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智能科技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我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得到了缓解,开始摆脱腹背受敌的被动处境。世界在动荡中进入到八十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上升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之前以战略关系划线的外交思维显然需要做出重大调整。文革结束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推行强国富民、缓和世界局势、与各国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政策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创造必要的和平环境与机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些重大决策就为中国调整对外战略,包括缓和对苏关系提供了扎扎实实的依据。与此同时,苏联迫于国内因素和在与美国的争霸中不断处于弱势的形式,苏联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逐步缓和对华关系。邓小平同志紧紧把握住时机,对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及时改变原有政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苏关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解冻,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关键词:中苏关系 正常化 原因分析
从苏联方面来说,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二十多年来,苏联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对中国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施加政治压力,进行经济封锁,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周围建立战略包围圈,用武力威胁以至直接使用武力。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实践证明,苏联的对华政策是错误和失败的。当然,在过去二十年,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取得了进展,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由于恶化同中国的关系给它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带来的损失。进入八十年代,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中国已经摆脱了文化革命时期的混乱状态,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大概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都会懂得,与其拖到将来再处理同中国的关系,倒不如现在就抓住时机,着手处理问题,设法从死胡同中走出来。
第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欧国家中出现的严重的离心倾向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的控制力。1979年苏联人侵阿富汗更是遭到东西方的一致谴责 ,在外交上空前孤立 。中国与日本 、美国建交更令苏联惴惴不安 ,如果中美进一步走向结盟将更加大它们的战略优势,意味着苏联相对美国微弱的优势将彻底丧失,苏联的进攻战略也将严重受挫。所以,勃列日涅夫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的全球战略 ,重视亚太地区。在巩固与东方传统联系的同时争取自己新的利益 ,避免美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也成了苏联外交的一种重要选择。从这个角度说 ,苏联也需要与中国缓和。从美苏关系上看,经过几十年冷战的明争暗斗 ,美苏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代价,在全球造成了众多的“热点” ,实际上并没有最后的胜利者,而是给全球造成了严重的隐患。比如,造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严重对峙局面 ,美国联合西欧国家组成了北约集团,苏联则联合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约组织,强行隔断了东西欧乃至整个东西方的联系,并形成了严重的军事对峙。又如,由于双方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力图介人亚非拉国家的内部事务,结果造成了一些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影响其国民经济正常发展,以及地区冲突和对立的严重问题。再如,双方在核战略方面的竞赛,制造出足以将地球毁灭数次的核武器,并且将它们部署在敏感地区,名义上是保卫该国家,实际上只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第三,八十年代初里根进入白宫以后,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技术转让等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这给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苏联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是企图把中国拉入“社会主义大家庭”,但是它的近期和中期目标是尽可能地拉开中美间的距离,有可能的话甚至争取中国参加“联合反帝”。中国也需要加强同苏联的联系,缓解自身在国际社会和在于美国的竞争中的压力。
从中国方面来说,在这期间,不仅国内情况发生了变化,外交政策也做了调整。从1978 年起,中国的国内政策的重点转上了经济建设的轨道。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宣布要在本世纪末使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争取在下个世纪中期在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简单地说,在今后十五年以至几十年内,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了保证这一方针的贯彻,保证确定的目标得以实观,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从
这个基本点出发, 中国希望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以便保持一个和平的边境。中苏边界长达7300多公里,加上中蒙边界,总长度达12000多公里,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如果中苏边界形势没有得到改善,很难设想中国能够调整建军方针,在去年作出裁减一百万兵员的决策。
下一篇:试探慈善立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