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应用电子技术
【摘要】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研究,为行动导向教育思想的推广、传播与普及和职业教育领域内的课程模式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创新性;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26-01
多年来,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基础教育,在引进国外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构建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才开始起步,相继把其列入“八五”和“九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十年的研究,到9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课程,但职业教育往往在这方面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实践教学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目的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化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化能力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的教学成果评估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估体系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评估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灵活性,且维度过于窄小。评估体系偏重于检测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轻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创新性,这就反映出评估体系未能与职业、社会、个人要求相一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体系的职责
面对社会和个人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殷切期望,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自身发展和实践的不足,本文创造性地将广泛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到课程开发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对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确立和实现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尝试。
在实践上,这一课程模式的提出,将对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和科学、先进的课程模式的推广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并将弥补职业教育理论界对宏观办学规模和微观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对中观的课程模式研究较少的现实情况,且解决了课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问题。
三课程体系内容
本课题以重庆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实验班,将以实时培养为基础,从实际培养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重庆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以网络为手段,在借鉴全国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练的理论,提出可行的建议。简言之,即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对比借鉴,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提出建议——现实应用,实践检验。
通过班级实践,建立了以“双元”合作的“三阶段”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双元”合作的“三阶段”为特征的开发机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的两个部门,历经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开发机制。第一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到课程开发当中,以企业的视角提出对新员工、对课程的期望和要求,制定出“企业”性质的课程。第二个阶段是以学校为主。学校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企业所制定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企业所制定的课程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容易在学校内部开展和实施。第三个阶段是学校与企业会同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等,对前两个阶段所给出的课程进一步开发和评估。所谓双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开发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企业(职业学校中的实习车间)和职业学校,并以企业的开发为起点。(2)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学校的学生。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
四实践检验
以社会、个人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初级目标,把满足社会、个人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融入任务中。一个任务又可划分为多个子任务。任务与任务之间,每个任务与其子任务之间都以完成任务的逻辑思想相关联。根据完成任务的步骤和程序,排列、组织、提供和训练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社会急需的内容将作为新的单个子任务被逐步纳入整个任务的系统中,以保证完成任务所涉及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yydzjs/23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