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精神;“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悠悠历史,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而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利益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利字当头”的时代,官员腐败、学术不真、商人不诚、朋友不义等道德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以权谋私、见死不救、制假卖假、学术腐败等乱象,出现了“道德失衡”、“道德缺失”等危机。传统道德资源丰富且自古以来崇尚道德的中国面临着“失德”的历史大背景。其次,中国传统道德本身具有局限性。列宁在《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一定的思想观点是在一定阶级的物质利益上产生并为其服务的。在阶级社会里,没有超阶级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中国传统道德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物,并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条件。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中,传统道德现代转换的作用不容忽视。将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有机地现代转换,对于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第一,传统道德资源现代化有利于个人优秀品格的塑造,在传统道德的指引下克服不良习气、改正不良行为,严于律己,不断进步。第二,传统道德资源的现代化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第三,传统道德资源现代化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第四,传统道德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现代化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二、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扬与弃
(一) 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继承
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扬与弃的过程,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资源中蕴涵的深刻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个人的自我修养方面上来看,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此方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源,对现代中国人提升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华民族向来以注重自身修养而著称,修养一词包含举止仪表、学问技艺、政治思想、品德情操等多方面的陶冶、锻炼和造诣。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经过长期努力勤奋修炼而获得某种品质或达到某种境界。传统道德的修身既包括外在礼仪也包括内心修养。《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认为一个人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根本在于自己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即做一个君子,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可、赞美和欣赏,而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既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样也不会获得他人的敬重。修身的过程是认识并改造自己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时,便去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从而使自己超越原来的自我,得到升华。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道德资源关于修身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主张“存心养性”、“反身内省”;荀子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化性起伪”、“积善成德”;宋代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大学》主张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等,都对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有较大的好处,当加以弘扬。
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上来看,中国传统道德中也有许多有利于今天的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孟子认为人有五个方面的人际关系,即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而调节和规范这五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分别是亲、义、别、序、信,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家庭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道德中有许多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的规范。每个生命都是由父母孕育的,也是在父母精心照顾下成长的,子女理应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传统道德及其重视这一点,甚至上升为孝道,汉代时与国家选官制度相联系,而由汉至宋,高等级墓葬的壁画几乎都有孝子图,即一些流传甚广的孝子故事,可见在古代社会父子关系是道德领域十分被看重的。《周易》有言,“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所以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根本。古代社会对男女双方规定了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男主外女主内,职责不同,相敬如宾,夫妻和美。家庭中与父子关系类似的就是兄弟关系,因为它同样具有血缘上的联系,我们今天还常用“手足”来比喻兄弟血脉相连。对于兄弟关系,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是“孝悌”,也就是年幼的弟弟尊敬顺从年长的哥哥。之所以形成这一规范与古代是宗法社会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维系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在嫡长子继承制为准则的当时,兄长可能是家族的族长,也可能是家族未来的继承人,所谓“长兄如父”理应尊敬,传统道德也强调兄友弟恭,兄弟和睦。除上述外,还有许多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等等都是今天我们一举一动的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来看,“忠”的道德准则贯穿古今。在原始社会,要忠于自己的部族,夏商时期则是忠于宗族,春秋战国时天下分裂,忠指的是各自的诸侯国家,秦汉以后,封建大一统国家逐渐形成,忠君爱国的思想也逐渐明确,到了元朝和清朝,忠则加入了民族的因素,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忠”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它的内涵是一致的,即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要报效国家。这种精神内核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是需要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忠”、“信”、“义”等精神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是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二) 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现代转换
传统道德流传许久,自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传统道德资源中也有一部分与当今社会不适应的内容,我们应该将其赋予现代性的蕴涵。
从个人修养方面来看,虽然传统道德中对于个人德行的要求对今天个体规范自身仍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古代社会“修身”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风行于整个古代社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并不是出于本心的修炼。此外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传统道德中修身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有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的“仁者爱人”,是有差别的爱,是基于等级制度分明的基础上的。由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爱人”精神屈于宗法等级关系,变成了“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屈从于上下、尊卑、亲疏宗法等级原则。对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剔除“差别爱”的成分,弘扬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这样的仁爱,才是应对现代社会人情冷漠、自私自利的一剂良药。以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为例,现代社会包括家庭结构较之古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关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的孝道,在当代社会也应赋予现代意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即使有朝一日养老问题完全可以依靠社会解决,但敬老这一孝道仍然应该是始终坚持的,并需要通过法律得到确保,毕竟父母对子女有着养育之恩。合理提倡孝道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家庭关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肯定传统孝道内容。比如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犯了错或违背了法律,儿子应当为其遮掩不告发,反之父亲对儿子也应如此,这包含着儒家的典型的“仁”的思想,认为亲情是父子关系的根本,它高于一切的社会关系甚至是法律,这种层面的孝很显然是一种愚孝,在现代法治社会显然是不可取的。此外夫妻关系中,传统道德明显具有男尊女卑的观念,认为女性需要坚贞不屈,要守节,而对男子并无这方面的约束,这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关系的。而对于兄弟关系,现代社会更多强调“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兄弟团结和睦,互利互惠,而非服从关系。只有正确区分对待,才能将以上所述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融合。
在人与国家的关系上,传统道德强调的“忠”,其本质上是个人向国家负责,向统治者负责,无条件地“忠”,而政府只需做好对民的管理,让民“从”之便足够,而个人对处理日常事务的政府行政机构并无公信力上的要求。然当今社会随着自由民主的精神深入民心,一旦政府不为民谋利或为谋取自身利益而牺牲群众利益,必遭受来自群众的强烈质疑与反对,从而加深矛盾。而当代的爱国主义,应摒弃君国一体忠君就是爱国的封建思想,要否定愚忠。应该继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忠于职守报效国家的积极思想,忠诚于国家、民族、社会主义事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和奉献,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当然,我们在强调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时,也注重满足个人的需要。此外,“忠诚”在古代往往表现为对君主和家族的献身,而在现代则更多地表现为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现代转换,简而言之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150740.html上一篇:宗教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研究
下一篇:论人在道德、智识上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