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科技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地显示出日益社会化的趋势。社会化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课题的高度综合化、研究规模的日益扩大、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大量投入、研究设备的大型化、复杂化等是科学技术社会化的直接表现;而科学技术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増强则是现代科技社会化的深层次表现。
一现代科技的社会化本性
“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化,即: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科学社会学家一般在以下两个意义上使用“社会化”概念:一指科学家个人的社会化;二指科学的体制化、制度化过程。11146本文则在上述两个意义的基础上,从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社会化”一词。笔者认为,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泛指科学技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属性、功能及价值取向。具体地说,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包括: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科学建制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影响力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建构的社会化、科学技术内容的社会化等。
1.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
从科学发展史看,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16世纪以前的个体活动时代,经17世纪牛顿皇家学会式的松散群众组织活动时代,到19世纪爱迪生实验工厂式的集体研究时代,直至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家建制乃至跨国建制的更大规模研究时代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科学研究规模的日益扩大,经费投入的日益増多,研究设备的日益大型化、复杂化以及研究课题的日益综合化,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也从分散的个体活动转向日益社会化的集体活动,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也愈来愈明显。
当科学研究活动仅仅作为科学家个体活动的时候,科学研究活动并不是一种社会职业,而是依靠某些拥有财富的人的资助或科学家本人拥有足够的家产而得以开展的个体性质的活动,这样的科学研究活动谈不上社会化。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研究活动规模的扩大,科学研究工作己经不再是“供一位英国绅士消遣的适当工作”了。科学家成了一种有报酬的科学职位。今天的科学家几乎完全和普通的公务员或企业行政人员一样是拿工资的人员。这无疑是科学家个体社会化的标志。
据英国科学社会史家贝尔纳的阐述,到了20世纪,在19世纪都还十分重要的独立的科学家实际己经绝迹了。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职业化使得成为科研工作者的资格要求也越来越高。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大学都开始采用学位制度。取得这一学位的必要条件是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现在谁想要在科学界中获得稍为重要一点的职位,都必须有相应的博士学位。
与此相适应,科学教育兴起。在19世纪中叶以前,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就其科学知识而言都是自学出来的,尽管有了波义尔和牛顿的先例,科学并没有在较老的大学中生根。18世纪末叶,提供若干充分的科学训练的教育机构只有普里斯特利和道尔顿所任教的英国几所非国教派研究院和拿破仑在那里当过学生的法国炮兵学校。工业革命使科学的重要性提高了。在19世纪,它逐渐开始进入了大学,后来又进入了中学。剑桥大学的第一任矿物学教授克拉克先生,由于就高级僧侣胸甲上的宝石发表学术讲演而获得了教授职位。这是在一个科学学科中最早授予的教授职位之一。12184从此,随着科学教育进入高等学校,科学家的培训开始成为一项社会事业,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呈加速趋势。
2科学建制的社会化
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必然导致科学建制的社会化。如上所述,由于课题综合性的増强和研究规模的扩大,科学家个体活动方式已难以适应,“科学共同体”兴起,协同攻关成为国内乃至跨国间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1979年10月至1981年2月,1500多名科学家分别在世界各地的40个天文台,对太阳峰年太阳波动的情况进行联合观测,准确地预报了太阳脉冲的活动情况。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与欧洲9国签订建造太空站协定。共同设计、施工和管理,工程造价232亿美元。1995年,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费米国家实验室向世界宣布,发现并证实了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夸克粒子中的第六种,即顶夸克的存在,从而解决了持续近20年之久的夸克研究中的最后一道难题。这一成果是国际科技联手合作的伟大成就,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以及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34个国家和地区的439名科学家共同劳动的结晶11147这些大规模的“科学共同体”必然促成科学建制的高度社会化。科学建制的社会化己成为大科学、大技术、大生产时代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特征。
贝尔纳认为,从19世纪开始,科学己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可以同宗教或法律机构相提并论、甚至更为重要的机构了。它也同另两种机构一样,是依存于现存的社会制度的。12116他还指出,科学发展史与科学机构不可分离。他指出,科学发展史不能仅仅是“伟大人物及其成就的一种虔诚的记录”,而必须是能反映“科学机构的意义和它同其他机构以及同一般社会活动的复杂关系”的历史。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贝尔纳分析了各种科学机构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这些科学机构的建制情况:在第三章“英国科研组织状况”中,他集中探讨了当时存在于英国的严密的科学研究体系;在第十章“改组科研工作”中,他详细探讨了科研工作中的专业化控制、实验室组织、协作事业、组织和自由、科学事业的全面组织、大学的地位、科学院的职权、科学界与工业界的双向交流以及工业实验室和实验工厂等建制、组织问题。凡此种种分析,无不放眼全社会,无疑是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之上的。
3科学技术影响力的社会化
在对科学技术功能的考察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第一种观点来看,科学仅仅同发现真理有关,它的功能仅在于建立一幅同经验事实相吻合的世界图景。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真理是一种手段,发现真理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即应用真理。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都必须应用于社会实际。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从本质上说,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更是离不开现实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技术主要以是否适用和能否带来某种经济效益为标准。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往往能导致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力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当然,并非任何科学探索都会导致直接的、现实的经济价值,但科学理论的探索一定具有认识、文化、教育、哲学意义,这也是一种社会影响力。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1216这一论述,清楚地指明了科学技术影响力的社会化。科技影响力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就是科技的社会功能。贝尔纳指出:科学既是我们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是指引和推动这种生活前进的思想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们提供了种种思想,使我们能够在社会领域里理解、协调并且满足我们的需要。除此之外,科学还能提供一些虽然并不那么具体、然而却同样重要的东西:它使我们对未经探索的未来的可能性抱有合理的希望,它给我们一种鼓舞力量。这种力量正慢慢地但却稳稳当当地变成左右现代思想和活动的主要动力。”121475这段话简洁而深刻地阐述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即科技影响力的社会化。科技影响力的社会化是随着近现代科学家的社会化、科学建制的社会化而凸现的,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日益明显。
4科技发展方向建构的社会化
在《科学的社会功能》第十三章“发展科学的战略”中,贝尔纳专题讨论了“科学工作可以规划吗?”这一问题。他反对不能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观点,认为应该制定一个经过自觉的深思熟虑的科学发展规划。他指出:“要制订这样的规划显然需要一切科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这一体现了科技发展方向建构的社会化的思想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日益凸现出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她区)的科技发展战略方向,不仅取决于某方面的局部需求,更取决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利益。这是因为:(1)全球化造成竞争加剧,一个国家必须和不同的竞争者泡括其他国家的竞争者)竞争,必须综合考虑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必须在多方面的压力下脱颖而出,在综合比较中确立科技发展方向。(2)当今科学理论产生过程的本质正在改变:新的知识往往注重学科间(TiandisciPlinary)及异质化(Heterageney的结合,尤其是在应用领域。科学家间也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协同研究,政府、企业、使用者之间也需要建立更多的互动关系。(3)科技社会功能的强化使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对是否应用一项新技术的考虑将越来越跨出纯技术领域而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着眼于科技发展与经济及社会需求的更好协调。这样,无疑提高了科技发展方向构建的社会化程度。
5科学技术内容的社会化
科学技术内容的社会化表现为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经济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等具有高度综合性,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协同配合,而且需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配合才能加以解决。科技与人文的密切配合、相互渗透,是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重大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生态学、管理学、城市学、预测学等产生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层面的科学旨在把自然科学中的课题同时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加以研究,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整体化趋势,也体现了现代科技内容的社会化趋势。
上述科学技术社会化的五方面表现无不体现了科学技术的本性:科学家是科研活动的主体,科学建制是科研活动得以开展的组织依托,科学技术的影响力是科研活动的落脚点,科技发展方向的建构是科研活动的战略目标,科技的内容则是科研活动的根本。这种社会化本性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功能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本性集中体现在其功能的社会化上。科学技术的功能即应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也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宗旨体现。从本质上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必然体现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中,离开在社会中的运用,科学技术就没有功能可谈。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功能必然是社会的,必然具有社会化。
贝尔纳充分肯定科学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他指出: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以往更仔细地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2|61科学技术从一产生起,就是为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发挥着社会功能。自从近代科学研究活动成为一种社会化活动后,科技功能的社会化就更为明显。
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人在自然中的生存地位,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科技正是为人类解放,为社会发展而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诸如:科技革命引发的生产力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人的解放包括从自然的压迫、社会的压迫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而无论哪一方面的自由和解放,都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回顾历史,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而归根结底要以科技的革命性进展为前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31人的体力虽然有限,但依靠科技对劳动力的渗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钉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人类正是通过利用科技的力量引起的生产力要素(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实现了物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科技革命引发的知识革命,极大提升了人的理性力量、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从而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源泉和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技术是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技的发展使“自然界全部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不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科学理论是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在科学理论的武装下,人们不断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提高理性程度。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高科技的兴起,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知识己经上升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知识和技能成了人力资源的主要内涵。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知识获得高报酬,依靠知识成为市场的赢家,依靠知识成为社会的精英。以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人类无疑在自然面前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科技革命引发的管理革命极大促进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从而推动大量新技术走向产业化,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并进而推动政府职能的转换,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并为人类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权力,获得公正、公平和平等创造了社会条件。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管理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思想。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己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得越来越充分。
科技革命还引发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近代史上,科技革命带来的机器大生产使整个人类社会跨上了工业化的快车人类社会的面貌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在当代,信息革命更是把人类社会推上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人类社会因信息化而走上更快的发展道路。
在工业革命的年代,恩格斯曾把蒸汽机称作最危险的革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这篇纲领性文献中,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说:没有各种学术、技术和实际工作领域的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主义要求广大群众自觉地在资本主义己经达到的基础上向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迈进。”161160-61又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61168他还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口号。在此,列宁所说的劳动生产率、电气化,都是以科技为支撑的。列宁的思想明确地表明:重视科技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动力和前提。在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则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关键。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171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江泽民更是把发展现代科技,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建设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关键。江泽民指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181103在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前景时,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在21世纪必将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中国强大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功能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外思想家的一贯思想,也为科学技术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所充分印证。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中,最令人瞩目的无过于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科技功能的社会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呈现出以下诸方面新特征。
第一、在信息时代,科技功能社会化过程更快。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功能贯穿于任何时代,但社会化过程速度却不尽相同。历史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功能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曾谈及科学应用过程中的时间差距问题。他说:“在科学原理第一次发现和第一次加以实际利用之间过去有,至今仍然有巨大的时间间距。这是科学的实际应用过程的最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在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差距可以看作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于第一次发现真空现象和把它应用于大气蒸汽机之间几乎100年的时间差距,我们就没有必要感到惊讶了。可是即在人们己经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功用的时候,这种差距仍然继续存在。法拉第在1831年就发现了电磁感应的原理,而且制成了第一部发电机,利用机械力来产生电流。但是直到50年后,第一部商用发电机才开始运转,而且直到1881年爱迪生才建成了第一所公用供电站。这种情况至今依然存在。”121154据统计,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即应用于产业的周期,18世纪为100年左右,19世纪缩短为50年,20世纪初为20年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5年左右,目前一般只需3年左右。11145这说明,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功能的社会化过程越来越快。而国际间科技竞争的取胜最终将取决于科技社会化功能的实现速度,即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速率和占有率。这是因为,竞争中的科技领先地位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优势,技术的最后受益者往往是掌握该项技术后制成产品而且质量和成本均优于他人产品的人。例如,日本在20世纪的20项重大发明中一项也没有,500项技术中仅占7%,并且改良型居多。但日本善于把别人的发明成果开发成产品,应用于生产现实过程。这是它制胜的一个法宝。
第二、在信息时代,科技功能社会化范围更广。
当今,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扩散与渗透不仅导致信息产业内部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更促使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迁。
首先,信息技术突破地域性的局限,渗透、扩散性空前强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到20年的时间里,信息技术以闪电般的速度席卷全球信息技术连接了整个世界。21世纪之初,新信息体系己将全球不同的社会群体与领域连接起来,而这个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成型。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诸如跨国公司、策略性联盟等网络生产组织形式的兴起和发展,不少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企业和组织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技术研究分支机构,同步研究并推广新技术。发展中国家有机会与世界发达国家共同参与高精尖技术的形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技术从原来由技术策源地产生,经由选择性地传播,进入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方式转变为由技术先进国家或地区,通过信息技术传播迅速连接全球在经济、政治、技术研究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与扩散,形成通过网络节点相互联结的传播方式。
其次,信息技术运用注重整体系统性。当代信息技术密集型生产力逐渐形成了现代系统整体型的技术方式,既保留合理的科学的分割和分工,又从整体目标出发,把局部放在整体之中,明确每个局部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把生产过程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使生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既达到人的生产目的又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它把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消费过程联结起来,及时用销售信息、消费信息动态地调整生产过程。这种生产方式把生产活动看作一种系统工程,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生产、产品价值的増加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局部分割向整体系统转变的过程还包括经济制度、市场结构、贸易方式、投资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再次,信息技术作用方式的广度空前扩展。如信息高速公路不仅将促成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将对当前社会的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诸如: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行能有力地刺激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与多媒体计算机相接合能有力地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还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交通,改变医疗方式等。信息技术社会影响的广度是以往任何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在信息时代,科技功能社会化程度更深。
人类的思维方式历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这里所说的“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正是基于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人改造自然界的产物。这一基础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如恩格斯所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与前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相比,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具体地说,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如下深层次变化:一是改变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形式,深化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
首先,随着20世纪的科学在理论和实验上的进一步发展,以往那种关于主体反映客体是单向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绝对的、固定的等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现代科学的发展拓展了主体的功能,认识主体干预认识客体的功能増强,主体知识结构的作用也得到了强化,认识主体性原则日益受到关注。
其次,系统观念的提出使人们用整体性原则来把握主客体关系。计算机技术产生的虚拟主体通过人机界面作用于客体,更凸现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中介性,强化了认识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虚拟空间对象世界的主客体交互性更凸现虚拟空间的交互主体性。系统观和虚拟主体性把主客交融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一种新型的人类实践形态一虚拟实践形态正在崛起。虚拟实践引起了人类实践形式的重大飞跃,促进着人类认知方式的重大变革,并呼唤着社会关系乃至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型。
二是改变了人们之间思想交往的形式,构建了知识共享思想平台。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使当今社会跨入知识共享的年代。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信息、文化的全球化,全球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往来将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普遍。博客现象的凸现无疑将加快这种知识、文化、思想交流共享的进程,加快构筑这一知识共享的平台。
三是提升了人们思维的理性程度和社会决策水平。
多少年来,理性的完美决策始终是所有决策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然而,凡现实的决策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由决策的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从决策的客观环境来看,决策中的各个关联因素和预测结果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从决策的主观因素看,决策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存在着不确定性。同时,决策总是基于某一时刻的环境和当时的信息做出的,而环境是动态的,信息是有限的,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决策的不确定性。
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开辟了提高决策满意程度的现实途径。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为决策理性程度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其次,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决策理性程度的提高提供了认识论上的支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人类的社会决策正以空前的速度推进着理性程度的提高。
总之,在信息时代,现代科技功能的社会化程度得以空前提高。它以空前的速度、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着科技功能的社会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kejilunwen/265821.html上一篇:新世纪现代科技与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