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城镇建设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其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区域经济具有落后性和封闭性特点1卜3。区域城镇建设非常缓慢。就黄土高原整体而言,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及渭水与汾河等重要水文线上,空间布局在总体上呈环状结构,而处于中心部位及西北地区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城市稀少14。据统计,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数量大于3万的县镇只有8个,占区域县镇数量的9%;而在3万人以内的县镇中,小于2万的占64%.对于交通信息不便的丘陵沟壑区来说,城镇规模和数量都明显不足,辐射、引导能力十分有限,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区域治理的速度和程度。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恢复和重建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使当地产业结构发生三产业的发展,是治理区域环境、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结合当地情况,在充分利用有限自然和经济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小城镇,是区域治理和开发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小城镇建设与区域小流域的治理和发展
小城镇属于完全依靠系统之外补充能量以维持其正常运转的有生命的开放系统,它以高强度的物流能流为特征,具有密集的人类活动和较高的生态经济效率1\和周围边缘地区比较起来,小城镇还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高度发达、高度集中的核心区域1'小城镇通过其开放式的物质能量交换方式,不断与外界发生联系,带动并加快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的流通;并且为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以及价值的输入创造条件。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生产只能在流域割裂的自然单元内进行。同时小流域的范围与自然村或行政村的边界基本一致,因而也是社会经济单元。一个小流域将土地利用、耕作系统、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和各种人文因子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流域反应”系统,是合理利用水土草木资源,全面发展农林牧业生产的一个经济区域,也是一个潜在的、相对集中的商品生产、加工和交换场所。
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80年代初才正式开始试点、推广和全面发展。50多年来,在黄土高原已先后完成3000余条小流域的治理,对减少入黄泥沙、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和实践证实,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包括生物、工程和耕作措施在内的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是加快区域综合治理开发的基本方略和途径;通过小流域以点带面,大大加快了区域治理步伐。
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仍处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氐下、区域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前工业化阶段,加上交通通讯等设施落后,城镇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此呈孤立的发展状态。一个小城镇就是当地的经济中心,控制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2。而较低级别的小流域往往是农业人口、农业生产、农产品集中的地区,也是区域最贫困的地区(和李玉山先生交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缺少有效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环境和条件,农产品经济效益很低,整个流域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
因此,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小城镇建设,可以更科学地安排各种生产活动,使之在区域开发的同时,兼顾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经济学意义
2.1 小城镇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
图1为安塞纸坊沟流域退耕以后农户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目前该流域已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草)政策。退耕以后,38.67%的农户所保留耕地面积只有原来的10%~20%,36.00%的农户只保留原来的21%~30%,16.00%的农户只保留原来的31%~40%,只有2.67%的农户还拥有原来耕地面积的51%以上。劳动力剩余的增多加大了农业成本,对农民人均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农民只好自寻其他门路,大多数人首选进城务工。由于农民本身的素质,在城市里的择业范围十分有限;即使是在同等条件下,他们的竞争力也远不如城市居民,收入有限而且很不稳定。同时,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也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因素。由此可见,城市的压力,同时还能够通过城市化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此外,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黄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城市发展规模和水平十分有限,就业需求并不大,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有限,很容易趋于饱和1'因此,让大多数农民都进城肯定是不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小城镇建设,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发展民营经济。
2.2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传统的农作区,区内农副产品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好,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市场条件。黄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是良好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同时,整个区域跨越纬度5°左右,经度9°,小区域间水分及温度条件差异明显,加上地形复杂,高差显著,区域内许多地方小气候、小生境各异,因而有许多地方特产,如晋西北的小杂粮、陕北的养殖业产品和水果、陇东的瓜果等,品质独特且污染少,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退耕还林(草)政策带来的种植结构的调整,将促使农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资基础。此外,随着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落实,大批劳动力将从传统种植业中解放出来。同时,种草业带来的畜牧业的繁荣,将加快劳动分工和新兴产业的形成,这些都将促进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2.3 小城镇建设将促进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所代表的社会单元往往是区域经济最不发达、社会文化条件最落后的地带。由于区域海拔高度多在1000~2000m之间,梁峁顶和沟谷相对高差可达100~300m整个区域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而且艰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河流两岸和较为开阔的川地内进行。而对于一个小流域而言,只有沟口部分和外界联系较多, 流域内部往往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条件非常落后, 给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表1)。
表1显示的3条流域都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最早的流域之列,治理度都在50%以上,但是其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非常落后,如道路,除韭园沟流域沟口道路硬化了之外,其余都是泥路。此外,在2001年的调查中发现,王家沟流域近年来的煤矿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道路,有些地方路面已被冲刷、侵蚀成新的细沟、浅沟,路况很差。交通和教育设施不完善导致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率高。调查数据显示,位于流域不同地段的村庄,由于交通状况不同,村庄文盲率也有差异。
流域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带来的农户经济生活的差异早就为人们所注意I'而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改善流域内的各种基础设施设置,尤其是道路、通讯、教育、医疗等机构的建设,是加速小流域的全面治理和开发,实现区域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4 依托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区域内农户提供的产品主要是附加值低的农林牧副产品,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加工和制造业提供丰富的廉价原料,是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和保障。小城镇建设将使区域内第二、三产业比例增加,依靠土地发展的农牧业比例相对减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使区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轻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其次,依托小城镇调整农村产业布局,既可以减少占用土地,减轻环境污染,又可以减少道路、管道、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投资,这对于地形复杂、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小城镇建设将改变农村居民分散居住的状况,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形成对第二、三产业的规模需求。
此外,黄土丘陵沟壑区大部分处于国家西部开发项目支持范围内,属近年来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投资的重点区域,这不仅改善了区域的投资环境,而且随着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大大提高整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充足的消费环境。
3黄土丘陵沟壑区小城镇建设的特点
3.1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小城镇建设
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水蚀、重力侵蚀严重以及不同构造带的抬升,区内沟谷发达,地表破碎度在40%以上。表2是无定河一级支流大理河流域的统计资料115,其中面积小于3km2的小流域最多,达119条,占小流域总数的一半,但其面积总和只有大理河流域面积的5.74%;~50km2的小流域有96条,在数量上占40.3%,面积总和占大理河流域面积的30.48%;大于50km2的小流域只有23条,面积总和却占大理河流域面积的63.78%。整个区域由大大小小上千个流域组成,每个流域又包括若干个大小不等、不同等级的小流域、支沟、支毛沟,是区域人口、农业生产和小城镇的聚集地。独特的区域景观结构特点,决定了该区小城镇建设要以小流域为单元。
表2大理河流域一级小流域分布频率及其所占面积比例3.2 小流域城镇规模小,城镇间以完善的道路通讯设施相联结受地形、土地资源、人口密度以及水资源的限制,小城镇的规模大多为“袖珍型'首先.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纵横.
沟壑密度大,高差一般在300~400m之间,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难度,阻碍了城镇的发展和扩充。其次,区域内地表破碎,起伏不平,而且人口密度较小,居住分散,缺少形成大规模城市的消费群体116.因此,小流域城镇建设主要是以中小城镇为主,增加小城镇数量,以道路通讯等设施为联结带,逐渐形成区域的城镇体系,并选择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均有优势的城镇作为中心城镇发展,最终完成以点带面的发展局面。
依据200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口统计结果1161,晋陕黄河峡谷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在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分区中最高,为3.56~6.00km。km2,人口密度为38~192人。km平均人口密度为97.6人。km—2。陕北、陇东、宁南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为2.70~4.26km。km一2,人口密度29~111人。km—2,平均人口密度54.9人。km—2。宁南陇中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几乎都在3.56km•km—2以下,其中为2.1~2.7km°km—2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地表相对比较完整;区域人口密度较大,从会宁的76人。km—2到兰州的993人。km—2,平均人口密度为175.2人。km一气因此,在晋陕黄河峡谷区,小城镇规模小但数量多;在陕北、陇东、宁南丘陵区,小城镇规模小且数量少;而在宁南陇中丘陵沟壑区,小城镇规模较大,数量则有限,由于交通条件好,易形成中心城镇。
3.3要确定小城镇在流域中的位置
主沟道内人口最多,居住较为集中。对内与各条支沟均有联系,对外则以沟口和外界相通,在交通、通讯条件上具有天然优势。主沟道往往是各级支沟的径流汇集地,水分条件好,对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主沟道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优于其他支沟、支毛沟,在资金积累、生产方式上优势明显。此外,主沟道相对开阔,地质地貌条件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开展。因此,小流域的城镇建设应以主沟道为中心。
但是,小城镇在主沟道中的位置则与流域的大小、地形、人口密度、产业发展状况等有关,需要加以综合考虑。一般而言,对整个流域来说,沟口与外界联系最多,交通条件也最为便利。将小城镇建在流域沟口,不仅可以通过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将流域内的各种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利用小城镇在交通轴线上的位置,尽快地使小流域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与外界市场活动相联。这对信息封闭、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既节省一大笔交通通讯等城镇建设费用,又能很快为本流域的商品找到新的、业已成熟的消费市场,对促进商品流通、加速发展经济非常有利。当然,对于流域面积大、人口密度高、交通状况一般的小流域,小城镇也可建在主沟道的中间地段。
3.4小城镇成为流域商品流通的中转站,产业结构在很长—段时间内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
小流域多是农副产品生产地。对于农副产品而言,产品地。因此,小城镇便成为农副产品的加工基地,各种产品加工业很容易发展起来。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小流域来说,小城镇往往又是煤炭、石油等的粗加工基地。随着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随之形成。
3.5需要建立中心城镇,加强区域内外联系
在小流域城镇建设的最初阶段,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各城镇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呈孤立发展状态,给区域商品流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利用有限的资金,选择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城镇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发展中心城镇,利用中心城镇的区位优势加强城镇间的联系,并积极向外扩展。
4.讨论和建议
(1) 要确定合理的城镇发展数量和规模,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而不经济。黄土丘陵沟壑区一方面沟谷纵横,流域众多;另一方面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极大地影响到小城镇的规模和数量。此外,水分也是限制小流域城镇建设规模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对于处在黄河水系四级以下的小流域来说,水分供应十分紧张,沟道流水往往是季节性的,生活生产用水一部分靠降雨,一部分靠泉水,即部分地下水,有时甚至是收集的雨7水水资源十分有限1171。对于一个需水、供水比较集中的城镇来说,这样的水分条件对其影响很大;规模越大,水分胁迫感越强。因此,在提倡小流域城镇建设的同时,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城镇的发展计划和规模。
(2)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品的运输、销售和消费,对城镇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鉴于流域内部及整个区域交通落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流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流域小城镇建设一定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通讯等直接关系到商品流通的各项设施。
(3) 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比较敏感,加上地形起伏、破碎,土壤疏松、易塌陷等,这些都给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建设期间一定要做好规划,选择合适的路线和方案,既经济又保证工程质量,在建设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
(4)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退耕还林(草)政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经济的机会。小流域城镇建设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劳动分工,促进各项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反过来也将进一步促进小流域城镇建设的徤全和完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chengzhenjianshe/264383.html上一篇: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小城镇建设
下一篇:试论贵州城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