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环境科学
《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如何能够最有效地把可持续发展观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理念,并最终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他们的行为。结合我的课堂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亲身体验——让学生关注生态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亲身体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让他们真正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在三年级上学期《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我让孩子们收集自己平时随手扔掉的纸张,先用水浸泡到能够捣碎,再拿到课堂上来造纸,孩子们兴趣很高,能按要求进行准备和操作,当他们通过努力成功造出一张张纸时,他们的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接着我用课件给他们展示了造纸厂造纸的过程,他们明白了纸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于是我引导他们展开讨论:怎样对待一张新的纸和一张用过的纸?孩子们各抒己见。从他们以后对待纸张的态度中能够看出这次造纸的体验是深深影响他们的。
而在三年级下学期,我带领孩子们一起种凤仙花,通过孩子们的精心培植,凤仙花成长十分好,到总结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一颗种子要开花结果要经历多么长的时间啊,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现在我们的凤仙花用茂盛的叶、鲜艳的花和丰硕的果回报我们的劳动和呵护,通过这段经历,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的植物呢?”“我们应该像对凤仙花一样爱护它们”,“我们应该不随意去伤害植物”……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了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有了感情和精神上的付出,他们对生态环境开始关注,他们意识到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
二、实践理念——让学生置身其中
在亲身体验后,孩子们都已经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往往这些都只停留在他们的头脑里和口头上。只有主动参与,积极行动才能将环境保护由观念化为行为。
在上四年级“电”单元时我在最后增加了一个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家的用电情况。先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填写《家庭用电调查表》,接着把全班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从统计数据中大家发现家里浪费电的情况较多。下一步就让学生讨论、收集节电方法,制定节电小方案。然后采取实际行动,节约用电,看看两个月后,家庭用电量是否降低。活动后学生都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家的用电量确实降了下来,他们的节电方法确实是有效的,并且父母也和他们一起行动来节约用电。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他们真切感受到原来节约用电是力所能为的,是真的有成效的。在实践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收获更多的是知道了怎样去节约用电,怎样去保护环境。
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我同样增加了一个活动,调查商品的包装情况,从调查结果中学生发现调查中的商品包装体积比净体积要大三倍以上,有些更达到十倍以上。而调查中的商品包装重量比净重量要多两倍,调查中的商品包装都属于过度包装。继而让学生分析包装材料,他们发现包装用的材料主要有木、塑料、绸布、泡沫、海绵、纸、金属。塑料、绸布、泡沫、海绵这些材料是很难降解的,会污染环境。而使用木、纸作为包装材料则要砍伐很多树木,这些包装材料一点都不环保。学生上网查找到的资料更让他们大吃一惊:目前,我国一年生产12亿件衬衫,其中8亿件是盒装,8亿只纸盒需要用纸24万吨。如果以直径10厘米的树为标准,每7棵树可以制10吨纸,8亿只包装盒就等于要砍168万棵树。这还不包括其他各种包装得华而不实的产品所费掉的材料。调查活动后学生纷纷表示不会再去买那些过度包装的商品,并且会把商品的包装循环使用。之后我还在班上举行了一个包装循环使用的展示会,让学生把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用行动来支持环保。
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懂得。在生态环境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去听这些生态环境的案例,看生态环境的视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在实践中才会让他们真正懂得怎样去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
三、反思感悟——让学生情感升华
在亲身体验、实践理念后,还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就是反思。
反思是指对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
在《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课我是让学生根据以下的问题进行反思的: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环境问题?产生这个环境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要解决这个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做?哪些生活方式是低碳的?哪些生活方式是我们需要改变的?你有什么话要对地球母亲说?你有什么话要对人们说?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反思,这样全班同学都可以看到各自的反思感悟。学生通过反思梳理了环保的思路,他们就能更清楚知道以后面对环境问题可以怎样去做。而《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我则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让学生进行反思,如果把麻雀消灭了会发生什么事情?你觉得应该怎样做?用倡议书或者小板报的形式把你们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写倡议书和出小板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因为学生需要找寻充足的理据来支持他们的想法,在这之中就是对环境问题的再一次认识。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把每个环境教育的因素挖掘好,把每个活动设计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后有所关注,在实践中有所转变,在反思中有所感悟,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理念,并最终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他们的环保行为。
作者:蒋福明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hjkx/245934.html上一篇: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
下一篇:创设环境 科学指导 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