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一、新闻媒体伦理道德矛盾的现象
新闻媒体的道德与伦理关系,应该就是新闻提出的关于追求时效性的目标与社会普世人性价值原则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合一的不冲突的,可是在少部分情况下,它们之间会起尖锐的冲突,而由于新闻媒体的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矛盾往往会引起全社会巨大轰动。
释广德是一名越南大乘佛教僧人。1963年6月11日,他在西贡的十字路口用汽油引火自焚,动机是为了抗议南越政府领袖吴廷琰及南越天主教会迫害佛教徒的政策。他自焚的照片被人记录了下来,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令人再次关注吴氏的领导方针。《纽约时报》记者麦尔肯因这张特别的照片贏得了普立兹奖。然而在记者因此获奖收获名誉的同时,许多人指责他面对这样一个惨烈的事件,直接反应不是先救人而是端起手中相片拍下如此令人悲痛的场面,不可置否这张照片揭露的社会深层狂热的宗教信仰与不受监督制衡的权力的现象,但是这种媒体伦理失范行为掀起了社会各界对媒体指责与道德的拷问。但毫无疑问这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引发全世界对越南佛教徒与政府斗争的关注,加速了吴廷琰政府的灭亡。
凯文?卡特是南非的二名摄影师,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Photography)。作品内容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照片于1993年3月26日,被美国著名权威大报《纽约时报》首家刊登。.接着,其他媒体很快将其传遍世界,在各国人民中激起强烈反响。许多人指责他自私的踩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奖,对凯文卡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最终在1994年,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后,凯文卡特留下一封遗书:“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1973年,黄功吾拍摄的《战火中的女孩》荣获美国普利策奖,苏珊?桑塔格曾经这样写道:“像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戚片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南越儿童沿着公路跑向照相机。她张开双臂,痛得放声尖叫--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时的电视广播的暴行起作用得多。”这张照片很快被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上。不久,越战宣告结束,照片抓拍后,黄功吾帮助小女孩,将她紧急送至意愿(最后小女孩存活下来了)。当时《纽约客》的编辑哈尔?比尔认为,这附照片的历史重要性足矣抵消因“正面裸体”带来的发表禁忌。
不久前《深圳晚报》为抢独家伪装成医护人员潜入太平间的长文被广泛传播,文中称深圳晚报“搞定”了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手术的姚晓明医生,从他那里得到独家去世消息,随后更有三名记者伪装成姚晓明医生的助手进入太平间内拍摄,随后被姚贝娜家人发现,华谊方面要求记者删除了拍到的照片。这一事件在网络与社会都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华谊公司在网络上辟谣,否认记者过激行为。但记者对于明星的死亡报道存在偏差行为,为求拿到第一手资料过于激进,还是引发争议,这桩事件不管孰是孰非,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引发了人们对于记者新闻报道第一性价值与人性冲突的思考。
以上描述的都是当代国内外几件涉及新闻伦理道德的典型事件,揭示了当今新闻媒体发展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牵涉了新闻媒介责任、记者等新闻职业人责任、媒体的权力、社会人性道德、新闻价值效应、新闻自由等伦理冲突。以下,本文将从两个角度来深度剖析关于这些伦理困境的构成因素与解决原则等。
二、记者等新闻媒体职业人的角度
新闻媒体职业人是社会重大事件的首先接触者,他们针对既定事实的理智与经验主体筹划并定义了事件概念、关系、限度和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将他们是主观上有了对新闻的新经验和新了解,从而努力的建立一个新的客观世界去展现新闻。
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应该是一种更大更深层次的追求部分,正是这种部分赋予了新闻媒介道德以重要性。但是一些情况下记者利用自身公开传播新闻第一性的特殊权力,干扰和影响到受访者的生活,并利用其明显的倾向性引导受众,形成一种影响全社会的舆论,是一种失范的新闻媒体道德,失去了其应有的公正性。
从记者等媒体职业人角度看,不应该仅重视新闻媒体所表现出来的利益价值而决定其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搜集新闻材料的主要规范行为,而应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维实践活动。正因为媒体舆论会以一种特殊形式对社会发展产生隐形功效与能力,记者等媒体职业人更应该通过对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客观识别新闻。
例如在地震等突发事件面前,记者的采访前提应是不以伤害到他人心理状况与生理状况为原则,这一点可以清晰的揭示记者的义务与道德关系。记者可以选择采访,也可以选择救人,这是个人选择问题,不应该有对错之分,只是在不同场合对于不同情况紧急程度来说适合与不适合之分。例如在紧急情况下假如记者中断采访加入救人可以拯救到一个人的生命,那么就是救人更合适。假如身边许多人在救人,没有人向社会公众传递回报灾情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更需要记者自觉承担义务--传递新闻,因为通常大部分时候,一条时效性强的新闻与消息对赈灾等帮助影响力是无穷大的,他必须走出来,承担起职业素养,坚守新闻价值观。这就是在突发事件时记者等媒体职业人在面对新闻伦理道德与社会赈灾冲突时候的矛盾解决原则,只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坚守自己的独立判断,在专业领域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各司其职。新闻媒体伦理道德中突发灾难面前记者意图有好坏之分,而那种矛盾性冲突性的抉择不应该有好坏之分,只有二者哪一方更合适一说。
而从姚贝娜事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困境中记者等媒体职业人的另一个冲突,传递新闻时效性与社会人性普遍原则的冲突,照顾当事人的心理伤害与情绪,是一条隐形的新闻媒体伦理道德,记者的问题不在于永远把新闻真相首先说出来,而在于是否永远都有义务首先迅疾地采访到受害者的情绪与事情的最新进展状况并播报出来。只有遵循社会正义原则,敏锐观察社会问题,以客观的角度遵循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原则,才能真正承担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职责。
三、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受众角度一舆论影响“舆论”的基本涵义是社会成员间传播的对某个事物较为共同的看法。在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领域,出去记者等媒体职业人的角度,从受众角度看一公众舆论也是造成当今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方面看,舆论是社会的公意,是在公众中自发形成或在新闻报道及其他形式影响下形成的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公众意见,可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对现代社会监督的强大力量。从另一方面看,舆论也会为祸,一定程度上制约新闻制约媒体。舆论最终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呈现一种动态双向的机制特征,例如在凯文?卡特的案例中,舆论呈现两种意见走向:对南非饥荒状况的重视与他本人漠视女孩生命的道德困境。可是媒体受众方更关注的是他的抓拍以及漠视女孩生命的人性对立点。
最早在1922年通过,初名为《新闻界信条》,后在1975年做修订更名为《原则声明》的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原则声明中第三条:独立。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避免任何不当或不当的表现,任何利益冲突或利益冲突的表现。他们不可接受某些财务或热衷某些行为,如果这些财务和行为会损害或看上去会损害他们的品质的话。在1974年6月29日由英国全国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英国记者行为准则第五条:对悲哀和惊愕的侵扰,采访涉及个人的悲哀与惊愕时,新闻记者应持同情而谨慎的态度;.报刊应小心处理这些材料。这一条原则可以相对解释出凯文?卡特的情况。西方新闻媒体界己经很早认识到新闻伦理的困境,并且相对作出对记者行为的约束与有可能陷入困境的提醒。不可否认从普利策奖的角度看,他的照片的确抓拍的很棒,时间、地点、人物、画面空间的准确度,假若刊登的同时,能够作出详细告示,对当时情况与凯文?卡特本人对待小女孩的后续措施做出详细解释(当时获奖时照片有简单注释,提示会有人来帮助这个小女孩但没有详细解释),事情也许不会发生至此地步,这也给报刊处理涉及人性悲哀和惊愕侵扰的材料时做出告诫与警示。
当今社会的舆论一方面还来自于网络。网络暴力,是道德困境重要影响因素。当代网络由于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体业态的改变等因素印象,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问题也不断出现。而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很大程度上是网络与受众的舆论问题,甚至牵涉进网络暴力的问题,在一些特定的重大事件发生时,它以全世界网民的舆论作基础展现了强大的批判功能,许多网民借助虚拟的网络空间,批判甚至辱骂、人肉一些触犯道德底线的当事人,一定程度上的网民所扮演的批判角色是一种“圣人心态”在作祟,是一种自我道德崇高性的直接欲望表现。这种网络暴力对于当事人与身边的人都造成巨大的伤害,影响他人精神状态,破坏他人的生活秩序,造成名誉损害。这种网路批判本身就是一种跨越道德的行为,根源上就是一种法律道德化出现的偏差与弊端。所以在当今时代,对网络舆论的调控也应该作为新闻媒体伦理道德解决措施的一部分,对其中一部分恶意挑起事端无故抹黑社会的网友应对其进行管制,例如如今微博实行的实名制是一个方法。不管如何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新闻媒体的伦理道德维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结论
从辩证角度看当今新闻媒体伦理道德困境,不仅仅从新闻媒体职业人角度考虑,也应该放到整个大社会环境下剖析,这是不是简单个人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诸多因素产生的矛盾,只有从双方角度深入探讨,才能洞察其实质.
以上所浅析的现象与因素,只是一种理解的思想,记者“应当”而并非绝对要这么做,但只有记者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媒体受众方舆论导向正确,规范网络秩序,社会新闻媒体才能得到一个更好更健全的发展。
黄丹怡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26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