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1 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结果
本文调查对象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毕业的农村大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全部面向浙江省生源地区,其中针对农村大学生的问卷占60%,其余40%问卷用于横向与城镇大学生的比较分析。调查结果共计回收475份有效问卷,其中农村大学生回收率达到100%。在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只有105人已经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仅占总数的35%。在105位已完成就业签约的农村大学生群体中,其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有57人,专业相关度为54.3%。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大学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专业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以及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三个因素内容。在用人单位对刚入职的农村大学生初次核定的月薪收入方面,发现农村大学生月起薪工资有76%集中在3500元以下,其中约11%的农村大学生还没有超过浙江省最新规定的第一档次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在“您对当前的工作是否满意”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受雇工作的农村毕业生满意度不足60%。从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状况不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薪酬待遇方面,不符合职业规划、不符合兴趣爱好,不符合专业发展要求及不符合生活习惯、性格等内容也是不满意的其中因素。通过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得到农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分值最高的是合作协调能力,而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及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分数明显偏低。在与城镇大学生调查数据的横向对比中不难看出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主要在起薪水平及就业满意度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一次就业率情况农村大学生要远低于城镇大学生。
2 影响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2.1 主观因素
由于农村大学生经济基础条件有限,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用物质条件衡量一个人,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自卑心理是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出自我效能水平低,虽然有的农村大学生在高校读书专业成绩优秀,政治条件不错,但由于学历层次不高,往往在人才竞争激烈和严峻就业形势面前,显得底气和自信心不足,使自身才能和价值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进而丧失本该有的就业机会。农村大学生在工作选择上功利性倾向明显,而跳出“农门”即为荣的传统观念使农村大学生就业扎推在非农行业领域明显,多数人在就业选择上表现出对薪金的期望值过高,一味地追求劳动报酬,而未充分地正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背后需要为用工单位创造实际价值的现实意义,农村大学生在这种现状下往往会因对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不满,而选择犹豫或者放弃致使本该属于自身的就业或发展机会就此流失。
2.2 客观因素
虽然高等学校做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质量培养提升的工作,但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高校课程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课程不能有效地体现社会对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缺乏行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和运用水平,造成课程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发展脱节,当前高校的课程标准往往由专业主任一手制定,若专业老师自身不了解市场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有效地制定课程,那么其所开设的专业标准往往会偏离市场的用人标准,这种方式的培养,哪怕学生主观上再努力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经济下行压力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情况增多,这对农村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冲击。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的持续攀升加之海归大学生的陆续回国发展,还会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显得越发明显,这一因素的存在将使待业农村大学生的人数增加。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但对于农村大学生这帮弱势群体并没有给予更多的专门化特殊帮扶,而就业市场整体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则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3 应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3.1 政府应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
政策应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保障,将就业政策向着有利于农村大学生的方向倾斜。政府应该鼓励农村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并配套给予政策上的享受。政府应完善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搭建用人单位与农村大学生的交流平台,提供农村大学生快捷、准确的就业信息,打造网上与网下的就业环境格局,为农村大学生创造高效、有序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该为农村大学生开通就业维权绿色通道,更加规范体制内单位人员录用的选人标准,设置阳光的录用程序,对特殊关系渗透及滥用职权等不正之风加大严惩、监督管理上的投入,绝不姑息纵容,使整个录用工作保持高度的客观透明,建立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政府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大学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政府应鼓励农村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以??业带动就业。
3.2 高校应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高校应积极地进行就业市场的考察和调研,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经济、产业、行业的发展特点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的设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符合农村籍大学生特质的专业,以增强农村大学生更快、更好就业的可能。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农村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相对于城镇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增强就业指导中心功能,专门开展有关农村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活动项目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消除其就业心理障碍。高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高度的互动联系机制,将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自身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达到互惠互利,促进农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的。高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训农村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3.3 用人单位应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科学的用人选人标准。从本单位的人才需求实际出发,选择具有本单位需要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劳动者,提高选人行为的规范化、合理化的程度,不应通过招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来为企业撑门面,不应以重点大学、本科院校来衡量求职者的能力高低,避免出现人才的挤压、浪费,由于农村大学生相对缺乏一定的人脉资源关系,因此,用人单位还不应以保护人情世故关系因素为优先的就业政策来选人,特别是体制内的招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化的规范进行人员招聘。用人单位应该与高校保持长期的就业实习及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就业前岗位体验的机会。用人单位应该提升企业文化,使劳动者真正寻找到“家”的归属。用人单位要有多样的薪酬激励形式,不仅要有短期的激励手段,更要有长期的激励手段,从岗位到事业,有效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职工主人翁的精神。
3.4 农村大学生自身应对就业困境的对策
农村大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本领,不仅需要拥有精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要积极地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实验实训项目,在学好第一课堂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平台,拓宽提高课堂以外的学问水平,使得自身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人文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注重培养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独立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加考级考证等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掌握应聘时的求职技巧艺术,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品质进行锤炼。农村大学生应该积极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消除地域歧视,树立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的观念,农村大学生应该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善于挖掘自身的创业潜质,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要有青年人不怕失败的勇气和积极开创自身事业的热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