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智能科技 > 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

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智能科技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晓云说:想象力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青少年的创造力。因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学校的科技教育、德育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不可替代的责任。事实证明,我校的科普育人、德育育人实践活动,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真正实现了科技塑人、德育育人。

 

  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可见,培养一代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所学校的重任。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又是构成人才素质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能否成才的首要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中学生科技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探讨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意义的课题。结合近年来我校开展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实践,就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中学生科技教育为载体,开拓新的教育领域和途径,发表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强化中学生科技教育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工

 

  中学生的科技教育,它应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活动课程为主体,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爱好者、小小发明家;学校把科技教育引入基础课程,成为选修课,并且在部分学科中渗透了中学生科技教育,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发明创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些年来,我校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始终伴随着学校的办学和教育质量而不断提升。

 

  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应该使道德的目的在教学的一切领域,无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和统治的地位。我们以杜威的理论观照学校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学生科技教育与德育之间存在一条紧密联系的纽带。多年的中学生科技教育实践,我们坚持融德育于创新教育之中,不仅促进了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发展;同时,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开展也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2 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实践是形成正确育才观的一种途径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规格的,未来的社会将是创造性人才大有可为的社会。而脑科学研究表明:从人脑的构造上看,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弱与人的智力个体差异、性别、年龄并没有直接关系。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可以开发。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的科技教育必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研究知识的良好思维品质,促进学业的上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对学生的生源情况作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思路,果敢提出以中学生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考虑到当时的一些实际困难(如师资问题、教研基础问题等),我们最初把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工作重点暂时放在课外科技小发明活动上。后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初步构建了以科技小发明为中心的中学生科技教育体系,并把科技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德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特别是在某些学校后进生相对较多的情况下,怎样去认识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多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逐渐形成了转化后进生的优势和传统,这其中,中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德育大纲》指出各种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让有毛病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就是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挺直腰杆做人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不断完善他们的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转化为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学生。我校有一位不爱学习却爱惹事生非的学生,他喜欢科技活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迫切要求参加科技兴趣小组。老师对他不是拒之门外,而是约法三章:不打架;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他参加小组活动后,不但能积极参加科技活动,还逐步改掉了自己的毛病,认真学习。初中毕业后,他考上职业学校,去年又对口升入上级学院,成了一个对社会的有用之才。科技教育的实践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众所周知,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读中学时曾被校方开除出校,就因为他爱提问题,爱思考,老师不喜欢他,说他生性怪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可喜的是,我校的领导、老师都逐步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爱护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形成了比较正确的现代育才观。在新的教育改革指导下我校提出了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把创新教育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几年的实践,效果非常好。

 

中学生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


  3 中学生科技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

 

  在科技教育主导层次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要求与《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不妨将这两部分进行一下对比:创造性人格是一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创造力强的人在许多人格因素上具有一致性:如强烈的创造动机;独立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等;具有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永不衰竭的进取精神为特征的意志品格以及协作务实的秉性等。在国家制定的《中学德育大纲》中都规定了诸如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在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方面,都强调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训练等。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教育活动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德育的某些目标是一致的。其中有两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心理品质的形成,一是道德情操的熏陶。

 

  3.1 通过中学生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的品质。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进取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失败。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往往成长在顺境中,一般来说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因此,进行挫折、磨难教育,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心理品质显得十分重要。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中心的中学生科技教育,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同时创造的成功又通常孕育在多次的失败中。因此,以中学生科技教育为载体来实现这一德育目标,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有效的。

 

  3.2 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科学热情,大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品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科学热情,是学校科技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中学是打基础的教育,尽管有些学生在校搞不出具体的发明,但只要他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并经历大量的创造实践,走上社会后,就可能在特定条件下搞出发明;即使他们始终搞不出发明,他们也会以创造性的精神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中学生中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生活或劳动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向学生宣传爱迪生的名言: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发明什么。社会有无止境的需要,人类就会有无止境的发明。因此发明活动本身是对社会做贡献,服务社会献爱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的动力来自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个参与创造活动过程的同学,不管其发明成功与否,得奖与否,他都能在活动中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都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阶段。这是我们探索中学生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又一个切入点。

 

  3.3 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倡导大德育的观念,要求各学科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实行德育渗透。科技活动课作为当前学校的一门选修课,同样有必要积极探索融德育于中学生科技教育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时,常用多向思维方法,但对发散的思维还需收敛、优化,使之符合科学道德。因此,当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尽情发挥时,即使是异想天开,也要充分肯定。但有时候学生的某些想法却折射出他们在思想上的幼稚和道德观念上的不足,这样,老师就应该及时地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健康轨道上来。

 

  科技活动课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同时要教育学生,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侵犯了国家利益的所谓发明创造是不道德的,更是违法的,要坚决取缔。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己的发明才会对社会做贡献。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中学生科技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而德育又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德育与中学生科技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实现中学生科技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使我校中学生科技教育德育功能的理论探讨更趋完善,实践更加深化,最终达到中学生科技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双赢的更高层面。真正实现科技教育的德育功能。

 

  作者:李文福 姜立艳 来源: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2012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zhinengkeji/23144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