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应用电子技术 > 发电厂与电力系统配置创新改革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发电厂与电力系统配置创新改革模式分析论文(共4篇)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应用电子技术


 

 第1篇:发电厂电力系统接地故障的判断与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火力发电厂的发电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在发电厂电力系统的实际生产运行过程中也时常发生生产故障的问题,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电厂的维修人员应该从影响生产的接地故障问题着手,通过相关的强化检测手段,并认真分析故障的方法和维修的措施,能够对发电厂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加强电力系统接地故障检修的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电力系统组成重要部分的发电厂,其直流电相对来说在基础运行和维护检修过程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这也充分说明了电厂的生产运行是高度安全可靠的。但是,发电厂的直流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需要联系的因素过多,这就有可能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在这些产生的条件中,接地故障是最为突出的影响原因之一。所以各单位的检修人员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隐患,通过实施各种手段来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发电厂的正常运转和高效运行。


  2常见的接地故障分析


  2.1两点接地故障的分析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很多时候由于电阻性单点接地常常导致接地电阻的数值较低的问题,如果出现的比原计划直流电数值还低时,就会发生接地故障事故。这种该故障从表面上看不会影响电厂整体的工作,但是长期继续下去就很容易导致两点接地故障。


  2.2多点接地故障的分析


  在电厂运行过程中,由于多点接地导致降低总接地的电阻值。也就是说电阻数值比预定的系统标定数值低时,就能够产生多点接地的现象。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故现象,检修人员应该认真对所有的接地电阻开展全面检查。检修及时到位,分析准确,就能较好地解决出现的故障。


  2.3多分支接地故障的分析


  如果电厂的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电路中发生电源接地情况,通常情况下是由于多个电源点导致的结果。对于这种情况,检修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拉路法应对这种情况,对于其他电路支线上的接地点。这就可能说明对地电压的作用较小。所以,电厂维修人员应该原来的直流系统参照有关的方式进行排列,只有这样的操作就能提高故障点的准确程度。


  2.4非线性故障分析


  电力系统的二次回路在正常的工作过程中,是由于半导体材料的影响发生了接地问题,就有可能说明系统的内部电阻会发生较大的波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发生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事故的处理和检测。


  3检测事故的方法与处理的措施


  3.1故障的检测


  3.1.1拉路法检测


  在使用拉路法的时候,如果直流在接地回路的情况下,只会用在很短的时间就会断开这些电源,通过使用这些方式可以应对回路的检查。但是,如果在整个系统中开展运行工作,那么停电就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这样就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对接地的故障排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接地的母线和大地之间铺设一个超低频的信号,那么电流本身就应该采用顺着接地点电流的方向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电流没有了,就是出现了大地电阻增加的情况,那么这就是事故点。


  3.1.2母线电桥法检测


  母线电桥法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它是在母线的中间加入一定的电阻,从而保障电桥具有良好的平衡状态。在正常的情况下,电桥可能会保持平衡的状态,一旦出现接地故障,就会使电桥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这样就会在继电器中相应地出现一个电流值。这样,也需要一个准确的电极方向。这种检测方式的明显优势就是使用方便和节省资金,所以是较为通用的方法。


  3.1.3信号注入法


  相对于低频信号来说,确实需要使用钳形电流设备进行检测,这样能够对接地点进行较好的排查。当系统正在运行的时候,停电是比较难的,所以也不提倡这种做法。所以直流接地完全可以解决这种情况,也就是在接地的母线和大地之间设置一个超低信号,这就是要求电流的方向必须与接地点的电流方向一致。所以,如果电流消失,或者打的电阻出现加大,就可以需要知道电流的方向。


  3.2故障处理办法


  3.2.1建立安全管理措施


  安全管理要从源头抓起才能进行有效控制,安全措施要完善并能落实到实处。首先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每个人都负有安全责任,提高业务水平和岗位职责,保证安全生产;其次维修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本岗位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同时对电力系统的相关设备要定期检测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维修,隐患要及时上报并登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及时排除故障。


  3.2.2接地故障的处理措施


  瞬间的接地故障往往会发生在电力系统淋雨受潮的时候。故障控制的措施是直接复位。如果出现接地故障时能够判断是电压互感所致,只需要将其连接切断,即可终止故障的影响。如果电力系统的直供用户产生接地故障,则应在排查到故障点后与直供用户及时联系,并切断故障点,以找出故障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而进行有效控制。


  3.3相关注意的问题


  3.3.1接地故障的处理


  对于因为雨水受潮而引起的瞬间接地故障,就可以直接按照归位信号;如果检查结果是电压互感器的接地情况,仅仅需要切断连接就可以,通常将PT小车拉出,同时切断电压互感器;如果是因为用户产生的接地产生故障,也可以排查到故障点后,直接与客户进行及时联系,并要求切断故障点。在经过相关的检测后,是支路产生的接地问题,也可以对发生故障的支路系统进行停电处理。


  3.3.2建立安全管理措施


  为了维护发电厂的安全运转,需要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办法施。首先要加强人的管理。对于维护系统设备的运行人员要开展上岗培训,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严格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他们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也应该加强对电力系统设备的检测与维护,对于有问题的设备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对于有隐患的设备要及时汇报处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加强组织管理。


  4结语


  在电厂的电力系统发生接地故障的情况下,所有的检修工作人员应该在明确该故障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能够解决的有效办法。也就是应该查明故障主要类型,并使用相关的检测方法来维修。但是接地故障的具体处理方法,应该在及时了解故障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处理,同时也应该建立良好的电力安全运行制度。通过实践证明,运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提高管理手段,确实能够有效解决电厂的电力系统运行问题。


  作者:王汉

  第2篇:浅论发电厂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配置与选择


  发电厂的一次设备也称为主设备,是构成发电厂电力系统的主体,是直接生产、输送、分配电能的电气设备,包括发电机、电力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力母线、电力电缆和输电线路等。发电厂的二次设备是对一次设备进行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电气设备,包括测量仪表、控制及信号器具、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等。一次设备及其相互连接的回路称为一次回路,又称为主回路或主系统或主电路,二次设备及其相互连接的回路称为二次回路。二次回路是发电厂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可靠供电的重要保障,是发电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回路包括控制回路、信号回路、测量回路、调节回路、继电保护及操作性自动装置回路、操作电源系统。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就发电厂电力系统二次设备的选择进行论述。


  一、二次回路保护设备的选择


  二次回路的保护设备用以切除二次回路的短路故障,并作为回路检修和调试时断开交、直流电源之用。保护设备一般采用熔断器,也可以采用自动开关。本章只论述二次直流回路保护设备的配置与选择。


  1.熔断器的配置


  熔断器配置的一般原则是,二次回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应尽量缩小其影响范围;当直流回路发生接地时,应便于寻找接地点;应使接线简化,电缆芯数较少。


  控制和保护回路的控制电源一般是从控制小母线经过熔断器接至二次设备的。控制和保护回路熔断器的配置,一是同一安装单位(或同一高层系统)的控制、保护和自动装置一般合用一组熔断器。当一个安装单位(如35kV和110kV馈线)内只有一台断路器时,只装一组熔断器;当一个安装单元(如三绕组变压器或自耦变压器)有几台断路器时,各侧断路器的控制回路分别装设熔断器,对其公用的保护回路应根据主系统运行方式和反事故措施的要求,决定接于电源侧断路器的熔断器上或另行设置熔断器。二是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和自动灭磁装置的控制回路一般合用一组熔断器。但对于发电机三绕组(或自耦)变压器组,当发电机出口不设断路器时自动灭磁装置的控制回路应单独设置熔断器;三是两个及以上安装单元的公用保护和自动装置(如母线保护等)应装设单独的熔断器。对于双回线路的公用保护也应装设单独的熔断器。四是控制、保护和自动装置用的熔断器均应加以监视,一般用断路器控制回路的监视装置来完成。对于单独装设熔断器的回路,一般用继电器进行监视,其发信号的触点应接至另外的电源。


  信号回路熔断器的配置。每个安装单元的信号回路(包括隔离开关的位置信号、事故和预告信号、指挥信号等)一般用一组熔断器。公用的信号回路(如中央信号等)应装设单独的熔断器。厂用电源和母线设备信号回路一般分别装设公用的熔断器。闪光小母线M100(+)的分支线上一般不装设熔断器。信号回路用的熔断器均应加以监视,一般用隔离开关的位置指示器进行监视,也可以用继电器或信号灯来监视。


  2.熔断器的选择


  熔断器应按二次回路最大负载电流选择。控制、信号和保护回路熔断器的选择,通常根据所采用的断路器及操作机构、控制及保护回路直流电源的电压等级来选择。目前一般选用RM10型和RL1型熔断器。由于RL1型熔断器具有熔断器显示信号以及更换操作安全方便等特点,因而得到较多的选用。各级熔断器应相互配合,要求上一级熔断器熔件的额定电流比下一级熔件电流大2~3倍。


  合闸及电动机回路熔断器的选择。断路器合闸回路熔断器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合闸线圈因长时间带电而被烧毁。因此,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一般选为合闸电流的0.25~0.3倍,其熔断时间应大于断路器固有合闸时间。对于弹簧操作的直流电动机回路,其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躲过电动机启动电流。


  二、控制和信号回路设备的选择


  1.控制开关的选择


  控制开关应根据回路需要的触点数、回路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和分析容量、操作回路及操作的频繁程度进行选择。


  2.信号灯及附加电阻的选择


  灯光监视控制回路的信号灯及附加电阻按下列条件进行选择:当灯泡引出线上短路时,通过跳、合闸操作线圈回路的电流,应小于其回路最小动作电流及长期热稳定电流,一般不大于操作线圈额定电流的10%;当直流母线电压为其额定电压的95%时,加上信号灯上的电压不应低于信号灯额定电压的60%至70%,以保证适当的亮度。


  3.继电器和接触器的选择


  其一,跳、合闸回路中的中间继电器和合闸接触器的选择。跳、合闸中间继电器电流(自保持)线圈的额定电流,按断路器跳、合闸线圈的额定电流来选择,并保证灵敏系数不小于1.5。


  用于220kV及以上断路器的分组控制回路的跳、合闸继电器通常采用DZB-257、DZB-12B、YZJ1-5、DZB-11B型和DZK-135型等中间继电器。


  对于电磁操作机构的断路器,由于合闸电流较大、不能直接由控制开关或继电器的触点接通断路器的合闸线圈回路,因此,在合闸回路中设有中间转换设备——合闸(直流)接触器。目前主要采用CZ0-40C型(代替CZ9或CZ6)和CZ0-100CX型(代替CZ9-50型)等直流接触器,它们能与各种信号灯相配合。当控制回路需要接触器带有辅助触电时则选用CZ0-40CA型或CZ0-100CA型直流接触器。


  其二,跳、合闸位置继电器的选择。跳、合闸位置继电器除按直流额定电压、所需触点类型和数量进行选择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正常情况下,通过跳、合闸操作线圈的电流不应大于操作回路最小动作电流及长期热稳定电流;当直流母线电压为额定电压的85%时,继电器的电压不应小于继电器额定电压的70%,以便保证继电器可靠动作。目前,位置继电器通常采用DZ-300、DZ-31B或DZ-5型中间继电器。


  其三,自动重合闸继电器及其出口继电器的选择。自动重合闸继电器及其出口继电器额定电流应与其启动元件的动作电流相配合,并保证灵敏系数不小于1.5。在分相操作电路中,其出口接至合闸继电器,应按合闸继电器电压线圈及其并联的电阻来选择。


  其四,“防跳”继电器的选择。型式的选择应采用启动电压保持的中间继电器,动作时间应不大于断路器的固有跳闸时间。对于35kV及以下的断路器通常采用DZB-513、DZB-15B和DZB-284型等的中间继电器。


  参数应按以下条件进行选择与整定:电流启动线圈的额定电流按断路器跳闸线圈额定电流的二分之一来选择;电压自保持线圈的额定电压按直流母线的额定电压来选择。


  其五,信号继电器及附加电阻的选择。目前较多采用的按电磁原理构成的DX型信号继电器,它具有机械摘牌装置,动作后限号牌落下,需要手动复位。它分为串联(或称电流)型和并联(或称电压)型两种。


  串联信号继电器串接在中间继电器KC线圈回路中,由于KC线圈电阻很大,而串联信号继电器KS1和KS2内阻很小,并要求有一定电流才能动作。为保证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均能正确动作,要求在0.8倍额定电压情况下,由于信号继电器的串接而引起的电压降不应大于额定电压的10%;要求在额定电压下,信号继电器灵敏系数不小于1.4。并联信号继电器的选择条件应根据直流额定电压来选择。例如用在直流220V系统中的并联信号继电器,选DX-11/220型即可。


  三、控制电缆的选择


  1.控制电缆型式及芯线的选择


  控制电缆一般选用聚氯乙烯绝缘、护套铜芯控制电缆(KYV、KVV型),也可以选用橡皮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或氯丁护套铜芯控制电缆(KXV、KXF型)。当有特殊要求时,采用有防护措施的铜芯电缆。例如:


  对于计算机、巡检及远动低电平传输线路、数字脉冲传输线路和其他有可能受到强烈电磁场干扰的测量、控制线路,应使用屏蔽电缆或铅包铠装电缆,一般可选用聚氯乙烯绝缘、护套信号电缆(PVV型)。当屏蔽要求较高时,可选用聚乙烯绝缘钢带绕包屏蔽塑料电缆(KYP2-22型),或选用铅包电缆(KXQ20型),或选用多芯屏蔽电子计算机电缆(DJYVP型)。


  敏感的低电平线路应采取可降低干扰电压的措施,如绞线穿金属管道等。对不耐光照的绝缘电缆(如聚氯乙烯绝缘电缆)应采用其他防日照措施,以防老化。在有可能遭受油类污染腐蚀的地方应采用耐油电缆或采用其他防油措施。


  为了提高直流系统的绝缘水平,强电控制电缆的额定电压不应低于500V,弱电控制电缆的额定电压不应低于250V。


  为便于敷设,力求减少电缆的根数,控制电缆选用多芯电缆。当芯线截面为1.5平方毫米时,电缆芯数不宜超过37芯;当芯线截面为2.5平方毫米时,电缆芯数不宜超过24芯;当芯线截面为4~6平方毫米时,电缆芯数不宜超过10芯。弱电电缆芯数不宜超过50芯。


  控制电缆应留有适当的备用芯线作为设计改进或芯线拆断时用。电缆芯数及备用芯线应按下列因素,并结合电缆长度、截面及敷设条件等综合考虑:较长的控制电缆在7芯以上,截面小于4平方毫米时应留有必要的备用芯,但同一安装单位的同一起止点的控制电缆中每根电缆不必都留有备用芯,可在同类性质的一根电缆中留用;对较长的控制电缆应尽量减少电缆根数,同时也应避免电缆芯的多次转接;一根电缆中不宜有两个安装单位的电缆芯,并尽量避免一根电缆同时接至屏的两侧端子排上。在一个安装单位内交、直流回路的电缆截面相同时,必要时可共用一根电缆;强电回路和弱电回路不应共用同一根电缆,以免强电回路对弱电回路干扰。


  2.控制电缆截面的选择


  按机械强度要求,铜芯控制电缆芯线截面不应小于1.5平方毫米。


  其一,电流回路控制电缆的选择。电流回路的控制电缆芯线截面不应小于2.5平方毫米,其允许电流为20A,由于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为5A。因此,不需按额定电流校验电缆芯线截面,也不需要按短路电流校验其热稳定,只需按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所允许的导线阻抗来选择电缆芯线的截面。


  其二,电压回路控制电缆的选择。电压回路用的控制电缆按允许电压降来选择电缆芯线截面。确定电压回路压降的原则为:对用户计费的0.5级电能表,其电压回路电压降不宜大于额定电压的0.25%;在正常情况下,至测量仪的电压降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1%~3%;当全部保护装置和仪表都工作时,至保护和自动装置屏的电压降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3%;电压互感器到自动调整励磁装置的连接电缆芯线截面也按允许电压降选择,当在最大负载电流时其电压降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3%。


  其三,控制回路与信号回路控制电缆的选择。控制回路与信号回路用的控制电缆应根据其机械强度来选择,铜芯电缆芯线截面不应小于1.5平方毫米。


  作者:刘阳

  第3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从创办至今为我国社会尤其是电力行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对我国的电力工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管理体制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近几年虽几经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但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还在探索阶段,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社会及电力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定期深入到典型的电力企业、行业进行人才需求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会议,深入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人才培养规范等形式来确定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电气安装、电气设计等方面能力,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不足,部分知识陈旧,内容交叉重复严重,缺少面向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通过对电力行业社会背景的调研及行业分析,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解构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本专业面向的电力行业工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根据电力行业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确定了“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本技能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按一体化形式教学。职业素质课程(公共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技术数学、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操作、就业指导/专业导论。


  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电气CAD、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职业安全、单片机技术及程序设计。


  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维护与检修、电力变压器运行维护与检修、同步发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组成与分析、电气设备运行与检修、电力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过电压防护、高压电气试验、电力系统电气运行、供配电系统电气设计。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全程参与下,依据中、高级电气工种职业资格能力标准,按照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工学结合,三步对应,三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五要素。


  三步对应: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与电力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基本岗位(群),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教学分析,根据电力行业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构建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内容与职岗位业标准相对应。建设具有企业情境和职业氛围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生产过程相对应。


  三段推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安排教学。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安排中、高级电气工种的专业理论基础学习。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进行电工工艺实训、电子工艺实训和厂站认识实习,使学生在理解电工理论的同时掌握电工基本技能,并对本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有一个直观、正确的认识,使学生达到初级电工水平。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以中、高级电气工种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培养内容。开设专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支撑课程。借助一体化教室教学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将电力行业安全作业要求及中级工职业技能标准融入现场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阶段性学、做交替,融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一体,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与提升,使学生达到中级工水平。第三阶段安排在第五、六学期,以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就业预期和企业用人情况,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习,或者在校内进行生产项目模拟实训和岗位技能综合实训,针对就业方向强化岗位技能,同时开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起带动作用,在我国教育模式中,考试是所有活动的指挥。“应试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当前社会状况下和人才选拔制度下是不能废除的。考试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考试制度的改革,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甚至是考试手段都很有必要。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与认证方法,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及选修课程由校内教师或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的课程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内教师考核为主,顶岗实习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


  职业素质类和选修类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机试、答辩、总结、论文、报告等形式进行,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以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为主、以过程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实践类课程以过程考试为主、终结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据实训成果、操作能力、平时表现、实训报告和工作态度等方面评定。


  五、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过于重视实践能力,忽略理论知识


  近几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广泛传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各高职院校已经逐步开展,有的甚至已经实施几年,其中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加强实践锻炼,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使学生了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工作流程,缺点是知识点覆盖有限。比如说,设计某一设备的运行和检修的教学任务时,如果这时只注重实践而忽略理论的话,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只能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操作,而当换成其他设备时就无从下手。加上电力行业设备多种多样,更新换代周期较短,难以实现实训室设备与现场实际设备零距离对接。所以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要一味削弱理论知识,这里也不是说不削弱理论知识,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机器人”。目前,从发电厂和供电公司的员工经常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这种现象就能看出,单凭工作经验是难以胜任现代化生产的。因此,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过于重视职业能力,缺少对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教育当中,正确认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十分重要,职业素质应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生理、心理、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等自然和社会素质,也包括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等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职业素质是上位概念,职业能力则是下位概念,是职业素质中的具体内容之一。职业能力的大小是由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同时,职业能力又是构成职业素质的核心,离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电力企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技术含量高,操作程序复杂,误操作事故带来的后果特别严重,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很大影响,据统计电力安全事故多数都是因不遵守操作规程造成的。


  3.重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而忽略教学项目的设计


  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是各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所提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各院校都在硬件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由于目前电力行业的设备多样性、生产的系统性、实时性、复杂性,任何一个院校想在硬件资源建设上达到零距离是不可能的,加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仅仅是表面形式,很难有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作者:石峰杰等

  第4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成效分析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引导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人才储备,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实施了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为试点,于2010年度深入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实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智能电网、特高压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安全性、规范性、时效性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对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与省内十多个地市供电公司和发电厂的技术人员一起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岗位规范、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广泛的研讨和实践探索,确立了“一主线、两阶段、三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践证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与内涵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是一个专业范围非常宽泛的专业,涉及电能的生产、输送、分配、消耗全过程,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电力高技能人才对发电厂、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行业是湖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几年前,发电厂和电网企业实现了厂、网分开。近几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应对电力体制改革和新技术发展的挑战,学院通过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专业岗位分析专家研讨会的成果,最终确立了“一主线、两阶段、三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以电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两阶段:前两年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大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素质;后一年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及就业需要或企业订单,按不同的职业方向培养,增强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三方向:设置了发电厂电气运行、电网运行技术、电气安装与检修三个职业方向。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经过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几年的共同探索,最终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改革。


  1.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发电、输电、供配电、用电各种岗位的人才需要,只能通过加大理论课的比重来实现,片面追求大而全会导致学生的技能提升根本无法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专项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毕业生需要经过一至两年的现场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培养学生专业大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按专业方向培养,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引入电力职业规范与作业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且通过真实设备和仿真运行的操作以及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毕业生“上班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缩小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的距离,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赞扬。


  2.体现人才培养的灵活性


  一个专业多个方向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在新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根据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人数,提高就业率。专业方向的设立特别适合“订单培养”模式的实施。本专业从第三年开始,根据企业岗位需要提前选聘学生,企业和学校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培养”,培养质量和保障率明显提高。三年来,我院先后为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电气试验”岗位人员;为长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诚勤达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电气绝缘与电力电缆安装”岗位人员;为湖北省电力公司培养边远山区“变电运行”人员;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培养“电气运行”人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企业和学生的充分肯定。


  3.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为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本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积极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三年来共开发10门工学结合课程,其中省级精品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这些课程引进了特高压、智能电网新技术,引入国家电网公司培训规范,与实际生产结合更加紧密,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二是努力建设与生产实际相吻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年来,在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职工技能培训建设实训基地,共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了十几个职种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仿真运行基地。其中,“继电保护实训基地”、“电网运行与调度实习基地”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变电运行实训基地”、“继电保护实训基地”被评为湖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本专业的岗位实训难题,学生在真实设备、真实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4.增强人才培养的激励性


  为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积极性,系部组织了各种促进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竞赛活动,学院努力营造技能竞赛氛围,每年组织一次技能素质运动会,本专业还将湖北电力公司、长江电力等企业十个职工技能竞赛的项目引入到学生竞赛活动中。这些项目既有操作技能又有智力技能,在竞赛活动的推动下,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地提高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加强人才培养的管控性


  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和系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学院开发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了教学与教学开发行为;二是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建立了职业资格考试质量体系,并通过国家人社部的质量认证;三是主管单位湖北省电力公司参与教学质量的考核,共把人才质量关。对本专业毕业生进行调考,作为聘用依据,还将毕业生质量纳入学院领导绩效考核指标,管理水平提高了,毕业生质量也就提升了。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本专业形成了“双融合,四促进”的特色。通过学院与企业在职前与职后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促进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毕业生就业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08届92.39%,2009届94.77%,2010届97.69%;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服务电力、能源行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对社会其他行业的服务范围有更大拓展,大中型企业在校招聘本专业计划逐年增加。电力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以“高职高专毕业生受市场青睐”为题进行了报道;《国家电网报》在《特别关注》栏目以“用人单位为何青睐他们——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双高’现象幕后的故事”为题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报道。


  2.教学团队建设实现了分层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与现场接轨,熟悉现场的规程、规范,掌握技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育名师、引专家、项目引领、分层培养”为理念,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培训师”的教学团队。对骨干教师通过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参与发电厂、变电站仿真系统开发,参与科技项目研究和企业技术改造,参与湖北省电力公司实训基地建设,参与职工技能比武项目设计和裁判工作,下现场锻炼,迫使教师去研究现场的需求,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安排教师参与职工培训,担任企业内训师,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对青年教师采取师带徒和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聘请湖北省电力公司内训师及订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3.校企合作深度开展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共享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的目的,学校通过组织教研室与地市供电公司“班组结对子”活动,实现了一个教研室联系一个专业班组、一个专业教师与一个企业专家交朋友的校企互动新模式,制定了合作原则和合作内容,为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搭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参加了大量的电力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年培训10万多人·天,年鉴定人次4000多人,组织湖北省电力公司职工技能大赛、长江电力职工技能大赛,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十多本,发布QC成果两项;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楚天技能名师”,聘请湖北省电力公司内训师及订单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好局面。


  4.实训基地实现了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相融合


  专业实训基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共同筹划、资金共同投入、设备自主研发、品牌共同打造、资源共同分享”的建设模式,形成了“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真实结合”以及“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相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特色。


  校内实训基地以真实电气设备为主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教师参与建设的国家电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为提高学生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不能让学生在运行设备上进行实训操作,采用仿真系统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学院自主开发各种电压等级变电运行仿真装置及各种类型的电厂仿真装置,其中具有国内首创1000kV特高压变电仿真装置、1000MW火电厂仿真装置、水电厂仿真装置、集控模式变电仿真装置、仿真装置的使用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事故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由地市供电公司、发电厂及电力设备制造高新企业组成,并形成了“1+N”(“1”是指学院,“N”是指湖北省电力公司所属的多家电力建设、电力供应企业)校企合作网络,为本专业的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专业品牌得以实现


  作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改革与实践,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成熟。《职业导向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作者:余建华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yydzjs/23205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