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环境科学
摘 要:绿色材质带给建筑室内空间的意义不仅在于给人类的生活工作空间带来改善,使环境得以保护,还在于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高层次体验,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绿色材料建筑室内空间应用方法
一、绿色材质的内涵
从减小材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解决传统设计中材质选择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开发绿色材质。绿色材质并不是一类新材质,而主要是从它对周围环境的功能或环境保护的贡献的角度来进行命名的。绿色材质又称环境协调材料
或生态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使用性能或功能,并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有利于人类健康,再生利用率高或可降解循环利用,在制备、使用、废弃直至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与环境协调共存的一大类材料。绿色材质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特别重要战略意义和世界各国纷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国内外材料科学也是建筑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绿色材质的选择
绿色材质选择方法
绿色材质研究和应用的首要前提是绿色材料的评价与选择,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评价和选择方法,选择绿色材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无毒无害,包括化学稳定性和生物安全性,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整个生命周期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都很低;
(3)可循环、可重复利用、容易回收;
(4)结构稳定可靠、利用率高;
(5)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净化环境等。绿色室内环境主要指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有助于消费者健康的室内环境。在设计上,尽可能选用节能型材质,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和通风量;在工艺上,尽量降低施工中粉尘、噪音、废气、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重视对垃圾的处置;在装修材料上,严格选用不含甲醛的黏胶剂、大芯板、贴面板,不含苯的涂料、石膏板材等,并尽量选用利用率高、可再生利用、低资源消耗的复合型材质等。
三、绿色材质的应用方法
(一)与空间布局相和谐
绿色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思想,是配合可持续发展观念成长起来的,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绿色设计不仅关注人的价值,还关注自然的价值,它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经济与环境、环境与社会等联系之中实现一种平衡和优化。室内空间的合理组织与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通风与自然采光的要求,创造出适合人居住的物理环境。它应充分体现人的价值特征,必须以人为主题来确立设计依据,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寻找和它们相适应的环境形态结构。
(二)对功能形态的回应
1.室内声环境
(1)室内噪声源
目前室内噪声污染主要以中低频声波和振动为主,具有响度低、穿透力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通过门窗传进的室外噪声;通过分户墙传进的邻居生活声音;通过室内暖气、上下排水管道传导的声音;通过楼房的楼板地面传导的声音;通过楼房的泵房、电梯等设备传导的声音。
(2)噪声危害
对于住宅卧室、客厅的允许噪声级,国家标准要求白天应小于或等于50 分贝,夜间应小于或等于40 分贝。当室内的持续噪声污染超过30 分贝,人的正常睡眠和休息就会受到干扰。特别是在隔声不好的房间里,会使人产生心理障碍,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中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具有基础疾病或者神经紧张的人是噪声的敏感人群,噪声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3)噪声处理
生态化的室内设计针对不同的噪声源,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消除、隔绝噪声。首先合理安排房屋格局,使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尽量远离声源;其次选用合适的构造方式和隔声材质,如中空双层玻璃窗和塑钢平开密封窗,还可以通过正确的装修弥补房间布局的不足,对室内管线使用隔音材质包装来减少管道传声。
2.室内光环境
(1)室内光污染
光污染即视觉环境的污染,按其位置大致可分为室内、室外、局部视环境污染三种,按其产生方式可分为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随着人们家居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光污染不容忽视。室内光污染的成因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室内装修采用镜面、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以及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产生眩光;室内灯光配置设计的不合理性,致使室内光线过亮或过暗;夜间室外照明,特别是建筑物的泛光照明产生的干扰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光污染危害
室内眩光的出现会影响视度,轻者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完全丧失视力,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视觉环境,而不是用眼习惯,为了家人健康应合理选用灯具和光源。
(3)光污染处理
尽快制定我国光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范;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对光污染的规定尚呈空白状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修改《民法》《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纠纷解决程序的法律法规,增加追究造成光污染者的行政、民事、刑事责任的规定。室内光源的选择及布置需规范化;在保证室内合适照度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反射系数较大的装饰材料;建立室内光环境节能优化控制系统,协调自然照明与人工照明,采用可调照明灯。如香港浅水湾巴士站商业灯光设计采用简约格调材质,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场景,以增加视觉上的空间感。在一片素净的背景下,不管是强烈的对比,又或是和谐的配衬,都能突显出室内每一处设计,使原本简单的空间变得生动起来。
3.室内空气污染
(1)室内空气污染源
《室内装饰装修材质有害物质限量10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对其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来源做了详细说明,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造板材及其制品、溶剂型木器涂料、内墙涂料、溶剂型胶粘剂、木制家具、各种壁纸、地毯及地毯胶粘剂。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与人有关的污染来自人的日常活动,如燃气灶具、家用电器、抽烟、化妆、卫生保健等,还有人体自身的呼吸、代谢也产生污染。
(2)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为化学污染物,如甲醛,长期接触可引起鼻腔、口腔、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另外甲醛还有致婴儿畸形的作用。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孕妇长期吸入苯会
使胎儿产生先天性缺陷。氨,刺激和腐蚀上呼吸道,引起肺水肿和呼吸窘迫综合症。放射性污染,如氡,可引发肺癌,是除吸烟以外导致肺癌的第二大杀手。物理污染,如光污染、噪声污染。
(3)室内空气污染处理
设计师应带着保护环境的意识合理布局室内各个空间,并慎重选用绿色材质,就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由于人活动产生的污染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加强室内通风,合理布置绿色植物等也可以把污染控制在不危害人体健康的范围内。
(三)与构造技术的结合
室内装修的构造技术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人们习惯传统上的现场制作的构造作法,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严重的粉尘、空气污染,这种污染通常没有适应的保护和回收措施,因此从构造技术角度来说,设计要尽量选用工厂加工的半成品、成品,采用装配式的构造,以减少现场的制作。新型无机复合材质具有防火、阻燃、无毒无害,防蛀防潮,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可代木、代钢、代砖瓦,为国家能节约大量能源和资源。用此材质建成的“生态房屋”,与传统建筑相比,其特点是:其使用面积可达到90%,比传统使用面积增加很多;采用框架结构及配套的装配式板材进行工厂式生产,缩短施工期约三分之一,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具备高效持久的保温、隔热、防水性能,大大降低取暖和降温的能耗及费用;可灵活地根据用户要求制作外观造型和合理分割空间,创造较高的舒适度,由于采用一次性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因此避免二次装修破坏结构及造成的浪费和扰民现象。
(四)绿色陈设的置入
1.绿色家具的引用
“绿色家具是指基本上不散发有害物质的家具。主要类型有:原木系列家具,不上漆,仅以天然蜡抛光,既保留了天然纹理又不污染环境;科技木家具、高纤板家具、纸家具系列,不含损害人体的有毒成分;未经漂染的牛、羊、猪等皮
张制作的家具;以藤、竹等天然材质制作的椅、沙发、茶几等家具;以不锈钢、玻璃、钦金属板等材质制作的家具。”家具是室内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人最关心的是价格、款式、做工,而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材质却未能考虑。选用“绿色家具”可减少室内甲醛等有害溶剂的释放量。目前作为符合环保要求、体现人们珍惜自然资源意识的纸家具均已面世,它既有木质家具所具备的承载力,又具有防火、防霉、防水功效,且价格便宜,也可回收再利用,并可常换常新,不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
2.绿色装饰织物的引用
装饰织物也是室内设计中极其重要的设计元素。装饰织物作为一个细部表现出它独特的地方风格,很早以前我国民间就常用织物来装饰环境。装饰织物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首先,这种风格具有极强的标识性,它的地域性非常明确,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当地的乡土建筑、风情民俗。第二,地方风格给人以亲切感,往往家具、门窗、地面都有一套固定的做法,非常舒适、怡人,对异乡人具有新奇感,而对本土人更是亲切无比。所以设计师常在设计时运用装饰物来表达地方风格。
四、自然要素的引入
通过引入或再现自然景观来创造宜人的生态环境赋予室内空间以勃勃生机,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通常,设计师可以采用:引入自然景观、内外空间流通、利用仿生原理、使用地方材质等方法来进行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要素与人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感。人不仅仅具有进行个人、家庭、社会活动的社会属性,更具有亲近阳光、空气、水、绿色植物等自然要素的自然属性。因此,室内设计中自然要素的引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结束语:建筑室内空间的绿色设计将成为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绿色材质是室内绿色设计的具体体现,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实用、经济与美观的室内绿色环境,是建筑室内空间绿色材质设计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hjkx/246617.html
上一篇: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特色研究
下一篇:建筑采光节能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