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环境保护 > 地膜污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共5篇)

地膜污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共5篇)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环境保护


 

 第1篇:阿克苏地区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促进地区农业生产持续高产、稳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问题成为地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残膜综合治理水平,地区紧紧围绕自治区“三个千万亩”区域布局,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阿克苏市等6个县市实施了国家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几年的污染治理,地区农田地膜回收利用和治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减少了土壤白色污染,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现状


  1.1农田地膜使用量大


  地区是典型的绿洲生态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地膜覆盖技术逐渐的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从蔬菜、棉花发展到玉米、果树等种植领域,覆盖面积不断增大,其显著的保温、保墒、保土、压碱等优良特性给农业增产增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地区1992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7096t,2011年地膜覆盖面积39.48万hm2,地膜使用量为21330t,到2015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59.99万hm2,地膜年使用量达32825t。


  1.2农田地膜残留污染较重


  随着地膜用量逐年增加,农田残膜降低土壤含水量,削弱抗旱能力,引起次生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且肥力下降,阻碍土壤对农作物水分、养分供应,种子受残膜包裹发芽率难以保证,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地区2000年制定《阿克苏地区农田残留地膜清理实施意见》,每年分别在春播和冬灌前对地区农田地膜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棉花地残留量最高,主要在种植棉花面积较大的阿瓦提县和沙雅县。


  1.3实施了中央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自2012—2015年连续4a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阿克苏市等8个县市开展了中央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复播玉米、棉花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引导示范区农户推广使用0.01mm厚度以上農用地膜;企业进行厂房基础设施、生产加工设备购置以及残膜回收站点等建设,提高了地区废旧地膜回收和再利用能力,使项目区的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2存在的问题


  2.1地膜厚度不够,易老化难清理


  1992年国家对农田地膜厚度规定的技术标准是0.008±0.003mm。据调查,农民为节约成本,购买一些生产企业销售的0.006mm厚度地膜,使每亩地使用量从0.008mm地膜3.5~4kg降低到3.2~3.5kg。按照国家标准,农膜厚度应达到0.008mm以上,2014年新疆地膜新标准发布会召开后,推广使用0.01mm地膜,但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仍有部分使用0.008mm及以下的超薄膜,由于超薄膜强度低,易老化破碎,种植季节过后,多成碎片状,难以从农田中清理出来,致使农田残膜量越来越多。


  2.2回收措施疲软,优惠政策乏力


  没有强制性的措施约束企业或个人交售残膜,现有的回收利用优惠政策施惠面小,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农田中大量的废旧农膜得不到捡拾,加工企业缺原材料,大部分企业因原料紧缺,处于半饱和状态,生产季节性普遍,效益不高。


  2.3回收机械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回收率低


  现行的废旧农膜回收以人工捡拾为主,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率不到30%。对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人工拣拾残膜回收成本高于收益,再生利用过程中能耗大,残膜处理加工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多,且由于杂质原因只能作为添加料,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地区残膜回收机械主要有播前回收机械(弹齿式)和拔秆起膜机,播前回收机械适合在春耕春播期间使用,效果也不理想;而拔秆起膜机的使用又受到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回收的地膜、秸秆等杂物无法分离,现有残膜回收机械在技术上不完全成熟,具有局限性,导致残膜回收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3农田地膜治理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从2016年5月1日起,新疆正式实施农田地膜管理条例,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规定废旧地膜要做到100%回收。各级农业部门要以自治区地膜新标准发布为契机,继续通过广播电视专栏、远程电教平台、门户网站、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讲解农业清洁生产知识,使广大农牧民能够自觉使用0.01mm以上地膜,积极回收残留地膜,切实提高各级部门和农民治理农田地膜的认识和自觉性。


  3.2加强监管,严把农用地膜生产、销售和使用关


  要组织农业、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加强对地膜生产企业、地膜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明令禁止企业生产0.01mm以下农用地膜,坚决查处销售不合格地膜,对仍在生产不符合标准的地膜生产企业责令停产整顿,对于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地膜一律要求退回生产厂家,并对经营者实施经济处罚,在地膜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农户使用不合格地膜不予播种。


  3.3积极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


  地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我们要把农田地膜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好,在管长远、管根本上多投入,在科技攻关上下功夫,要推广使用0.01mm以上加厚地膜,对交回废旧地膜的农民,在购买新标准地膜时进行补贴或给予价格优惠,通过贴息、技改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田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建立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体系。


  3.4不断改进耕作技术


  进一步完善土地倒茬轮作制度,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和适期揭膜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


  3.5示范推广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可降解地膜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各级部门应在试验成功的区域,要有计划的推广使用可降解膜,据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林试验示范发现,在棉花之外的作物种植上,可降解地膜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土豆种植,与聚乙烯地膜相比实现了5%~6%的增产;在棉花种植上,却减产10%左右,因此,地区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既要加大开发力度,也要加快改进残膜回收技术,在花生、玉米等多根系作物种植中,应鼓励使用可降解膜。由于不同环境下降解速度不同,不同作物对可降解的时间要求也不一样,一区一种一配方是最终的目标。


  3.6制定治理残膜污染实施办法、任务和奖惩制度


  把残膜的治理工作纳入地州、县市、乡镇目标管理考核范围,认真督促检查,严格执行“不拾不春播、不清不秋耕”的措施。采用“揭、搂、拾、扫”的综合治理办法,加大残膜回收力度,落实奖励措施,做到一手抓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一手抓废旧残膜污染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作者:郑秀翠

  第2篇:地膜污染的严重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1、地膜的增产原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耕地面积广大,农产品消耗量也特别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9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应用并逐步推广以来,已成为干旱、半干旱、高寒、冷凉地区解决春寒、春旱、有效积温不足的特有技术之一。由于该技术具有”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用好、用活自然见降水“的作用,全国17省市40多种农作物种植上得到应用推广。曾经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代理带来好处,被誉为农业技术史上的“白色革命”。


  然而,地膜起源地欧洲、西方发达国家,均未走这条道路,为什么?原来,环保专家及其工作者不认可。认为制造地膜之材质在土壤中彻底分化需要400年之久。分化不了的残膜,必将给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管窥土壤覆盖地膜栽培——残膜污染问题


  土壤污染泛指土壤这个受体可能遭受到来源于其外部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液体、固态物、单体元素等)污染危害或实际污染危害。现代社会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也包括有害液体、固态物、单体元素等)进入土壤,使得土壤环境质量发生或可能发生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情况或可能有危害,造成土壤中生长的生物——动植物直接带毒、生命现象不正常,例如早衰、减产等的现象。由于不同场地的污染源,土壤受体的差别性,因而土壤污染危害具有显著的场地差别性。与其他环境介质相比较,土壤污染的场地差别性,是远远地超过大气或水体的。


  在我国局部地区地膜残留已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据农业部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国17个省市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农用地膜覆盖过的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农膜残留,残留量平均为60kg/hm2,最高达135kg/hm2。而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


  许多类似我县一样的较早推广地膜覆盖地区,农民们只知道使用地膜可增产,却不去彻底清理残膜。土壤中残膜年年在积累着,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又有近20年过去了,从各级对残膜的处理情况看,并没有太多改变。


  2016年第5期《当代农机》学术交流栏目中兰正武、米克进撰写的《彭阳县残膜积累影响土壤和作物产量实验研究》例子以佐证本文论点。(彭阳县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县)文章内容较广泛,只选取其中几项相关数据摘录如下:实验选点1城阳乡长城村,种植作物为玉米,覆盖年限5年,样品质量(0-15厘米残膜)分别为6.4、1.3、2.3g/m?);样品质量(15-40厘米分别为2.1、0.8、0.8g/m?);残膜残留量85.5、30.90、21.00kg/hm?,残膜残留率18.9%、4.6%、6.9%;理论株数68595株/hm?,实际株数各处理分别是56196株/hm2、57681株/hm2、56644.5株/hm?,理论产量应是11845.65kg/hm2、13661.85kg/hm2、12811.95kg/hm?,实际产量分别为:9703.20kg/hm2、11486.55kg/hm2、10931.10kg/hm?。


  实验选点2古城镇任河衬,种植作物同样是玉米,覆膜年限为七年,样品质量(0-15厘米)2.3g/m2、1.9g/m2、4.0g/m?,样品质量(15-40厘米)1.0g/m2、0.9g/m2、0.7g/m?,残膜残留量33.00kg/hm2、28.05kg/hm2、46.95kg/hm?残膜残留率7.3%、6.2%、10.4%理论株数68595株/hm?,实际株数59701.5株、59043株、63255株,理論产量12268.65kg/hm2、12639.90kg/hm2、11038.35kg/hm?,实际产量1676.55kg/hm2、10878.30kg/hm2、10173.60kg/hm?。


  此一连串数据说明了个问题:1、残膜分布于0-15厘米的数量高于15-40厘米的数量;2、由于残膜影响,田间实际株数全部低于理论计算株数。高的18%,低的减13%;理论产量相差-8~-18%。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指出:残膜为土壤面源污染物。是土壤环境污染的固态危险物质。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不容忽视。


  由于制造地膜材质不易分解特性,造成残膜的累积性污染特点。即:应用越久污染越重(在根本不清理残膜、或无有效高质量回收机械情况下),残膜在土壤分布具有层次性。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主要颁在耕作层,残膜在土壤中的分布数量与各自所应用的耕作措施有关,一般耕作措施不同,分布也有所不同。


  据相关研究资料资料显示:土壤中残膜集中分布在0—10cm,一般要占残留地膜的2/3左右,其余分布在10—30cm,再往下基本没有分布,或极少分布。


  实施地膜覆盖技术实质就是用高投入+白色污染换回了看似较高产出,它与农耕文化中的“月御欲尚俭节用观”是相悖的。特别是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抵触的。农业部2015年1号文件中,强调农业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加重农业生态治理。现实中,尽管粮食产量取得一“十一连增”的成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加剧;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利用率却不到30%;每年使用的240万吨地膜中,能回收的不到六成。不难看出,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已相当严重,必须引起各级、各个部门的足够重视。


  3、地膜覆盖残留污染的主要危害表现


  地膜不易分解的特性,直接导致残膜会对土壤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主要有:阻碍土壤毛细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与上升,使其移动速度减慢,或根本阻滞;水分渗透量减少,影响土壤水的传导与吸湿性。土壤中残膜还能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肥力水平,严重的可能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等。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影响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影响种子发芽,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


  研究表明:土壤中残膜会造农作物出苗慢,缺苗断垄等现象严重,研究显示:残膜会影响到作物根系生长,使根系不正常向下生长,而是横向生长,导致作物抗倒伏能力差。


  除上述情形外,残膜还有如下表现:


  3.1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


  由于土壤中大量残膜的存在,导致了土壤物理结构层次的改变,使土壤水分、养分向四周运移受到阻碍,土壤孔隙度、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的空气循环和气体交换,最终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3.2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残膜对作物生长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残膜改变了土壤正常的结构层次,造成水分、养分的运送被阻断,从而导致作物营养不良,大幅减产;第二就是由于土壤残膜存在导致作物在生长的时候,经常使幼小的根系被农膜缠绕,导致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被阻断,造成作物死苗。残留地膜对玉米、茄子、白菜和花生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地膜污染的其它危害


  土壤残膜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及作物减产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影响农事操作。大量残膜存在,在进行耕地、整地、播种等机械操作时,残膜经常会缠绕农机具或堵塞播种机,从而影响农事操作和机械作业质量。第二残膜存在+品种选择不当,造成作物易早衰。第三由于地膜残留土壤中,或丢弃在田间地头,常引起视觉污染,破坏了环境景观。对正在兴起的乡村消闲、采摘游有负面效应。第四由于地膜残留经常会随作物秸秆被牛、羊等家畜误食,导致牲畜中毒死亡,第五由于捡拾回收功效不高,(只能捡拾掉土表肉眼看锝到的)农民经常会在田间、地头焚烧残膜,残膜燃烧会产生氯化氢、二恶英等多种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次生灾害)。


  国务院国发[2016]31号《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到:2017年底之前发布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完成土壤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规范以及環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修订工作;修订肥料、饲料、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等标准;进一步严格污染物控制要求;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修订农药包装标准,增加防止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土壤的要求。适时修订污染物排放标准,进一步明确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完善土壤中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研制土壤环境标准样品。


  地膜覆盖——残膜污染问题已非常明确。这种污染长期存在对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文明、三农发展、农业转型已造成或继续造成较大危害。急需在该技术应用地区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国发[2016]31号《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及的“修订农膜标准,提高厚度要求,研究制定可降解农膜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快清残机械的研究,提高清残质量;要积极大力支持那些拒绝使用地膜,且能抗旱、节水、保苗、壮苗、节约农业资源,还能经年长久使用的多功能农业机械及技术措施,要大力宣传,积极营造一种舆论氛围,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三农所有工作的基础和重点来抓,这样才能实现习书记所说的要青山绿水发展经济的目标。


  作者:郭瑞鸿

  第3篇:我国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农用地膜污染简述


  我国的农用地膜覆盖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覆盖面积和使用量都大幅上升,并不断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依靠技术。然而,农用地膜的大量使用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为原料的农用地膜是我国广泛使用的主要形式。这些成分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根本无法完成,即使是能降解也要花费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农用地膜造成污染是由于地膜产品的厚薄程度不同,如果过薄就容易破碎,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承受能力,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作物的严重减产。如果不注意,在作物秸秆饲料中混杂了这些废旧地膜碎片,牲畜不慎进食后,就会导致发病,甚至死亡。


  1农用地膜污染的危害


  1.1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用地膜是一种含有添加剂的化工产品。农用地膜一旦残留在土壤中,就会将其分解物中的化学成分释放到土壤,甚至流向空气和水流中,劲儿污染农业环境。除此之外,富集于土壤和水分中的有害物质还会转移到蔬菜身上,造成蔬菜的减产和存有毒性。当蔬菜流向人们的餐桌时,最终就会危害人体的身心健康。


  1.2破坏种植区的环境


  农用地膜残存于蔬菜种植区内,风力或种植的作用就会造成残存农用地膜的转移,会飘落在河流、房屋、树木上等地方,造成环境的“牛皮癣”问题,严重破坏了种植区的自然美景。残留的农用地膜污染也属于“白色污染”的一种典型案例,既阻碍了农村“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美丽乡村建设,又严重影响着资源节约型和社会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影响农业生产


  农用地膜的残留成分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根本无法完成,即使是能降解,也要花费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对土壤的主要危害是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以及通透性,严重阻碍蔬菜生长根系的发育,进而造成蔬菜的减产甚至绝产;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残膜的存在还会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受到干扰,就不能有效分解和释放蔬菜所需的有机肥料。如果不注意,在作物秸秆饲料中混杂了这些废旧地膜碎片,牲畜不慎进食后,就会导致发病,甚至死亡。


  2农用地膜造成污染的原因


  农用地膜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用地膜产品质量较差。我国的农用地膜的生产厚度一般为0.005~0.008mm,这是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这种标准的农用地膜极易破碎,而且容易残存于土壤中,给农膜的清理工作带来了困难。②破损的农用地膜难以清理,造成利用率低,进而增加了回收加工的经济成本。③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残膜的回收利用工作得不到制度和政策支持,也就造成企业的回收意愿不高,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难以推进。④农用地膜的回收利用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残膜的破碎给回收工作造成的不小的影响。这样就会造成速度慢,耗费时间,增加了劳动强度,也就造成农民的回收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3治理农用地膜污染的对策


  3.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和农业、环保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治理地膜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农民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综合利用多种宣传途径,提高农民对残膜污染的认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减少农膜对环境的污染。


  3.2规范生产标准,提高生产工艺


  关于农用地膜的治理工作最根本的还是要“治本”,从源头抓起,杜绝现象的产生。农用地膜的源头就是规范生产标准,提高生产工艺。将农用地膜的生产、使用和销售标准加以科学地界定,大力推广厚度大于0.008mm的地膜;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和研究新型农用地膜,研发可降解的、无污染的农用地膜,争取尽快消除非降解地膜。


  3.3推广机械回收地膜


  政府可以建立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对回收残膜进行补贴;推广农膜机械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费工费时的人工捡拾方式。机械回收地膜不仅使得残膜回收率达到35%以上,而且也降低了农户的劳动强度,大大地提高了农民回收地膜的积极性。


  3.4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农膜回收与再利用


  社会各方主体在“政府倡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原则的指导下,全力协作,相互配合,通过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努力,促进农业地膜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在蔬菜种植区内,要及时做好废旧农膜的捡拾工作,完成后统一放到集中地点进行填埋、焚烧、丢弃或者回收再利用。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户这方面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可以将废旧农用地膜的回收站点统一设立在布局合理的地点,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来鼓励和引导农户地膜回收和再利用的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某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的农用地膜的分析,可以得出,农用地膜的污染具有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农村人居环境和影响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农用地膜污染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膜质量标准低,农膜回收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没有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体系,废旧地膜回收工作难度大等。为了解决这些污染,可以从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规范生产标准,提高生产工艺,推广机械回收地膜,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农膜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进行治理,从而促进我国典型设施蔬菜种植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初树生

  第4篇:农用地膜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引文:近年来,由于农用地膜使得农业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不但使耕地质量受到损害,而且也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有委员提出,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很大,而且我国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连续覆膜15年的土壤,残留量在20kg/667平方米以上。因为耕地中残存的废旧地膜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众多危害,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1农用地膜污染的危害


  城口县2014年使用农膜99.3t,其中地膜约47.5t。据调查测算,城口县农膜回收约85%,年残留量高达14.9t,残膜率达15%。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危害,"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1破坏农村气居环境


  在田间地头,有大量残存地膜被丢弃,从而在耕作、风刮等作用下,造成地膜乱挂在树木、枝头、民房上,或散落于河流、水库中,使乡村景色得上了"牛皮癣",使"农村美丽的风景遭到严重破坏。残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阻碍了农村山美水美环境美、吃美住美生活美、穿美话美心灵美"的美丽乡村建设,而且对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农膜是一种化工产品,并含有一些添加剂。残留地膜中的化学成分及分解物会向土壤、水流和空气中释放,污染农村环境。地膜中的有害物质还会通过土壤和水分富集于作物之中,对农作物产生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3影响农业生产


  大量残膜难以在土壤中自然分解,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造成农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导致作物减产。残膜会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废旧残膜碎片还与桔秆、饲料混在一起被牛羊等家畜误食,造成牲畜发病死亡。残膜还会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鉴于残留地膜的危害性,各级各部门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工作作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2农用地膜污染的成因


  农用地膜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膜质量标准低。当前,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我国主流农膜厚度一般为0.005一0.008mm,易破碎,造成农膜的清理和再利用较为困难;二是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的人工成本高,再利用率低;三是农膜回收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导致农民回收地膜的积极性很低;四是没有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管理体系,没有全面促进残膜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企业不愿意参与回收;等等。


  3农用地膜污染治理的对策


  农用地膜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农膜污染问题,但效果还不够明显。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必须积极探索农用地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和农业、环保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治理地膜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农民回收地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提高农民对残存地膜污染耕地、降低农业生产率、影响身体健康的认识,把回收地膜与春秋整地结合起来,减少农膜对环境的污染。


  3.2规范生产标准,提高生产工艺


  从地膜生产的源头抓起,科学制定农膜的生产、使用和销售标准,规范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08mm的地膜。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开展可降解和无污染农膜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研发。近年来,吉林省通过示范带动,在全省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力争在短期内消除非降解地膜。重庆农科院研制的玉米可控降解地膜,可以在铺设两个月以后,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分解,并能够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促进营养物质的转化,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


  3.3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农膜回收与再利用


  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农膜回收和加工再利用。在各乡(镇)设立一批布局合理的旧农膜回收站点,鼓励农民开展地膜回收和以旧换新工作。要及时做好田间地头捡拾废旧农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农户将捡拾的废旧农膜统一堆放在地头,严禁焚烧、填埋,甚至直接丢弃。


  3.4加强监督管理


  工商部门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春秋两季用膜关键时期联合执法,加强农膜市场检查执法,严查劣质膜、超薄膜的销售,严格地膜使用标准,强制生产、销售、使用抗拉强度满足要求的地膜,从源头上治理地膜生产环节不规范问题。各乡(镇)废旧农膜捡拾量通过加工企业回收量和抽查地膜残留进行核实,做到有据可查,帐物相符。对加工企业的监管主要通过称量初加工产品、检查各乡镇和回收网点的台帐等方式进行核实。同时,按照项目资金优化整合的原则,将地方配套资金、农民自筹资金以及项目资金捆绑整合,认真审查资金投向,保证整合资金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管理,专款专用。项目资金管理工作要定期接受财税、审计部门的监督。


  3.5严格督查考核


  县财政、审计、监察、农业等部门联合严格审核检查,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到位,健康运行。农业主管部门做好废旧农膜回收指标分配和考核工作,将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纳入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定目标、定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认真督查检查。政府在安排春秋两季覆膜任务的同时,提出废旧农膜清理回收指标,以机械化覆膜面积与用膜量、机械化回收残膜面积与残膜收集量、残膜交售量与加工量三个双约束作为检查验收标准,严格残膜回收利用工作督查考核,确保土壤中的残膜捡拾率达到85%以上。同时,加强加工企业的考核,采取先建后补的原则,经验收后,对按规定完成回收加工数量、建立回收网点、土地残留达标的企业落实优惠政策。


  4结语


  旧地膜回收与再利用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对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与社会各界一同推进此项工作。


  作者:袁盛储等

  第5篇:昌吉州废旧地膜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地膜栽培技术在昌吉州普遍推广应用,仅棉花和加工番茄两种作物每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就达100以上。大面积地膜覆盖栽培为农业增产增效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同时白色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目前地膜残留及危害程度


  1.1农用地膜均属不可分解塑料。废膜如不能及时回收或者完全回收,就会滞留在土壤中,形成永久性垃圾。它能阻断土壤水分运动,妨碍植物根系下扎,影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造成残苗或缺株断垄,导致大幅度减产。据环保部门测定,土壤含残膜3.9/667m,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6-59.2%。我州现行耕作制度中绝大部分在作物地膜用量3.5-4kg/667m,按最低残留30%计算,每年残留量达1.1-2.2kg/667m;若按50%残留量计算,每年残留量达1.75-2kg/667m,连作2-3年就达到环保部门测定的重污染标准,并对后作产生严重影响。


  1.22006年,昌吉州棉花、加工番茄、保护地蔬菜、地膜玉米、地膜甜菜,合计地膜覆盖面积150万(667m)左右。按地膜用量4kg/667m计算,地膜总用量6000吨,残留量按30%计算将达到1800吨。这样年复一年地种植下去,残膜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言而喻。


  1.3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环境监测站的调查资料,连作棉田地膜残留在耕作层土壤中分布状况,受耕作与其他外力影响,随耕作年限与方法的不同而异。总的趋势是土壤耕作层、中层残膜多,下层残膜少。残膜在土壤中状态以卷缩成圆微状体较多,也有水平、垂直、倾斜等状态存在。铺膜年限短、或每年认真清理回收废旧地膜的地块污染较轻。连茬多年、铺地膜不认真回收废膜的地块污染较重。农田废旧地膜平均回收率为62.31%。


  2防治对策


  2.1加强宣传和引导治理废膜污染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要大力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宣传废旧地膜残留污染危害的严重性,提高回收残膜的自觉性。


  2.2制定残膜回收政策为了加快废旧地膜回收,要结合实际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调动废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的积极性。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求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和个人,按自治区环保部门的环保条例规定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和再利用的经济补偿。


  2.3推广头水前揭膜措施地膜栽培作物在灌头水之前(6月底左右),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已不太明显,膜内膜外温差接近,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大。并且此时地膜尚未老化,韧性好,不易破碎,且田间未灌水,土壤疏松,膜上没有淤泥,回收率一般可达90%以上。实践证明,头水前揭膜是一项回收废旧地膜,防止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应大力推广。


  2.4采取人工与机械措施回收除头水前揭膜外,各地还可组织人力用耙子回收农田中的残旧地膜,在犁地、整地、播种前用地膜回收机回收残膜,使废旧地膜回收率达90%以上。


  2.5防止二次污染对于回收的废旧地膜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不要随便弃于田边、地头、水渠和林带中,以免造成二次污染。较好的办法是进行焚烧处理或交给收购部门回收后再利用。


  作者:陈官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huanjingbaohu/26274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