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一、非教学岗位教师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指出,教师要关心爱惜学生,严谨治学,把名利放一边,能够严格自律,并且要以人格的魅力和学识的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我们知道,高校的教书育人职责,不仅仅由教学岗位教师承担,非教学岗位教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同样占据重要的角色。比如,和学生息息相关的服务性部门的教师――图书馆、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各学院的学工办等部门的教师,以及辅导员、教务员、专兼职班主任等教师群体。这些非教学岗位教师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网络中的主力军,是学生身体和心灵健康成长的监护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是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相反,轻视、忽视这项工作,将导致高校师德建设存在漏洞,最终会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影响人才培养。
二、高校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伴随的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副产品的渗透,高校教师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师德失范问题凸显。其中,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说,有的非教学岗位教师工作过程中急功近利,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工作的责任心不足,对自身的言行要求降低,不能为人师表,没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副产品随之产生。个别高校教师曾经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追求渐渐淡化,更多地追求自身的实际利益,唯利是图,言行、思想与教师的身份和要求相偏离,甚至把学校当作了市场,高校教师的身份当名片,混淆了师生关系,把学生当作劳动力。
(2)高校收入分配制度不够规范。这些年来,国家和社会重视对高校的投入,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薪水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全国的高校存在地区差异,校与校之间,不同学院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不同岗位也有差异,如教学岗位与非教学岗位之间存在偏差。大多数学校的收入分配机制偏向于教学一线的教学人员,非教学岗位的服务管理教师申请划拨经费的项目难度较大,需要坐班,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内容相对单一,收入待遇相对较低。这样的差异,有些教师能够看开,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部分教师利益分配上心理失衡。特别是有的非教学岗位教师,长期愤愤不平,渐渐模糊了为学生服务的神圣使命,不再以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量上开始讨价还价,细算个人得失。
(3)师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陈旧。虽然高校教师师德要求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有,但是这些大多数比较笼统,没有很强的操作性,过于抽象,考核的结果基本上人人持平,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教师中产生了重业务、轻师德的现象。
三、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探索。
(1)优化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师德作为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观念,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①要营造尊重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教学岗位教师教书值得尊重,非教学岗位教师的服务管理育人同样重要,值得尊重。这样,有助于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劳动价值感,能够找到精神上的支点。②要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教学岗位教师与非教学岗位教师只是工作内容上不同,工作性质都是为学生服务,非教学岗位教师的待遇同样需要得到保证,利益需要得到维护。对非教学岗位教师工作上提出高要求、高标准的同时,要把涉及非教学岗位教师切身利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提高他们的劳动价值感。比如提高非教学岗位教师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要对优秀教师进行必要的表彰,如授予“优秀辅导员”“优秀教务员”“优秀图书管理员”“优秀后勤工作人员”等荣誉称号,帮助他们建立精神支点;要让非教学岗位教师的优秀者享有参与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努力营造有益于非教学岗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校园氛围。良好的教师道德重在培养,学校要注重对非教学岗位教师师德的熏陶培养,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途径重唤非教学岗位教师的职业理想,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让他们感觉到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就有机会参与学校的规划与管理,就有进步。①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教师考评制度的制定与落实,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基本诉求,结合学校的管理要求以及学生的期望,并且要把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评聘、进修、提拔等方面的重要考核依据,作为评选表彰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标准。②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的制度。要把师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并使其经常化制度化。在教育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定期举办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等,增强非教学岗位教师自觉践行师德标准的意识,变道德说教为自觉行动,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③要强化师德教育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要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各项师德教育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能够落实到位。
(3)引导非教学岗位教师加强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管理者,非教学岗位教师应具有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能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①要加强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觉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尤其要重点学习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学习的形式要灵活变通,如自学、讲授、讨论、辩论、座谈等。通过学习来加强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再联系自身,查找问题,自我警醒,提出整改的计划,不断完善自我。②要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非教学岗位高校教师要积极投身于各种服务活动中去,要在自己的岗位上锻炼自我,陶冶自我,并在教育服务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时刻检查自我,是不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做,做得如何。③要善于归纳总结,思考如何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151084.html下一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