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信息安全
摘 要:随着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渐渐被人们所忽略,也让很多从事广播事件的人对广播的前途充满忧虑。但从去年年我国发生的雪灾和地震两起突发事件中,让我们看到广播发展的春天。广播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广播媒体特点; 舆论导向; 沟通平台
1 突发事件发生时,广播是传递各类抗灾讯息最及时的媒介
广播是运用现代电子传媒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传输的渠道是电波,电波速度是极快的,每秒可绕地7圈半,这意味着电台传送声波的同时,地球上任一地点的定向接收听众就收到了,这种远程同时传意的功能正是传统口语梦寐以求的境界,这是电子类媒体与印刷媒体相比较而言最为骄傲的品性之一。广播符号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符号,它的存在形式是声音。声音符号始终与说话者相随,
因此当我们使用实况音响时,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我们的宣传更具有真实性,使产生的效果更具有情感冲击力。通过这种效果,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示信息,还能够使广播报道更具有背景效果,换句话说,使用音响能够加强信息的体现效果。在报道突发事件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太多的不定因素和紧迫性,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会使整个社会严重缺乏有效的应对信息。所以,为更好的报道突发事件,要在公众环境中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测平台,使社会中的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在社会中传递[1]。
广播正是因为有着与纸质、电视、网络等媒介不一样的特性因此具备独特的优势。因此广播传播的速度相比较这些媒介而言是最快的。而且在媒体节目上,声音节目制作成本最低,制作最快。因此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广播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因此不但可以为政府提供及时的决策,也能够及时向群众传递有关信息。另外,广播在播出节目时,可以持续性传播,也可以随时对节目进行插播,也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节目关注,这点也可以算是广播独具的优势。
例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重庆通讯中断,座机电话、移动电话全部处于瘫痪状态,众人在处于万分惊恐的状态之中。在媒介依赖理论中,持有这样的观点,当社会处于转型的时候,一旦出现矛盾加剧的现象,则人们往往会依赖媒介。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就会因此无所适从而会引起很大的恐慌。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媒介要及时向公众提供有关信息,使其能够更好的稳定情绪。
而此时第一时间知道消息的途径就是广播和网络,但是网络有一定得局限性,必须要有互联网的地方才能收到,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网络是没有覆盖的,而广播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重庆电台广播新闻频率第一时间发出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它可以把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而且这些信可以是高密度、高强度地在节目中滚动播出,广播在传播信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引导舆论,发挥广播的喉舌功能
在突发事件中,所传播的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群众对突发事件是怎么看待的;其二是对于危机事件,政府是怎么看待的,公众对于政府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这两方面在危机时刻都有助于社会稳定。在媒介依赖理论中,持有这样的观点,当社会处于转型的时候,一旦出现矛盾加剧的现象,则人们往往会依赖媒介。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公众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就会因此无所适从而会引起很大的恐慌。因此,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媒介要及时向公众提供有关信息,使其能够更好的稳定情绪。
当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广播在舆论引导上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发挥作用。其一是能够及时广泛的搜集社会群众的的意见,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其二则是及时的对政府工作进行宣传,使公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新闻媒体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承担着“上传下达“的责任。通过新闻媒体,政府可以能够更好的与群众协调沟通。广播的流动性较强,因此方便群众和政府领导进行直接的对话,而其他媒介在这方面无法和广播相提并论的。这也正是在汶川大地震、武隆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中广播的责任所在,更是发挥重要作用的一大优势[2]。
今年年初,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曾经被低温雨雪所侵扰。中央电台的中国之声栏目为及时报道灾情,从1月21日开始,就开始全天通过播节目《爱心守望?风雪同行》来跟踪报道。对于这个直播节目,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普教授给予高度凭借埃,认为它有着“广播的拐点”、里程碑的意义。周教授对该节目进行细致的分析,认为广播在此次突发性事件中起到一个信息沟通桥梁的作用。她认为这档节目贯穿于国家的不同层级,起到安稳人心的作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温家宝总理顶风踏雪指导抗冰救灾》、《快讯:温家宝总理抵达贵州8天内第三次亲赴灾区》、《胡锦涛关心灾区群众生活?强调坚决打胜抗灾硬仗》等新闻报道,及时准确详实的报道了党中央的领导对灾区群众的关心。而这些新闻稿件在首发以后,迅速被各大门户网站头条。使台网互动进一步发展成台网融合,这样能够更好对突发事件进行宣传,在政府和群众之间高效的传递有关信息[3]。
汶川地震发生后,重庆广播新闻频率时刻牢记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媒体的喉舌功能,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地震局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就是要让政府的声音从广播中传出,稳定市民情绪,政府部门也主动地把广播媒体作为向公众发布信息的主渠道。当天下午3点30分,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汇集我市的受灾情况,部署抗震救灾的任务。记者了解了主要内容后,5点30分第一时间通过口播的方式发出市政府抗震救灾的行动决策,随后又不停搜集市委市政府抗震救灾的最新动态,因为在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声音是最强有力的定心丸,给市民一种温暖和鼓舞。在抗震救灾的20多天直播时间里,市政府救灾办、教委、公安等部门主动联系广播,发出很多准确和鼓舞人心的消息。同样是突发事件,武隆山体滑坡后,市民最渴望的也是从市委市政府处得到最准确的消息,广播同样做到这一点,最快速度发布武隆滑坡消息。
3 突发事件发生时,广播是接受人们求助、为受困人员排忧解难最便捷的渠道
随着媒体公信力的上升,现在有很多人一遇到难题或者突发事件就会选择向新闻媒体求助。而广播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更是使得人们遇到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广播媒体求助[4]。
汶川
地震发生后,广播新闻频率开始24小时不间断直播,最新的受灾情况、抢险救援的消息、寻人启事、捐款捐物等所有与地震相关的消息在广播中播出。直播期间的5月17号早上,四川绵阳安县的一名13岁少年拨通新闻广播的直播热线,他告诉主持人他们那里受灾非常严重,房屋80%垮塌,受灾的群众急缺帐篷和食物,他是通过手机中波调频1314千赫收听到我们的节目,打了整整一夜才拨通。接到这个求救电话后,所有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我们立即发挥广播快速的特点,号召社会人士立即捐帐篷和棉被。2分钟不到,捐助电话声此起彼伏,一个自愿者车队也主动找到电台动要求为安县群众送物资。3个小时不到,食品、药品、帐篷等救灾物资送到电台,自愿者车队立即出发上路。当天下午就到达安县。
今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百年难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很多省市的高速公路被迫阻断,旅客滞留。高速路上既没有电视看,也很难上网,这时候很多人了解外面信息智能通过广播。此时广播立即中断正常播出的节目开设特别节目,收集各方面信息随时向市民播报,同时开通24小时热线随时接受市民的咨询和求助。针对部分司乘人员的政策咨询和投诉,电台会邀请相关部门的有关人员来到直播间,通过电话热线的方式,与广大市民和司机朋友们直接对话,更好的沟通交流有关情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除此之外,广播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的方式,与广大司乘及时沟通,使他们能够将自己当时所在路段的路况都及时的反馈,也可以让他们彼此通过短信传递祝福。通过广播,不仅可以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交流,也可以使他们紧张的生活节奏得到缓解。就以安徽为例,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平均每天都要接到1 000多个咨询电话,5 000多条短信。
除了广播,其他的新闻媒介也会接到群众的求助热线。但是广播电台如果收到此类求助时,可以随时中断正在播出的节目,而插播出求助信息,能够快捷、及时的报道突发事件的情况。同时群众也可以通过热线电话随时沟通,这就建立一个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
正因为广播对于突发事件有着及时独特的作用,因此受到领导层更加的重视。而在国家发布紧急预案时,广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突发事件中,广播既能够在群众中更好的传递信息,又能够起到公众通讯的作用。因此要想发挥好广播的优势,就要思考在一般情况下如何使这两种情况能够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总体来说,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还具备其他诸多优势,在此我也就不一一赘述。当然,由于广播的媒介特性也决定广播在突发事件中还存在一定的劣势。
(1)广播是线性传播,声音稍纵即逝,保存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2)广播虽然比较及时,但是与电视媒体相比,它没有直观的图像,与纸质媒体相比,它没有翔实的文字,所以缺乏足够的冲击力;(3)广播容易受恶劣天气、地理环境以及传播技术的影响,难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等等。
但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些广播人只有充分了解广播的特点,充分了解并把握好广播的优势所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扬长避短,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广播的作用,使其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作用。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