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应用电子技术
中高职衔接培养旨在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使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施、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达到中高职教育紧密无缝的对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一、中高职分段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调研,对比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效果,从培养目标、职业面向、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等6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传统的中高职分段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定位方面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维修、电子产品的营销等工作,能够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岗位上发挥才能,具备职业发展基础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调研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发现,其主要面向岗位是电子产品的装配、线上电子模块的简单调试、检验、电子设备的操作、电子产品的销售,很少有学生能从事电子产品整机的调试,维修也只能是家用电器方面的小型产品的维修、产品检验也是产线上产品外观检验并找出有瑕疵的产品,很明显,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有些过高,定位不准确。而高职院校又常常忽略了中职生源的职业基础,在培养目标定位时会与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交叉重叠。
(二)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方面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课程设置上,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较多,文化基础课程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践教学,不太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关注学生熟练操作能力,忽视对原理的透彻理解;在能力素质培养上,关注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往往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而高职教育需要更系统、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注重对电子类职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致力于培养出技术技能型电子人才。中职教育的这些问题,导致中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较强,但是综合素质能力却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继续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职业能力往往要求过高,这些过高的职业能力要求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致有很多学生达不到学校提出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产生了消极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效果。最后,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习职业课程,而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经验的积攒,贯穿在一系列职业活动中养成,因此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通过设计一系列职业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
(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方面
在目前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中,缺乏广泛有效的沟通,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复度高,存在重叠现象,专业技能也没有系统设计和持续提升,如中高职均开设了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等课程,没有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院校之间还没有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统一课程标准,使得中、高职阶段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甚至出现脱节现象。课程的重复设置,对学校来说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而言是学习精力的浪费。
(四)职业资格证书方面
传统的分段培养中高职同时设置了电子设备装接工(中级)或无线电调试工(中级),技能证书重复现象明显。中高职衔接培养学生主要是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中职阶段重点是中级工的培养,主要获得无线电调试工(中级)或电子设备装接工(中级)等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设定的工作导向,适当进行技能培训。高职学生重点在高级工的培养,主要获得无线电调试工(高级)或电子设备装接工(高级),加入了企业管理、自主创业知识与课程,拓宽高职学生的视野。在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将无线电调试工或电子设备装接工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工分阶段取得,使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要求既独立,又有延续和层次性,避免了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的简单重复,提高培养效率。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适应产业对人才要求的角度入手,统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衔接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结构上的衔接、课程内容上的衔接、专业技能的衔接、专业素养的衔接、专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学生心智发展的衔接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既尊重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对独立的特点,又注重二者有机衔接;既以行业企业技能需求为导向,又遵循中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中、高职的课程内容衔接应当是为了积累经验的重复。技能的衔接,特别是高技能,是以经验积累为基础才能获得。中高职衔要做到职业资格的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从中级工到高级工、从高级工到技师获取需要2~3年的实践经历,中、高职衔接之后,在中职阶段学生获得中级工职业资格,进入高中学习两年后可以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更能满足电子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就业为导向,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展的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能很好解决传统分段培养模式中课程前后脱节、交叉重叠问题。
根据调研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群)进行梳理、归纳,理清中高职岗位提升的路径和关系,如图1所示。中高职衔接教育培养的中职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岗位群是电子生产设备操作工、电子产品装配工、产线上的调试工和质检员、销售员,具有中级职业资格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在职业拓展上,具备升入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的能力。高职学生主要面向的岗位群是电子设备、产品维修工、电子产品调试工、工艺管理员、质检员、售后技术支持、设计助理、项目助理等,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能胜任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生产及设备管理,产品辅助设计、质量控制和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具有高级职业资格技能水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学生从组装岗位提升到调试、维修岗位,提升到研发岗位、从电子产品模块的调试、维修、检验提升到整机的调试、维修、检验、从电子产品简单销售到售后维修、技术支持,岗位工作任务复杂度、难度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阶梯区分,在协调发展上有着承上启下继续发展的特点。一体化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促进了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电子产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要求。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架
由于各个学校所处的区域不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特点不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也不能完全相同,这都给中高职衔接培养带来困扰。为了使专业人才培养既能很好的衔接又能适应不同的地域经济发展需求,笔者提出了构建“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课程体系。技术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本专业技术领域通用的知识与技能,专业方向课程结合技术应用行业领域而设置,培养的是专项技能。技术平台课程相对稳定,为学生奠定职业知识与技能基础,方向课程的设置相对灵活,可以根据服务的行业岗位技术需求设置或开发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结构既能较好地体现专业的相对稳定,以满足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与管理等建设,使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各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制订方向课程模块,有利于不同区域就业需求、不同办学基础条件和相近专业的“衔接贯通”要求。
四、课程设置与衔接
通过以上专业的岗位分析,确定所需职业能力,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结合中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采用一体化设计的思想,设置课程。
文化基础课程中数学和物理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实现中高职课程基础知识体系衔接通畅,应加强该两门课程的对接,同时高职阶段增加英语视听实训课程,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专业课程设置了“电工电子、电子测量与维修、电子工艺、智能电子、电子产品装调与设计”5个核心课程模块,实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分工与衔接。通过对典型电路的分析、仿真测试等提高电子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既避免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复,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职阶段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单片机设计简单电子产品并拓展至MSP430单片机的应用。
实践教学体系由理实一体化课程、单项技能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实习等教学环节组成,递进式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技能部分,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为主,并完成高级职业技能考核,获取高级工证。专业技能课程部分以制作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将电子焊接组装、分析电路、调试电路等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工学交替,高职培养阶段新增了两个月的专业认知与专业实习,安排在高职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假期进行,累计达两个月,共计两学分。最后是毕业设计、毕业综合实习和顶岗实践。通过编写实训衔接课程的教学文件,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指导,从而实现中高职实践环节的无缝衔接和职业能力的循序提升。
图3专业课程设置衔接图
图3专业课程设置衔接图下载原图
在专业能力培养之外,在中高职衔接培养过程中,融会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培养中职阶段侧重于培养电子产品生产人员基本素质,包括基础知识积淀,培养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而高职段侧重应用电子技术知识学习和生产管理、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育。除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外,高职阶段增大了选修学分的比例,开设了个性化课程模块,见图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个性化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的不同的发展方向,在专业提升、交叉拓展、跨类复合、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学历提升、国际化素养等课程组中进行选修,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施措施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协同开发、共同实施的教学建设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贯通,由于课程体系要在中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校实施,因此要保障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中高职衔接的体制机制建设。首先要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中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3+3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分段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制订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开发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为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教材与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实施与评价改革提供指导性文件。制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培养、连贯教育的基础性管理制度,界定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要建立教师定期业务交流机制,统筹协调衔接分段培养工作。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监控机制,检查与督导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实施过程,确保分段培养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设立专项研究经费,支持开展分段培养的制度研究、校企合作与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等分段培养工作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
综上所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必须构建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技术技能提升、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使高职的知识、技能在中职课程中建立基础,中职的知识、技能在高职课程中得到延续、加深,避免重复、脱节,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优越性,从而提高各层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傅大海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yydzjs/23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