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城镇建设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西方国家不同,其农业人口基数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仍然有将近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城镇化的形势、难度比西方国家更为严峻。为推动城镇化发展,中国各地都将小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措施,以在发展小城镇的基础上推动新农村建设。但是,小城镇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建设模式千篇一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效结合等,导致小城镇建设内动力严重不足。而国外的小城镇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其中不乏许多创新之处。因此,研究国外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相关经验,对于解决中国小城镇建设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
国外的小城镇建设大多是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建设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总结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其建设模式主要分为3类。
这种模式最早是由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当时,有鉴于英国大伦敦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需要,他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也就是在伦敦周围建设一些小的卫星城镇,控制敦伦中心城区内的人口数量,将多余的人口分散到周围的小城镇当中去,使小城镇成为大城市的政治经济的附属。其基本的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这种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适合经济较发达但是城市人口容量有限的超大城市。伦敦市采取的就是这种发展模式。伦敦的“卫星城市”发展始于1944年,按照当时的规划方案,在以伦敦城区为中心的半径约48km范围内,向外划分为4个地域层,也就是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和外圈。所有的规划建设的小城镇均在外圈,或者靠近外圈的地方。小城镇设计容量为5万人,将40万中心城市的居民输送到周边的小城镇当中。直到现在,伦敦的小城镇建设依然在进行,其通过“卫星城市”这种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第一,这种模式需要大城市的带动,也就说小城镇基本上独立性不是很强,经济、设施的发展依赖于大城市。第二,其作用就是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也就是出现“在小城镇居住,在大城市工作”的局面。第三,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交通比较发达,能够满足大量的人口通行需要[2]。
(二)综合建设模式
小城镇的综合建设模式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这种模式是在卫星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小城镇的定位、完善小城镇的设施及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建设模式,其在结构上与“卫星城市”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功能和定位上却存在较大的差别。该模式在法国巴黎周边的小城镇建设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自1965年,大巴黎地区就开始规划新城镇。与大伦敦的新城镇建设不同,大巴黎的新城镇建设规模要大得多,设计人口在15万_30万,在功能上相对完善和独立;其定位为工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综合性城镇,可以说是完全独立于巴黎的一个小城市。综合性小城镇在位置上虽然靠近大城市,但是绝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其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是完全独立的。小城镇中的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不必两地奔波。
综合建设模式特点如下:第一,小城镇的规模比较大,一般容量为15万-30万人,与中心城市的距离相对比较远。第二,城市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功能比较健全,其借助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上能够相对独立地存在。第三,以工商业为主,也就是一般不作为工业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注重环境质量。
(三)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
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小城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结合起来,强调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因此,在小城镇的建设上十分注重保留自然景观,优化生态环境。这些新城以生态学为基础,采用建筑用地与非建筑用地、城市形态与乡村形态交替更迭的布局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周围乡村的和谐统并保留了较大空间用于娱乐和农业。最著名的当属荷兰兰斯塔德小城市群建设,其一改中心城市的模式,采用了一种环形结构的松散分布模式,各个小城市根据自然特征不规则地分布,在城镇群的中心保留着一个有16万hm2开阔农业景观的“绿心”,实现了小城镇建设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
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的特点也非常明显:第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模式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小。第二,更加注重建设的环保性,一般来说,在这种小城镇当中,除了基础设施之外,没有大的工业企业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小。第三,这种模式下,各个小城镇之间比较松散,也没有传统的大的中心城市存在,比较适合离大城市比较远的小城镇集群建设。
二、国外小城镇建设模式的借鉴意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在小城镇建设模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模式,上面只是简单介绍了3种主要的发展模式。这些国家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模式及经验,对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城镇建设应该坚持多样化的原则
国外的小城镇建设都是从本国、本地区及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的角度,对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小城镇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比如伦敦市的小城镇就是伦敦市的附属,这种小城镇建设要依赖大城市。巴黎的小城镇虽然在规划结构上与伦敦类似,但是小城镇的功能比较健全,在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相对比较独立。
中国社会经济与国外这些国家有很大的区别,社会文化及地理特征也存在明显的不同,在小城镇建设上应该形成自己的特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特点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其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要求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小城镇建设上重复模式、千篇一律,不仅将导致所建设的小城镇难以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中的作用,还会导致建设的小城镇难以融入现有的社会经济体系,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在小城镇建设上应该力求多样化,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人口及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在小城镇建设上形成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以城市中心区建设带动城乡结合部的城镇化建设,利用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上的带动作用,对于城市周边的一些失地农村进行拆迁改造,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又可以腾出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同时要加大周边城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合理定位小城镇的功能。第二,以城市功能区建设为动力,带动农村城镇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大中型城市都在快速扩张,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城区扩张带来的资金、技术及人才优势,带动周边农村改造及区域内城市化建设,在城区与小城镇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动,让小城镇成为城市周边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区。第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动边远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在小城镇建设上享受不到大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这种情况下,各地应该借助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新农村建设量规划小城镇的人口容量,根据周边小城镇整体发展状况对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建设特色小城镇。
(二)小城镇建设必须走环保与生态之路
从国外这些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来看,不管是“卫星城市”建设模式、综合建设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只是在保护力度上稍有不同。以“卫星城市”建设模式为例,伦敦市在这一方面采取的是一种远离城市的城市附属城镇的建设模式,在功能上小城镇成了大城市的一部分,但是在小城镇的建设上,将基础设施作为重点,除了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功能之外,很少发展工业,尤其是污染比较大的工业。从功能定位上,大伦敦将周边的小城镇当做是一种环境美好的居住区。综合建设模式也是如此,其在建设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保护,杜绝污染企业或者产业的进入。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更加强调这一点。由此可见,国外在小城镇建设上已经走上了一条环保与生态之路,这一点也是中国在小城镇建设上应该借鉴的。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严格遵守生态建设原则,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着力保证小城镇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出与输入的平衡,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和及时处理,产生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小城镇的生物系统、技术经济系统之间应保持结构合理和正常运行,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积极控制小城镇的规模。第二,要限制污染企业和污染产业的进入,中国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了,_些地区根本没有了天然的干净的水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小城镇建设上仍然走老路子,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只能阻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小城镇建设应该严格禁止高污染企业或产业的进入,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或绿色产业,从根本上转变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第三,大力实行小城镇生态环境工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质量评价,详细了解小城镇的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能力,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用地及工商业布局。在布局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小城镇的自然地理要素和特点,工业园区应该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适应,住宅区与工业园区之间有绿色隔离带,实现人口发展、用地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增加绿地面积,并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使小城镇的发展完美融入源头的生态系统。
(三)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从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在小城镇建设上注重形成小城镇的特色,比如说荷兰兰斯塔德小城市群建设,利用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以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为特点的小城镇集群,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游览观光,而该小城镇集群也成为荷兰环境最好的居住地,是很多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人士的住房首选。此外,意大利的一些旅游小镇在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中国地域广阔,风土人情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发展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发展特色小城镇是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在原有经济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对小城镇的发展给予正确的定位,比如说北京市平谷区原来的峪口镇、马坊镇和金湖镇,本身在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中关村,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上以新能源产业为发展方向,在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成为“中关村国能新能源园”,由于定位准确,这3个小镇迅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新的新能源发展基地。第二,要注意与原有产业、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实现建筑布局的最优化,在这里可以采用一镇_貌_园的“三点组合”,也就是将一个小城镇与一种地理风貌和一种产业发展模式融合在一起,通过三点协同实现与原有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的协调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