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首次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道德领域,把道德作为一个社会事实来研究。19世纪后半叶,法国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涂尔干为了重整处于混乱状态的道德规范秩序,通过非宗教的、理性化的思维提出了道德三要素:纪律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和自律精神,以加强理性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
一、涂尔干道德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分析的研究背景
与19世纪法国社会大变革相似的社会背景,我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和变迁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的迅速提升而道德精神层面准备不足,社会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并没有亦步亦趋,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水平最直接的标准,此次调研通过涂尔干的道德三要素的视角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进行探究,整理出真实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
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对道德常规性的偏好和对道德权威的服从是纪律精神的两个方面。正如涂尔干的阐述“实际上,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纪律意味着在确定的条件下重复的行为,不过,倘若没有权威,没有能够起到规定作用的权威,纪律就不会出现,因此,我们就可以说,道德的基本要素就是纪律精神。”[1]在社会存在的意义上,集体生活是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道德目标是以社会为对象而不是以个人为对象,所以形成了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依恋和认同;而当人们对规范达到理性认识,内化为自我认知范畴时,行为自主自觉地合乎道德,这就是道德的自律精神。在现在看来,涂尔干的理论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提高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涂尔干道德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
2013年7月,通过在山西师范大学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得到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相关有效数据。此次调研,共计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9份,有效回收率达97.25%,并且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频数分析和交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基本描述。与此同时,在中国知网收集、下载50余篇关于涂尔干道德三要素和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期刊与文献,为此次调研和论文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理论素材。
三、涂尔干道德三要素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行为的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自律意识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大学生道德发展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在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据调查,在一项“您在食堂打饭或者在售票厅买票的时候会自觉排队吗”调研中(见表1),有35%的大学生表示“会自觉排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35.2%的大学生表示“别人排队我就排,别人不排我也不排”,26.7%的大学生表示“会排队,但如果看到熟人排在我前面会请他们帮忙”,如此看来,大学生把公共意识或许只是一种口号,并没有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相对而言,大学生对“在教室上课时,您会在课桌抽屉里放果皮纸屑吗”这个问题的较为自觉(见表1),有56.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下课再带走”,24.9%的大学生表示“会,懒得带走”,18.8%的大学生表示“看到别人在放,我也放”,自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二)社会成员之间信任度较差,对社会的依恋度有待提高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领域中,每个人能够展示自我的道德,在调查“您在公交车上遇到老弱病残会主动让座吗”中,66.6%的大学生表示“总是这样”,30.6%的大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2.3%、0.5%的大学生表示“很少这样”、“从不这样”;在另一项“对于宿舍中长流水、长明灯,您会”的调研中,60.9%的大学生会“主动去关掉”,36.5%的大学生会“如果方便,顺手关掉”,可见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比较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病态现象”,让人们在助人为乐和见义勇为的时候,多了一份戒心,在一项“若遇到老人或小孩跌倒,您会不会扶起他”的调研中(见表2),50.5%的大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45.1%的大学生表示“会”,对社会群体的依恋是个体与社会相互包含的内在要求,是个体在社会中寻求发展的结果,因此,要不断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
(三)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集体生活是道德生活领域的起点,大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在一项“您对情侣在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行为过分亲密的看法是”的调研中,41.9%的大学生表示“理应避免,不文明”,38.8%的大学生认为“能接受,正常现象”,19.3%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与己无关”,可见,大学生对于情侣间不文明行为虽有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却是不以为然;在另一项“您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的调研中(见表3),43.7%的大学生表示“不赞同,应受道德谴责”,26.6%的大学生表示“能接受,普遍存在”,29.7%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双方愿意就可以”,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开放度,但是这种“与己无关”“无所谓”的态度表现出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 (四)社会道德状况令人堪忧,道德规范影响力有待高
物质生活条件的迅速提升而道德精神准备不足,对于现在的社会道德状况,51.9%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存在一些不道德行为状况”,45%的大学生认为“有待提高,不道德的行为较多”,只有3.1%的大学生认为“满意,人们道德水平较高”;对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见表4),83.8%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在逐渐弱化”,只有12.1%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很大”,而4.1%的大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影响”,整合社会道德状况,提高道德规范影响力,任重道远。
在调查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影响因素的389个有效观测中(见表5),各种影响因素一共被选择了1575次,其中社会环境被选择了359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22.8%,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92.3%,家庭陶冶被选择了317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20.1%,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1.5%,学校教育被选择了281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17.8%,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2.2%,舆论导向被选择了238次,该选择次数占总选择次数的比例为15.1%,选择此因素占总人数的比例为61.2%,因此,社会环境、家庭陶冶、学校教育、舆论导向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但是,成人表率、影视作品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对策
(一)大学生要注重个人自律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道德发展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大学生要把道德修养、自我完善看成是一个不断内化、外化的过程,不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内化。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构建良好的整体社会环境的基础,《大学》有云“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生要注重自律精神的培养,以先进的知识培养完整的人性,要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肩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高校主动承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纪律和自律意识
高校主动承担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任,首先,高校应加强道德规范,相关制度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在体验,坚持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正如涂尔干所说,规范必须得有,但如果所有一切都需要规定,那就是件不幸的事情[2]。其次,鼓励、支持大学生参加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增添校园文化的正能量,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氛围,使大学复位于它的文化教育本位。最后,发挥高校教师道德模范的作用,要以现实的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化,端正大学生面对道德问题的态度以及提高理性的思考能力,帮助其形成道德自律精神[3],促进大学生社会道德个体化,形成良好的个人心理素质和道德品格。
(三)提高道德规范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依恋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宣扬先进事迹,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先进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力,倡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提高道德规范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依恋度,注重道德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和谐,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与统一。
(四)理性地对待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
人或许不是万物的尺度,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的尺度[4]。社会事实是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团结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最突出的就是以道德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意识,实际上为伦理学与道德现象的实证研究相结合,提供了一种前进的方向;我们要从社会学的立场,理性的对待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深化道德社会学的研究,把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使抽象道德理论具体化,而且能够引领人们更科学、准确地把握道德现象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社会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性[5],为大学生道德行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151024.html上一篇: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述评
下一篇:论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