是人为创造的一个适用于水生植物或湿生植物生长的,用于处理污水的一种工艺。其处理原理利用了湿地本身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自净能力来去除污染物质,由于不需要外在的能源(仅需太阳能),所以是一种低消费和低耗能的处理方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2.3农家乐湿地景观
农家乐是新兴的
旅游休闲形式,是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紧崩的思绪,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目前农家乐主要分为农家园林型、花果观赏型、景区旅舍型和花园客栈型4种类型。长沙市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在近远郊区仍保留了大量的人工鱼塘,近年兴起的农家乐主要是以鱼塘为基础,集垂钓、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存在的问题
从1998—2007年的10年间,长沙城市湿地面积迅速下降,从5 734.28 hm2减少至5 212.47 hm2;河流作为长沙最主要城市湿地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湿地的密度愈加不均匀,城市中心区湿地愈加减少。湿地斑块最小面积与周长均大幅度减小。此外,局部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增加[7]。一是长沙城市湿地由于被城市的建成环境包围和侵蚀,形成了面积不断减小、分布不均匀、孤岛式生境的斑块状特征。二是长沙城市湿地内部生境的破碎化较为严重,生态平衡和循环受外来的因素干扰,导致原有的自然属性和景观价值逐渐随之消失。三是各个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低,形成了孤岛式的群落。从水文学角度来说,和其余水域少有地表径流有关,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从生态学角度来说,被建成环境包围后,城市中的湿地生物种群和其他种群之间缺乏生态学上的联系,导致繁衍物种的渐渐稀少。
4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4.1 指导思想
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背景,以统筹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五大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和
生态文化系统)协调发展为前提,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湿地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景观美学原理的指导下,立足长沙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宜景则景、科学规划、分类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
4.2建设方针
在建设中,应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办湿地公园的方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湿地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体现其公益性;盈利性的项目主要靠社会融资,由此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挖掘内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基础、以招商为手段,以多元化为目标的旅游开发模式。长沙城市湿地景观的建立,将会在珍惜天然禀赋湿地资源的同时,以保护湿地景观为基础,以挖掘湿地文化为底蕴,以带动生态旅游为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深化城市文化记忆,使之成为长沙形象的金字招牌,为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5长沙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对策
5.1湿地资源开发要保证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
尊重自然和自然保护优先是生态学和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也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构架的思想根基。在景观建设中,与其他功能(经济、历史、文化、审美)相比,湿地的生态功能要先得到重视和考虑,并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生态基础设施。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做好湿地管理,达到既满足人们对湿地旅游观光和
健康人居的需求,又不超出湿地生态功能阈值的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城区的建设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应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发展。
5.2湿地资源开发要传承湖湘文化,展现乡土气息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的理学思潮。理学思潮是一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它以比以往更具综合性的新儒学姿态在湖湘繁衍、发展,最终导致了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崛起。湖湘学派是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与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相结合,对湖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反映在文学、绘画、建筑、园林艺术等方面。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应当体现湖湘文化的元素,这样能够激发长沙市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湿地植物配置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选择乡土物种,这样做不但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性,也避免了由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而对长沙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6参考文献
[1] holland cc,honea je,gw in se,et d degradation and loss in the rapidly urbanizing area of portland,oregon[j].wetlands,1995(15):336-345.
[2] 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3] 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2(3):21-24.
[4] 骆林川.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5] 骆林川,管永健.湿地公园与建设模式初探[j].科学研究
月刊,2005(4):38-40.
[6] 骆林川,董国正.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潜在
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84-88.
[7] 靖磊,胡曰利,杨立.基于“3s”技术的长沙市城市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8(1):74-7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txlw/26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