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城镇建设
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在推进民族传统特色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构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我国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上,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为此,基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重要性展开探讨,指出民族地区发展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具体原则,并就发展路径和措施展开归纳,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科学、全面、有序开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的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更加关注,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挖掘与传承、保护工作中,如何围绕城镇化建设,拓宽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新途径,增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此,立足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实际,以全面了解、挖掘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特色,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产业环境的营造,来保护和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有序展开,为建设新型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城镇奠定基础。
一、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重要性研究
从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实践来看,推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要从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性上,来实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内蒙古为例,广袤的草原民族群众文化特色鲜明,如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文化等;鄂尔多斯高原的民间歌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通辽地区的乌力格尔、安代歌舞等,都成为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作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在丰富广大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传递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特色的挖掘与保护,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地区传统地区文化,还能够增进民族地区文化生命力,促进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交流与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特色不同,那些充满活力、拥有广阔群众基础的群众文化艺术形式,既为广大民族同胞提供了精神文化活动,也成为构建民族地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来源。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民族地区自身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特别是独富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民俗文化。如蒙古族的那达慕文化,作为重要的社会民俗活动,其社会认知度、群众参与度、文化传承性更具特色,各民族地区要积极从自身群众文化保护措施上,构建有效保护机制,来传承艺术文化。同时,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本民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在群众文化艺术抢救性保护中,要着力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传承人制度建设,拓宽群众文化艺术传播渠道,构建特色群众文化保护区;另一方面利用城镇化建设契机,以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为主体,着力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地域风情、民俗文化、建筑风格、饮食习惯、传统工艺等原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旅游经济,提高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推进小康社会的稳步实现。
二、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区域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原则
开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要围绕群众艺术资源,拓宽文化产业化渠道,尤其是在保护民族特色群众文化上,要遵循一定原则,维护好群众文化艺术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突出民族传统群众艺术特色
群众文化艺术建设要突出民族特色,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特点在于群众性、广泛性、累积性、传承性、区域性。因此,要从文化形态的开发与保护上,加强对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来突出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同时,基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要顺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形态需求,挖掘群众文化特质与群众艺术元素,来进行创新性展示和推广,来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兼顾群众文化精神与群众文化艺术的融合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传递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精神中,要将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与其民族精神相结合,来关注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从整合、挖掘、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中,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与心理诉求。如鄂尔多斯地区流行的成吉思汗祭祀民俗活动,也是鄂尔多斯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在这个祭祀艺术中,通过对民族地区传统节日的保护,将之与地区民族旅游产业相结合,来打造鄂尔多斯民族群众文化品牌。再者,蒙古族长调民歌受到广大牧民的喜爱,也是蒙古族民俗活动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同时,马头琴、蒙古摔跤、蒙古舞蹈等群众艺术活动,都是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项目,也是构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精神性、大众性、娱乐性的统一
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精神,要围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群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实现精神性、大众性、娱乐性的统一。作为民族地区特色群众艺术产业,要鼓励广大群众的参与,并从群众文化艺术实践中来实现娱乐消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城镇化的发展,对民族地区城市建设进程的推进,有助于从民族特色群众文化城市建设中,将独具认同性、地方性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转化为城市文化资本,推进民族地区城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特色,实现群众文化艺术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有效整合。
三、构建民族地区群众艺术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要结合不同民族地区实际,从拓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渠道上,构建完善的群众文化艺术发展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挖掘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历史传统,做好原生态群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针对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实际问题,首先要将群众文化艺术保护工作纳入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体系中,全面分析不同地区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禀赋,以及构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支撑条件,结合实情来突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如民族地区积淀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特色民族服饰、民族建筑、器物,以及民俗文化、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加强对各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的原生地保护,特别是从打造民族文化特色,丰富民族群众文化上,要将不同民族地区特色优势群众文化艺术作为重点,来形成地域群众文化品牌,增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的竞争力。如内蒙古在挖掘民族群众文化艺术产业中,将蒙古族游牧文化、草原生态风情作为重点,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
(二)立足教育,抢救民族地区传统群众文化艺术
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艺术保护工作,离不开老一辈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人,通过举办各类长调培训班,来培养更多的民歌手,来传承民族文化遗产。蒙古地区的民间器乐独具特色,通过聘请优秀民间艺人来演奏蒙古传统乐曲,从原汁原味的民族演奏中来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抢救中,对民俗风情、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文物古迹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突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特色产业,将群众文化艺术与地区旅游业、文化艺术演艺业、体育业、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进行融合,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搭建群众文化艺术扶持政策环境,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
(三)塑造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特色品牌,打造群众文化产业链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在面对多元文化的传入与交流碰撞中,要从民族传统群众文化特色上,来保护自身民族文化艺术。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并无“弱势”“强势”之别,不同民族群众文化艺术也无优劣势之分。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全面发展与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建设,要从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历史渊源上,增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的信心。如蒙古人创造的草原文化、长调牧歌,其强大的生命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喜爱。因此,依托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特色,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风情相结合,抓住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机遇,打造民族地区特色群众文化艺术生态城区,如民族地区群众文化习俗体验区、民族地区特色工艺品生产与展销区、民族地区特色歌舞展演区等,促进新型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艺术特色城镇建设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王瑞红(1963-),女,蒙族,内蒙古赤峰敖汉旗人,大学专科,群文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少儿舞蹈和成人舞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chengzhenjianshe/263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