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应用电子技术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明新科技大学的情况。
袁保新:明新科技大学创办于1966年,最初为明新工专,当时办学主要以五年制专科为主。1997年,改制为明新技术学院。2002年,因办学绩优升格为明新科技大学。
目前,明新科技大学设有4个学院,即工学院、管理学院、服务事业学院、人文社会学院,囊括10个研究所、18个系以及4个学士学位学程。学生总数:包含日间部与进修部)约为1.35万人。毕业校友迄今已逾10万人,遍及全球,但大部分任职于台湾北部地区,担任企业中高层干部,培养的人才广受各界肯定与赞许。
明新科技大学有370余名教师,其中,超过7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半毕业于欧美和台湾地区知名大学(如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因此,明新科技大学可谓是师资优良,颇具竞争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大部分师资具备产业界实务资历,平时除了致力于教学外,同时参与执行公立、私立产业机构的各类项目。一方面,与产业界保持联系,将产业界资源引进校园;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熟悉业界发展现状。明新科技大学的办学始终扣紧产业界的脉搏,不但依据产业界人才的需求制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标,而且以教师的产学合作保持学校与产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具有最强的就业竞争力。依据台湾1111人力银行发布的2015企业最爱大学生”调查结果,明新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受企业欢迎的排名为私立技专院校第3名。由此可见,明新科技大学办学成效已广受产业界肯定与信任,是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具体谈谈明新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的情况。
袁保新:明新科技大学位于台湾新竹县。新竹县在台湾是当之无愧的科技之县,亚洲第一个高科技园区就始于新竹。50多年来,明新科技大学为新竹县培养了许多高科技产业人才,和新竹县一直保持着共荣齐进”的密切关系。回顾过去10年来明新科技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培训,二是产业制程技术的研发。合作的事业单位有官方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也有民间的企业,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友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宏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湾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铨科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铼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亿光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每年,学校从企业取得的科研经费有8000万〜1亿新台币。随着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逐渐松绑学校联系企业的相关法令,明新科技大学将会更积极地与校外企业合作,推广发行学校各种创新发明的产品。届时,明新科技大学在创新创业方面将有更亮丽的表现,与大陆的友好学校辉映互照,为中国人的高等教育改革谱写下新的篇章。
二、培养务实致用”的人才是办好应用技术大学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应用技术大学和其他综合类大学的区别是什么?您认为办好一所应用科技大学的关键是什么?
袁保新:关于大学的分类,各地区的用语不一,但大同小异,往往依教育的目的、人才培养的类别而有不同的称呼。目前,大陆的区分其实很清楚。应用技术大学和一般综合类的本科大学的根本差异并不是办学的水平有高低之分,而是应用技术大学以区域产业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综合类的本科大学则比较偏向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
依我个人的观察,大陆目前积极推动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其实与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性质最相近。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基本上是以务实致用”为办学特色,不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目的,即针对区域产业的人力需求,通过系科自我定位,量定产业人才的各种核心能力后,规划课程。教学过程则强调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并设立明确的毕业门槛,如在业界实习的时数、获得的证照等。换言之,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要求每名学生一毕业即能顺利就业。不止于此,为了确保办学质量,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往往都会参与国际教育机构的认证,如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等。因此,台湾应用科技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与办学质量一点都不输综合类的本科院校。近年来,台湾地区有的高中毕业生根据会考的成绩本可以进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最后却转而选择应用科技大学,原因就在于台湾的应用科技大学不仅可以让年轻人拥有一技之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其毕业证书与国际接轨,有国际认证,可以使学生畅行世界。
三、明新科技大学
以参加国际认证推动教育国际化建设《世界教育信息》:在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明新科技大学有哪些举措昵?
袁保新:教育国际化一直是明新科技大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工学院7个系所全部通过IEET国际认证,而且管理学院相关系所也加入AACSB国际认证。预计在未来3年,除人文社会学院因系科属性特别,其余系所均会朝国际认证方向发展。换言之,明新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技术大学,虽然以区域产业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其办学质量与国际水平接轨。事实上,明新科技大学在推动国际化的过程中,已有开办双语教学的环境,如管理研究所、精密机电研究所、财务金融系及机械工程系均能提供优质的英语课程,供国际学生选修。未来,明新科技大学将会继续加强师生国际移动力、提升国际知名度、扩大国际招生规模。目前,学校的国际学生有120余人来自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每年赴美国、日本等国进修学位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加。
四、台湾积极加强海外借鉴,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地区在促进应用技术大学方面有什么样的政策?
袁保新:台湾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并不是—开始就有这么明确的目标与做法,而是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检讨、自我调整,才逐渐找到方向与定位。台湾地区在1996年推动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结果是技职教育越来越学术化,失去了‘务实致用”的特色。虽然台湾地区的技专院校在2001年都要接受综合评估,但当时的评估指标却主要参考综合类大学的标准,并未针对产业界人才需求的各种核心能力进行设置,课程架构也主要承袭一般综合类大学的框架。直到2010年,台湾地区推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参考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技职教育的特色,邀请产业界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共构课程,打破过去僵化的课程框架,扭转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观点,才回到正轨。2012-2016年所规划的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提出‘三个面向九个策略”,包掊制度调整“课程活化”就业促进”三个方面。其中,对保证应用科技大学特色最有力度的是第四个策略“课程弹性”、第六个策略实务增能”及第七个策略就业接轨”。所谓课程弹性”,就是打破同质化、同构化的课程框架,并且与业界建立策略联盟,打造以产业为导向的实作及特色课程。“实务增能”强调的是双师教学“教师赴公民营机构深度研习••落实学生实习”。“就业接轨”,则是邀请产业界合作开设各类型产学合作专班学程,保证就业。台湾地区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几个策略不但切中台湾科技大学过去过度学术化的偏失,而且具有引导矫正的功能,经过近年的大力推动,已显现成效,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职场就业的竞争力,颇有参考借鉴价值。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国外的应用科技大学有什么比较好的做法?
袁保新:我认为,国外的应用科技大学中最有名的应是德国的学校。第一个值得学习的方面就是德国在小孩10岁左右就依据性向才能引导分流,而年轻人选择应用型技职类的院校绝对不代表是二流”的、不得已的屈就之举。第二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是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是整合的,非常务实。第三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是政府出钱支持产业与大学合作,培养、训练人才,让产业扮演技职人才培养的主导角色。因此,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德国培养了最精实、最有发展潜力的高阶技术劳动力,使德国重工业发展所向披靡,引领了全世界重工业的发展。
五、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共筑中国梦”
《世界教育信息》:您对于大陆高校发展有何建议?
袁保新:据我个人观察,大陆高校近10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其进步的速度超过想象,每隔一年或两年就呈现出惊人的改变。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硬件环境改善及设备仪器的添购,大陆高校在这方面显然已超越台湾。尤其令我感到佩服的是,大陆在高等教育方面追求改革进步的决心与态度。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教育部推动600所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以及高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号召。一时之间,风起云涌,整个教育界都活跃起来,充分反映出大陆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能量。不过,依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大陆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陷在同质化、同构化发展的惯性中。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需要连续性的政策引导,无论在时机的拿捏、落实的力度等方面,均要有耐心与毅力。因为教育改革攸关国家的竞争力,只许向前,不许后退。各级的教育领导者要将改革反省的机制深植于各级学校及教师心中,这是一件极其艰巨的工程。在这个追求改革的过程中,欧美及台湾经验固然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是真正改革的力量必须由大陆教育内部生长出来,不能一味地模仿承袭。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定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一方面广泛地参考学习各国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同心协力贯彻改革进步的新决策并持之以恒。相信大陆高等教育改革一定会是未来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力量。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就明新科技大学的两岸教育合作交流现状,谈谈两岸教育合作的展望。
袁保新:明新科技大学在推动两岸教育合作方面起步虽晚,但政策明确,不但敞开双臂,热情无私地欢迎大陆友校及年轻人来校参访,而且鼓励在校师生赴大陆学习互动。目前,最成功的是与福建龙岩学院的合作,在闽台项目的支持下,已连续开办两个阶段的网络工程”专班,以及学前教育“物联网”专班,将有近200位学生来台学习。除此之外,陕西、江苏、贵州、四川各省高校每年都有师生来校参访学习。过去两年间,明新科技大学接受大陆高校委托,办理教师培训的业务,深获好评。希望未来两岸校际间的合作可以逐步升级,从学生短期游学、教师培训,更进一步往两校教师共同开发执行产学合作项目前进。如果可能的话,扩大闽台项目的模式,开放更多的省、市,与台湾的科技大学合作办学,让两岸的师资交流合作惠及更多的青年子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振奋人心、动人的梦想,它的实现必须通过教育,即在人才培养上扎根,一代一代厚植人力,才有可能实现。真诚地希望,两岸高等教育在未来可以携手同心,一起朝这个伟大理想迈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yydzjs/232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