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信息安全
摘 要:中国媒介的党媒特性由来已久,不论是报刊还是电视。如今,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以人民网、新浪网为代表的网站,前者仍然在党的领导和管理下肩负着宣传的任务,而后者以商业网站、自负盈亏的形式存在。笔者将人民网和新浪网做一个对比,找出二者差异,进一步分析人民网的党媒特性及其原因、问题。
关键词:人民网; 新浪网; 党媒特性
在美国乃至英国、德国新闻史上,报刊的发展历程大致都经历了政党报刊、大众报刊等时期,中国也不例外。而今,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以及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些新媒体媒介也同样具有了党媒的性质,比如人民网,与国内新浪网等商业门户网站相比,从一开始建站就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笔者将两个网站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人民网在内的所有具有党媒性质的新媒体特点及原因。
人民网,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网上信息交互平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新闻网站,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人民网创办10多年来,大力宣传党的主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热情服务广大网民,发挥了独特作用[1]。”
新浪网,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及增值资讯服务提供商。拥有多家地区性网站,以服务大中华地区与海外华人为己任,通过旗下五大业务主线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2]。
1 人民网和新浪网头条内容的选取上不同,具体到网页的各个布局、内容都不相同
1.1 网页版面设计上的不同
网页的版面设计类似于报纸的“版面语言”,人民网的网页版面设计中规中矩,比较正统,网站的上半部分基本都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或新闻,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介绍(并且这一版块及其链接是长期存在的),甚至下半部分也没有明显的娱乐花边新闻,有的也是科、教、文、卫等相关的信息。而新浪网的网页设计更活泼自由一些,时事新闻只占很小的部分,剩下的大多版面是与娱乐有关的新闻,比如娱乐圈绯闻、体育、健康、购物等消息。
1.2 网页上新闻的文章内容侧重点不同
人民网和新浪网在具体选取文章上侧重点不同,以“神九升天”为例,人民网与新浪网都在第一时间,将这一报道提到了新闻导航的顶端位置。并且都设立了专题来报道这一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但不同的是,新浪网的文章大多比较短,而且图片的数量比较多,深度分析的内容比较少,而人民网则更注重挖掘深度的东西,有专家讲解、评论等,注重理性的思考,能够潜移默化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1.3 网站互动人群层次和互动程度不同
人民网设立了强国论坛、强国社区等互动社区,新浪网则设立了新浪论坛。人民网的论坛头图内容仍多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为主题,欲与网民形成互动、进行沟通。而新浪论坛的内容依然比较混杂,政治、经济的内容少,搞笑娱乐的多。社会地位高的人可能更倾向去强国论坛,而普通老百姓一般会去新浪论坛,并且普通网民参与的论坛一般人数比较多、比较活跃。
2 经营主体不同造成了两网站性质、媒体实力及其经营方式不同
2.1 人民网和新浪网的性质不同
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新闻宣传网站,也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事业单位性质,担负着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职能,其宣传作用很明显[3],在针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上,多选择以有利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出发来报道新闻、发表评论,以保障社会安定作为最重要的报道方针,尤其在负面新闻的选择报道上比较谨慎,甚至有时为了“顾全大局”而选择不报道或少报道负面。而新浪网则是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的商业网站,是商业性质,完全自负盈亏,需要靠网页点击量的多少和网站声誉来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
2.2 人民网和新浪网实力不同
由于二者资金来源不同,导致网站实力不同,双方运作新闻的能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明显的差距是人民网有除了中文版本之外的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和英文、日文、法文等14种语言版本,而新浪网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另外人民网有自己的记者队伍,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布新闻,而新浪网则没有采访权,所需的时事新闻必须从报纸或者人民网、新华网等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站上转载。
2.3 人民网和新浪网经营方式不同
人民网建设和生存的资金不需要靠广告费来维持,而新浪网则恰好相反,广告费是维持网站生存的重要渠道,因而在新闻的选取上,更注重寻找能吸引网民眼球的信息,甚至有时候故意制造有噱头的标题、图片或新闻内容来提升点击量和知名度,有了点击量、知名度,广告商自然就会找上门来。也正因如此,在人民网上很少有广告位,而新浪网的网页上却有诸多的广告位,其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比如横幅广告、弹出窗口广告、对联广告等。当然,从这一点上讲,网站资金来源决定了网站内容。
3 从历史渊源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媒介党媒特性的原因
3.1 中国新闻业的政党传统
在中国新闻史上,自19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政论文章,王韬开启了中国新闻界“文人论政”的先锋,梁启超更是把新闻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耳目喉舌”。一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陆定一同志在1943年《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了在以后几十年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深远的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巧妙地把“新闻”与“宣传”等同起来,媒介成为共产党宣传的工具和武器。不得不承认,在抗战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革命实践中,这种宣传作用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所以领导人看到了这种力量的强大,以至这种控制媒介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3.2 新闻传播业产业化、集团化程度不够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的多数发达国家的媒体都是私有的,并且很多都是媒介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新闻被当做商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因而为了在商业竞争中取胜,就得在选择新闻时更注重具有新闻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事实,同时注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在中国则做不到这一点,中国政府对于外来资金进入国内媒介有严格的控制,这种不开放的政策导致媒介根本无法实现产业化、集团化发展。而不得不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从事宣传任务。
2.3 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的真知灼见,而对于同样属于“上层建筑”的新闻业来讲,我们只能说经济的发展水平亦是新闻业发达程度的根源,
要让新闻传播业真正摆脱党派的控制,物质经济基础的坚固是前提条件。
3 结语
在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社会处于转型期,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党的媒体,固然需要完成其历史使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本身必须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转变。同时,随着当今世界日趋格局多元化,世界各国家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也更加迫切。实现中西媒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营造和谐的国际传播环境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丁易. 从汶川地震看中美主流报纸新闻报道差异—以《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为例. 新闻世界,201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xinxianquan/225824.html
上一篇: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