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应用电子技术
我国的产业目前正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人力成本不断攀什,传统的制造企业盈利空间不断下降。只有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电子技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新的理论、新的器件、新的工艺不断出现,并迅速渗透到工业、农业、国防和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将持续旺盛,对相关工作人员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旧有知识的应用,还包括对新资讯的获取和消化以及对原有知识的创造应用等方面。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岗位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一些人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普通高等学校或者研究性大学的事情,与高职教育无关。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偏离。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往往过分注重课堂上的理论阐述,课后的实训环节也过于依赖实训设备和相关的教学手册,忽视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互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不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教育、重单科设置而轻课程整合等问题,教学时间与资源存在内耗的现象。在电子类专业教学方面片面注重单科教学,忽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用说创造性地应用。在教学模式上,存在重课内而轻课外,重校内而轻校外、重灌输而轻探究、重继承而轻创造等现象。受学校的一些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应试教育的倾向比较突出。在课程建设上,存在重学校自身建设而轻行业企业参与、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当前设计而轻持续改进等现象。因此,学校的一些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有的只是充当招生砝码和宣传素材。在考核评价上,存在重学校评价而轻社会企业评价、重单一测试而轻综合测评、重结果而轻过程等现象。现行的普通高职教育已经大众化,学生往往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学校只是要求学生毕业时都达到某些标准,却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以上种种都不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甚至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尤其是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明显不足。学生在学校无法得到保质保量的实践训练,毕业后进入工厂,往往还得经过专门的培训才能上手。“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建设,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滞后于教学需要。学校教师进编制受职称和学历等制约,常常导致需要的企业人才无法引进,教师的进修培训又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创新实践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电子类创新实践活动,其耗材需要资金比较多,全由学生支付显然不现实。总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开展起来了也难以取得实效。
(四)创新文化培育不够,创新氛围不浓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条件。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不能营建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随着对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围绕学生创新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质提高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如“订单式培养”、“基于岗位创新的课程开发”、“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1-3]等探索,在教育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许多研究成果在实践应用中,又简单地将知识、技能和素质依照传统科目教育模式加以模块化,不能真正使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我校机电工程系各专业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应当探索构建一种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组织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及其路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明确高职电子相关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正确认识高职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二,建立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依托机电工程系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建立机器人创新实验实训室、电工电子类创新实验实训室,开发课程结合紧密、企业关联度高的实验实训项目。首先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实践能力,然后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创新课题、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鼓励学生课余独立或联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吸引学生积极探索新技术并能够付诸实践。同时,组建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构成的科研团队,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从而不断改进实训项目和考核方式。争取技术力量雄厚的设备供应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在技术开发、实训室内部设施的布置、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训师资的培训等方面同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形成较为密切的互惠互利关系。这样,企业由于了解学校的目标需求,可以开发出更符合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的设施设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有效利用企业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第四,“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加强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以国家级和省级技能竞赛为契机,利用实验实训平台,选拔培养优秀的有潜力的学生。通过参加大赛的准备和实训,不断发掘学生的潜力。在传授一定的相关技能后,引导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自主创新。通过组织参加不同级别的大赛,不断总结提高,实现电子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形成探索创新的校园氛围,推动学生开展探索创新活动。第五,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开放实训室的设施设备管理、耗材管理、学生管理,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教师干得带劲,学生学得满意。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效果
根据上述思路,我校机电工程系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电子创新实训室、EDA技术实训室,并且进行开放式实践教学,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组织了专业教师到众友等知名企业学习,并根据学生实际,将实际需求反映给实训设备制造企业。编辑了相关实训教材,在EDA教学中得到应用。在管理制度方面,加大了对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在课酬和耗材资金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兴趣小组,大批成绩优异并有相关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以应用电子专业学生为主的团队,在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机器人应用项目三等奖;学生制作的双目式红外避障传感器,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誉。装备了该传感器的“国防之星”机器人小巧精致,定位准确,巡行路径规划正确。在代表安徽省参加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设计制作的机器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创意新颖,获得了机器人应用项目优胜奖。在榜样的带动作用下,很多学生理论课学习积极主动,实践课思维活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特别是创新能力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实践探索还只是局部实验,上述所谓实践效果也是局部的。总而言之,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电子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本着重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重视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思路进行的,体现了高职特色,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予以不断完善和落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yydzjs/233602.html上一篇:电子技能英语教育改革研讨
下一篇:电脑仿真技能在电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