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科技论文
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快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实验室是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科技力量,在明确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整合全国创新资源,从事基础性和战略性科研任务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聚焦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我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在体制建设、人才汇聚、科研产出等方面成效初显。本文基于实地座谈走访情况,深入探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创新经验和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前瞻性思考。
一、科研体制机制创新经验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由驻青岛科研机构于2000年发起,2013年获科技部批复试点建设,并于2015年正式试点运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定位于围绕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依托青岛、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着力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率先掌握能形成先发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努力建成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高地、代表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主要科技中心。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大膽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行,取得了诸多有益经验。
(一)探索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系统规范管理运行体系
第一,探索建立“三会”管理体制。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凝聚协同创新合力,建立起理事会管理、学术委员会咨询指导、主任委员会负责的“三会”管理架构,有效调动行政、专业和执行的力量。理事会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建设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和主要改革创新举措等,总体协调领导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委员会是在理事会管理下,由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咨询和指导组织,负责向理事会提供有关创新研究方向、重点发展领域、重大研究任务和目标等学术问题的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和把握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研方向,进行学术工作评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领导下的主任委员会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组成,任期三年,统筹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人、财、物等资源,具体组织科学研究、运营维护科研条件平台、提供服务保障等。
第二,创新科研任务运行机制。针对科研项目竞争无序、管理繁琐等问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自主设立了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开放基金、主任基金等项目,依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不同目标,实行项目分类支持和管理,以任务驱动、项目牵引实现协同科研攻关,产出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发表SCI论文1134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此外,在Nature、Science及系列刊物发表论文21篇,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二)依据“核心+网络”布局,尝试打造协同攻关创新局面
第一,组建功能实验室。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以开展基础前沿研究为目标,以不断突破世界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重点汇聚青岛优势单元力量组建8个功能实验室,包括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以及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
第二,组建联合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海洋战略性前沿技术体系构建与自主装备研制及产业化为目标,联合中船重工、海军潜艇学院、天津大学、西安光机所、浪潮集团等国内优势力量组建联合实验室,包括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索联合实验室、智慧海洋联合实验室、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深蓝渔业工程联合实验室、海洋能源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海洋学联合实验室、海洋新材料联合实验室、以及海洋与极地极端环境联合实验室等。
第三,建设开放工作室。围绕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率先形成先发优势的目标,汇聚国内院士和国际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设开放工作室,引领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
第四,规划布局海外研究中心。坚持“南北并重、东西共举”国际化战略,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规划布局海外研究中心。截至当前,已形成五个海外研究中心,包括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国际北极研究中心、国际海洋前沿科学中心、以及中德联合实验室。
(三)推进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
第一,高效共享各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按照“增量带动存量”的原则,通过共享满意后补贴的方式,高效共享各类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科研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服务。
第二,组建全球最大的深海科考共享平台。具有海洋科技强国标志的“国之重器”依次落户,已建成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汇聚有效计算资源达133P,位居全球国家实验室计算能力之首;集合全国24艘大型科考船及500余台套船载设备,建成了深远海科考共享平台和科考船共享信息系统,有效提高海洋科考装备使用效率;建成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发布了全球最大的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积极争取大洋钻探船、“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等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多学科领域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四)坚持党管人才基本原则,探索创新人员分类管理模式
第一,探索创新人员分类管理模式。科研人员实行“双聘制”,探索创新人员“双聘”机制。创新考核激励方式,实行知识产权共享,以任务聚人才,科研人员的人事关系档案保留在原单位,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展工作,根据项目任务约定节点和目标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发放相应奖励;实行知识产权共享,科研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原单位,实验室为第二署名单位;任务结束后,科研人员可选择回原单位也可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为科学家实现新想法、新思路提供条件。实验技术人员相对稳定。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管理服务人员“职员制”,遵循“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动态调整、能进能出”的原则,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
第二,实行“鳌山人才计划”。“鳌山人才”计划旨在重点选拔培养一批能引领海洋重大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关键技术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以推动海洋国家实验室尽快建成国际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跻身全球科研机构前列。从2015年开始,“鳌山人才”计划面向全球采用“指南发布、个人申请、单位推荐、评审遴选、审定公布”的步骤遴选高层次科研人员。“鳌山人才”计划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通过“鳌山人才”计划的实施,为海洋领域多学科交流与发展提供新型模式。面向全球遴选优秀人才,海洋国家试点实验室现已汇聚一支含30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人的人才队伍,为实验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加速海洋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
着眼国家战略和长远目标,聚焦海洋安全、海洋资源、海洋健康和海洋关键技术,积极推动“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大科学计划,加快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初步建成全球最大的“两洋一海”(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区域定点观测网,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依托超高性能计算机和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准确精细预测未来地球气候系统变化。自主研发的“海燕—10000”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在全球桑厚此突破水下8千米持续观测,实现我国无人无缆自主观测与探测装备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自主研发的4千米级海底电磁测量系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千米海底进行海洋电磁场测量的国家,有力推动融合发展战略实施。近两年在Nature、Science及系列子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超过全球顶尖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二、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小法人”体制遇到发展阻力
经过三年多试点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较好完成了试点任务,基本符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实验室组建方案的有关要求。当前,我国海洋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央企等多个部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整合全国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囿于目前的“小法人”实体,在整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对外交流、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跨度大、难度大、见效慢,优势力量碎片化、资源开放共享不够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的深度力量整合,发挥国家实验室应有的统筹协调作用。
(二)重大科学计划发起遇到困难
海洋科学是系统性观测科学,需要长时期全面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科学研究历史数据不足且总体上仍停留在近海和海面,尚不具备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发起了“透明海洋”计划,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新一代全球海洋观测、探测、预测体系,目前暂未列入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发挥。目前海洋领域科技条件和产业化平台建设规模小且布局分散,尚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还不能满足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需求。海洋国家实验室为解决一家科研单位难以独立建设大型共享平台的实际问题,采用“增量共享、存量补贴”的方式,布局了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若干大型科研平台,然而尚缺乏如大洋钻探船等能够支撑大型科技任务攻关的“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观澜号”新一代海洋科学卫星、海洋仪器设备综合测试场等海洋领域重大科研设施推进困难。
(三)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随着海洋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继续教育薄弱、海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目前有约180家海洋科研机构及3万余名科研人员,总量不足,各地区之间、科研机构之间“人才”争夺愈演愈烈,同时科研人员的双向流动机制却不活、不实、不畅,开展协同攻关还存在着很大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影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进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科研队伍初具规模,但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引进工作刚刚起步,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引进工作刚刚起步,学科分布、人员数量与形成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仍有差距,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实际难题
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导致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家主要关注科学问题的解决,大部分技术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市场转化,技术供需链上脱节严重,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及纽带,阻碍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大幅增长,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面临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保护不足等问题,大量专利被束之高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创新能力提升及产业化发展。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化等工作中依赖社会化服务机构,但社会化服务机构有缺乏专业知识,二者沟通渠道不畅,导致技术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当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逐渐成熟满足条件时,可以考虑进入中央认可的国家实验室序列,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全面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可按照国家战略布局,重组或适当批准符合条件的其他实验室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便于进一步探索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议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资源集约、高效顺畅、开放共享为导向,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在海洋科研、海洋调查、公益服务等方面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强化重大科研项目建设
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系统性、集成性科技创新研究;考虑支持“透明海洋”等重大科技预研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专项,发起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海洋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按照任务亟需、国际先进、一家单位难以独立建成的原则,建设大洋钻探船、海洋科学卫星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为全面提高海洋原始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
拓宽海洋人才引进途径,通过加强科研国际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从国外引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复合型海洋人才;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并推动“国家实验室+高校”模式,联合培养海洋创新人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科学家科研方向选择自主权;优化人才配套措施,参照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标准,分层次为引进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待遇和条件。对国家实验室新引进的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驻地政府应依照相关规定,在安家补贴、周转房安置等方面给予人才政策支持,在落户、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办理出入境手续等方面依照相关规定提供便利。
(四)强化知识产权管理
参照美国技术转移办公室(OTL)模式,由项目组、国家实验室业务指导部门、专利代理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合作,明确高质量专利要求、专利质量控制方案与流程等,实现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招标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专利技术检索、专利性、商业价值分析;加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批“善科研—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发现并保护有市场价值的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开展专利运营、技术许可和创业孵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kejilunwen/265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