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城镇建设
近年来,随着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效果尤为显著的新农村建设在全乡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焦家庄乡近年来在集中居住点建设、农村风貌改造等项目建设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全乡实际的新路子,现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对焦家庄乡近年来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焦家庄乡位于永昌县城以西10公里处,乡域面积335.69平方公里,辖红庙墩、双磨街、北泉、河滩、杏树庄、梅家寺、水磨关、南沿沟、楼庄子、焦家庄、陈家寨、骊靬等12个行政村,有97个村民小组,22917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全乡农业增加值达到1289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483元。
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方面,乡党委、政府以强化经济引领、产业支撑、城镇集聚为战略引导,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切实加大投资建设力度,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5公顷,常住人口478人,道路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电力通讯等各类设施基本齐全,集镇功能不断完善。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统筹城乡,规划引领,村镇建设有序发展。充分认识规划指导发展、规范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按照“一圆三模式”的规划理念,积极推进村镇规划编制管理工作,在经过多次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乡实际,委托符合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完成村域体系规划、乡总体规划、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镇近期建设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全乡村一级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对村级经济发展和农宅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加强规划控制和建设管理,强化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和规划审批制度,集镇和农村各类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利用合理,保证了村镇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了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
2.优化结构,产业支撑,夯实城镇化基础。着力在调结构、促发展上下功夫,认真研究中央和省市县相关扶持政策和引领方向,结合本乡的优势资源和发展实际,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积极发展露地蔬菜、设施农业种植和舍饲养殖的同时,利用我乡蔬菜种植、渔业、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和旅游服务产业,依托产业发展和劳务吸纳,让部分农民脱离农业,变成二三产就业人员。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引导农民在各个产业保持合理的就业人数,让务农的有效益,務工的有收入,创业的能发家,勤劳的能致富,让大部分群众保持稳定收入,就近移至城镇居住,形成了“有人口转移,有产业支撑、有收入保障”的城镇化良性发展态势。
3.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在强化整体设计和政策引导的同时,积极整合各类基建资金,加大在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着力完善集镇服务水平和设施保障能力,先后投资3600多万元完成乡政府办公楼、计生服务楼、中学教学楼、乡文化中心及卫生院、信用社、移动通讯、供电所营业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乡文化体育广场和休憩园,完成集镇道路拓宽改造和人行道铺设,架设集镇供排水系统,配备环卫设施设备,建成集镇污水处理站,改造完善电力和通讯管线,逐渐形成了“服务水平在提升、基础设施有保障”的良好人居环境。
4.土地流转,务工引领,有序促进人口转移。针对我乡人均耕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的实际情况,积极培育种植大户,推进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和经营,解放富余劳力,先后流转土地3.5万余亩,有效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放不下地,在家种地治不了富”的尴尬境地。同时,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乡形成了交通运输、隧道掘进、萤石开采、家居装修、餐饮服务等多个有一定规模和稳定效益的品牌务工团体,使得大部分外出农民彻底转变为在城镇生活的其他产业人员,2015年,全乡常年进城居住3984户,占总户数的68.66%,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转得出,进得去,留的住”。
5.集中推进,连片建设,打造新型社区和农宅。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期建设”的思路,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在小城镇建设新型居住组团和高标准农宅,骊靬村作为骊靬文化的发祥地,随着骊靬文化的发掘和旅游开发,全村107户村民集体搬迁至县城,建成了骊靬新村居住小区。水磨关为乡集镇所在地,近年来,结合集镇改造,相继建成沿街上宅下店式农宅125套,集镇商贸条件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在今年,我乡结合村容村貌整治和集中居住点建设工作,对乡集镇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完成了水磨关集中居住点一期工程建设,建成新型农宅50户,吸纳了周边村社农户到集镇居住,进一步增强了集镇发展活力。
三、几点体会
通过近几年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和提前谋划,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前提。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时之计。需要提前进行科学的谋划和统筹考虑,领导重视,精心部署,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健康发展。
2.经济发展和产业支撑,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农业人口转向城镇后,在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的同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生活成本的急剧增加,没有一个合理稳定的经济来源,是不足以支撑农民市民化的。而这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合理的产业为支撑的。
3.资金投入和规范管理,是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条件。在解决人口转移的同时,小城镇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决定了小城镇承载力和接纳力。而诸如卫生、教育等服务设施和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均离不开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城镇人口大量积聚后,也给城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引发“小马拉大车”等过载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我乡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1.乡集镇集聚力不强。因靠近县城和人均耕地少的因素,全乡到乡外务工人员多,乡集镇人口形不成规模,加上教育资源向县级整合,大量人员随子女就学外移,集镇形不成好的集聚力和吸引力。2.乡集镇建设缺乏资金投入,部分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已建成的设施严重缺乏维护管理资金。3.乡属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带动支撑能力有限,不足以支持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有的放矢,针对我乡小城镇建设的薄弱环节,积极主动,采取有力措施,高效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城镇化进程。
(1)科学规划定位,进一步谋划好小城镇建设工作。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县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我乡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继续进行定位校准,挖掘潜力,进一步修编完善乡总体规划,健全规划体系,科学指导和引领小城镇建设。
(2)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新型城镇化基础。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认真的分析研判,找准发展短板,确定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个产业健康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经济的提升,助推城镇化进程。
(3)完善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小城镇集聚承载能力。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资金投入,制度完善,在硬件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在软件方面加强管理力度,做到建管并举,功能完善。
作者:朱学勇 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