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信息管理
摘 要:气象灾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因此科学合理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先进气象探测设备开展防御气象灾害损失、防灾救灾气象服务等尤为重要。加强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设计、气象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建设等是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计;实现
1.引言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种类甚多、强度大、损失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每年因干旱、洪涝、暴雨、台风、冰雹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象灾害事件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遭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可达4亿人,农作物受害面积达5000万公顷,经济损失年平均2000多亿元,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约占整个农业GDP的15%~20%。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腹地,属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暴雨、洪涝、雷电、大雾、高温热浪和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且危害严重,气象防灾减灾任务艰巨。近年来,武汉市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大,损失逐年增加,气象灾害损失占全市GDP比重达3~5%。因此,由气象部门指导、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联合,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武汉市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办法(试行)》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强化暴雨、雷电、大雾、高温热浪和低温雨雪冰冻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积极争取市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的支持解决建设资金,加快武汉市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不断增强灾害性、突发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警能力,提高当地重大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2.1 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自动气象监测站网的建设是武汉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也是构成当地气象监测网的一部分。地面自动气象监测站网的建设,增大了监测气象要素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密度,可捕捉中尺度天气系统(局地灾害性天气等),掌握小区域气候资料变化,以此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预测水平及社会发展等适应性气象服务业务。
在气象观测系统原有基础上,2005年6月,武汉市城市气象灾害预警和气候生态监测自动气象站网第一期武昌“磨山梅园站”、青山“青山站”、汉口“百部亭站”相继投入试验运行。武汉市城市气象环境细网格网络化监测工作的全面启动结束了武汉市气象观测站缺乏的历史。同时,武汉市城市灾害预警与气候生态监测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工程也得到了湖北省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局业务科级处组织协调、武汉气象中心及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武汉市气象局通力协作,依照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实现已建站点组网的正常运行。监测站每小时提供一次各测点的风速、风向、温度和降水,所搜集资料用于日常预报和服务业务中心,可为汛期提供安全新技术支撑和保障,并由武汉气象中心和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技术人员对其气候资料用于应用开发。
2.2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设计
综合利用自动气象站、大气电场仪、卫星、雷达、闪电定位系统等各种探测设备,对多种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客观定量化临近预报系统,对各类天气及相关灾害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充分认识、判断,利用新一代多媒体、多功能人机交互预报制作系统作为工作平台,开展短期集合预报研究业务,制作灾害性天气落区概率预报,并综合分析订正系统构成的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前1~3天制作和发布灾害性天气出现落区和强度的预报。通过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精细,对预报时段的需求也越来越多。2009年12月,武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关于加快武汉市气象事业发展意见》,于2010年启动了气象防灾减灾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损失,至2012年,武汉初步建成了“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和“公共气象服务系统”,防灾减灾工程的建成,使武汉市精细化天气预报有了实质性的进步,拥有常规阴晴预报和城市洪涝、雷击等预报模型,且预报精度分辨至乡镇级;同时在中心城区和远城区布设了17个自动气象站,武汉外环、客运港和长江大桥等处共安装16个能见仪。武汉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的明显提高,暴雨、大风和雷电等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大雪、极端低温、干旱、强冷空气等监测率达到95%以上,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在原来基础上提高了5%,达到了90~95%,而气象灾害预警时效也有以往的20~30分钟提前到了2小时以上,预警信息实现了5分钟内发出的及时性。
2.3 气象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建设
气象灾害信息传输系统包括气象灾害信息的制作、发布、传输、预警、防御、灾情收集和上报等,由全市气象、通讯和防灾减灾部门等密切协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重点做好地面高速宽带网络、3G无线网、高速卫星通信移动应急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应用,建设先进的分布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提升气象数据存储能力,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确保气象信息及灾害信息畅通、准确、及时传输。其次,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途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声讯、电子显示屏等各类公共媒体和社会信息传播信息资源,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社会公众,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以及时效性。
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畔的武汉气象预警中心是湖北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工程,建成后,其中心可完成15分钟内向湖北公众发送气象灾害预警的需求;中心计划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应急气象服务指挥平台、应急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等,同时将筹建交通气象服务子系统,拟在外环、城区一环至三环、长江大桥、过江隧道、高速公路、航道沿线设立监测点,收集各类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建成后
,将编制全方位气象监测预报网络,在暴雨、雷电、冰雹、大雾等灾害发生前15分钟发出预警信息,使公众覆盖率达到95%,学校、社区和公共服务场所人口密集区,预警信息覆盖率将达到98%以上。
3.结语
今后,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一流服务,加强武汉市气象事业安全运行中的基础性保障作业,确保为当地气象灾害监测建设提供的一流气象服务,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尹佐臣,隋东. 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8):111-112
[2] 郭家旭,皮艳萍,刘志等. 索伦气象信息网站建设[J]. 学术园地
[3] 王明天. 乐山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科技大学,201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xinxiguanli/258802.html
下一篇:浅析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