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三农问题 > 生命历程视野下农村低保户精准脱贫的困境及应对

生命历程视野下农村低保户精准脱贫的困境及应对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2-239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2.047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 in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of Rural Low-income Households in View of Life Course Theory

  ――A Case Analysis Based on Henan Province

  YANG Shang-ya1, GAO Xia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2.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were conducted on rural low-income households in some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ural low-income households were still living in the relative isolated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unemployment and other unfortunate events. They were weak in social relations and unable to actively shake off the dilemma of poverty. Some specific cas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life course theory, it concluded that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help rural low-income households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arly prevention, strengthening temporary assistance, improving social relations, making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ther measures i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life course theory; rural low-income household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Henan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这说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国精准脱贫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而对于农村低保户脱贫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救助瞄准认定研究;二是目标瞄准效率研究。梳理目前的研究之后发现,对于农村低保户的研究缺乏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关注,笔者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基于河南省农村低保政策及个案访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农村低保户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农村低保户的精准脱贫问题予以关注,农村低保户精准脱贫过程中应当汲取阿玛蒂亚森的观点“仅仅减少收入贫困绝不可能是反贫困政策的终极动机。根本的问题要求我们按照人们能够实际享有的生活和他们实实在在拥有的自由来理解贫困和剥夺。发展人的可行能力直接顺应这些基本要求”[1]。通过对个人生命历程的研究以及对家庭贫困状况的了解,提高其可持续生计的能力,这也是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 理论来源:生命历程理论简介

  生命历程理论最早是由20世纪60~70年代由埃尔德提出的。生命历程理论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形成的轨迹看成是由众多的“节点”串联而成“曲线”,而这些“节点”与生命事件、人生阅历、个人的主观意愿等方面息息相关。国内的学者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如郭于华等[2]对社会保障制度、下岗职工等问题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德国学者雷瑟琳与雷勃弗莱德提出贫困生命历程观点的四项原则:时间化、民主化、行动者和传记化。另外一个是卡尔?曼海姆提出的,生活在同一时期经历了相同历史事件的人们因所处年龄段的不同会对时代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和记忆。由此,现实中每一时刻就不再是同一时点,而是具有不只一个侧面的立体时间,因为总是有不同年龄组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体验了这一时刻。这就是所谓“同时代人的非同时代性”[3]。从生命历程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不仅是正常状态下的生命周期和生命阶段过渡,而且是紊乱失衡和急需社会支持的生命过程[4]。

  生命历程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但可把其核心部分总结为四项原理:①时与空的定位原理。它是指个人出生的时代与空间地域决定着个人生命的发展走向。它对塑造个人生命轨迹起到了重要作用。②生活的时间性原理。它是指一些特定的生活事件总是在一定的且是比较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发生的,这些生活事件的发生对个人产生的影响有时会大于事件本身的意义。③相互依存的生命原理。它是指生命存在于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自身的社会资本。通过资本的积累可以激发自身生命历程中的活力。④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它是指个人的能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人力量的发挥,能动力量的发挥是个人对自己某种行为的主观选择,它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关键影响[5]。   2 研究方法

  笔者于2015年1~3月在河南省郑州、新乡、开封、周口、洛阳、驻马店、商丘等10个县(市)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定性调查。在当地村民委员会的协助下,接触并访谈了60个农村低保家庭及成员,了解其家庭情况;在对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坚持背景多样化原则;每名被访者的访谈次数为1~3次,每次访谈时间为40~180 min。

  3 研究结果

  通过接触访谈对象,笔者了解到在受访的河南省10个县(市)的60户农村低保家庭中,贫困户享受低保后在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劳动力工作状况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访家庭在享受农村低保前后的变化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享受农村低保后,处于极端贫困的低保户明显减少,家庭成员中的患病人数在减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以表1中的三大变量(家庭年收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中劳动力工作状况)的变化作为主要依据来总结个人生命轨迹的理想模型和农村低保家庭贫困状况的理想轨迹变化,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在享受农村低保之前,在个人生命总体轨迹方面,有20.00%呈现出平滑下降的趋势,有50.00%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在农村低保户的家庭贫困状况变化方面,有21.67%呈现出平滑下降的趋势,有38.34%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无论是波动还是平滑,享受农村低保前的个人及家庭贫困状况在总体轨迹上超过半数都是下降的。而在享受农村低保之后,个人的总体生命轨迹和家庭贫困状况的轨迹超过七成趋于平稳。说明农村低保制度在维持农村低保户基本生存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调研中还发现低保户在精准脱贫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生活环境偏远,出生家境贫穷

  笔者在走访调研低保户的过程中,发现有60%的农村低保户均生活在偏远孤立的乡村,导致其人际交往圈子很小。同时,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低保户的家庭成员在出生时家境就已经较为贫穷。

  3.2 生活伴随不幸,健康状况堪忧

  在这次访谈过程中,接近九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生命中充满着艰辛坎坷,对于这种情况,自己也很难改变,心里充满失望,这种消极的心态使得家庭的贫困状况和个人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3.3 社会关系单薄,支持网?j匮乏

  在调查中,有36.67%的受访户表示,自从享受农村低保后,与自己的亲戚、邻居以及同村其他村民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有58.33%的受访户表示,自己的家庭关系和交际圈并没有得到扩展。

  3.4 缺乏脱贫资本,能动性待提高

  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虽然是低保户,缺乏脱贫资本,但是并没有觉得没有希望,只是认为在自己身上无法找到改变生活的办法,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通过上学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将来能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

  4 生命历程视野下农村低保受助户精准脱贫困境的个案解析

  在60户受访农村低保家庭中,个人发展轨迹与家庭贫困状况都是不尽相同的,这里不再逐个详细描述,由于河南省周口市H村个案Z在受访户中较为典型,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故以此个案为例展开论述。

  4.1 时与空的定位

  “时与空的定位”在生命历程理论上是讲个体出生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和空间地域对于个人生命发展及轨迹的作用。对于Z而言,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女,34岁,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全家以父母经营的小店铺为生。3岁时,经多方求医,小Z被发现患有先天性侏儒症,为了让残疾的Z以后拥有生存的技能,父母让其10岁时开始上学,她的家距离上学的地方1 km,这其实对于Z是十分不便的。上学之初,由于对新事物有着好奇,所以Z即使上学时身体不便,也在尽力坚持。但是家庭当时十分贫困,面对这样的困境,13岁时,她主动要求退学。按照“时与空的定位”原理,Z自身的命运是无法选择,处在当时经济社会正在急剧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享受不到良好的公共服务,Z也是无力改变这种基本状况,身体的先天性残疾与短时间的知识学习导致其缺乏足够的生存资本。

  13岁退学之后,一直处于无业状态,20岁时与年龄比Z大七岁且是中度智障的丈夫结婚。4年后,婆婆偏瘫中风,花费的医药费用导致其家庭经济状况急剧下滑。在接下来的6年中,为缓解家庭压力,Z从母亲手中接过小店铺并且开始养猪,取得了一定的收入,尤其是2010年成功申请到农村低保救助,家庭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婆婆胳膊摔断,让原本经济有所好转的家庭再度陷入贫困。从“时与空的定位”原理来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医疗保障以及相关服务并不完善,因病致贫似乎是跟随Z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不管是自身幼年时的疾病,还是婆婆的严重疾病,都在一步一步让其从生命轨迹的上升途中停止,甚至使生命曲线继续向下滑落,不断地影响着Z的人生轨迹走向。正如Z自己说:“我不但在个子上矮别人一截,我的尊严似乎也会打折,自己和婆婆的病一直围绕着我们这个家庭,别人也看不起我们,人生的好机会似乎永远也不会找到我、眷顾我”。图1是Z生命发展轨迹图。

  4.2 生活的时间性

  “生活的时间性”是指生命中的事件对于个人的影响程度与生命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有很大的关联,有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影响要远远大于事件本身对个体的影响。2000年,Z与丈夫结婚,双方的婚姻与疾病本来就给这个贫困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加之两人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整个家庭经济状况陷入了严重困境。正当夫妻两个靠Z的父亲小店铺生意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之际,Z的婆婆中风瘫痪,卧床不起。按照“生活的时间性”原理,在2004年这个时间里,婆婆中风瘫痪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事件本身的影响,因为在这一年,家庭经济情况本来就亟待改善,婆婆的重病不但限制了丈夫的外出务工时间,更让这个家庭的贫困状况雪上加霜,在这一年里,Z的家庭跌入了人生轨迹曲线上的最低点。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虽然Z靠养猪使家庭情况有所改善,而儿子上学的费用又使整个家庭的贫困趋势向下移动。从“生活的时间性”原理看,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孤立来看都似乎不会对家庭造成重大的打击,但是上述三件事的发生时间相对密集,且发生在本就贫困的Z家庭。   4.3 相互依存的生命

  “相互依存的生命”是指个体不是独立的,是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2010年在经历了婆婆患上严重疾病、自己身体残疾等一系列不幸事件之后,Z获得了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农村低保补贴,改善了家庭条件。Z的儿子所在的学校通过了解情况,对这个被疾病困扰的家庭进行了救助,免除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教育支出的减除,对于Z及整个家庭的贫困状况都有所缓解。在Z“相互依存的生命”中,亲戚朋友无疑是对她的最大支持,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为了让Z对孩子的健康放心,Z的姐姐主动为Z的儿子提供住宿和食宿,细致的照料能够使Z的儿子茁壮成长;在Z享受低保之后最困难的时候,Z的小姨给了她力所能及的资金支持和情感支持。Z也不定期可以享受到来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Z对其他生命的依存使其在人生轨迹由下滑的方向逐渐变得平稳。

  4.4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是指个人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发挥作用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事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环境。针对Z而言,在2006年以前,Z所处的生命轨迹是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先天性残疾、家庭贫困导致其辍学、儿子上学、婆婆患病等这一系列事件的接连发生,让Z没有时间和能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2006年,Z和丈夫开始养猪,渐渐有了自己的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改观,并在2008年继承了母亲的小店铺进行经营。结合“个人主观能动性原理”可以看出,Z有两个特点,一是心理上对生活充满信心。Z说:“虽然我在身体上是残疾的,但是我心里一直都没有灰心,我不能倒下,不仅为我自己,而且我还要为我的孩子和婆婆营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让别人看得起我们家。”这样的心态使得Z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自暴自弃,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困难。二是行为上是积极有为的。在享受农村低保之前,Z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并没有仅仅等待别人的救助,而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困境,并且想方设法从多渠道增加自己的收入。在享受农村低保之后,尽管在2012年养猪开始赔钱,但是随着Z对自己小店铺的苦心经营,自己的生活还是有了一定的改善。心态积极和行为主动是Z在困难时期生活水平也能有所改善的重要原因。

  5 生命历程视野下农村低保户精准脱贫的应对策略

  5.1 重视早期预防,进行“上游干预”

  对农村低保户家庭成员应注重“上游干预”。目前的农村低保制度属于一种事后补救政策,社??救助更应该侧重于事前预防。重视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早期预防,对以后生命轨迹趋势的提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缺少预防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农民致贫与返贫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6]。增强救助的预见性,拓宽救助范围,可以节省救助成本,防止新的社会问题产生。如有学者提出应设立专门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营养保障计划,特别关注贫困儿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尽量减少其受到贫困文化的影响,保障其成年后能更健康地融入社会[7]。

  5.2 强化临时救助,防止灾难降临

  应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发挥民间组织作用。目前临时救助的覆盖范围十分有限,依据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应逐步扩大临时救助的范围,进行多方筹资,建立帮扶农村贫困家庭和人口的专项扶助基金。同时,民间组织也应发挥其社会救助的功能和志愿服务的精神。另外,在强化临时救助时,应对农村低保户家庭成员的脱贫救助注重制度衔接,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针对低保对象生命历程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整合和制度衔接,如对没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民政部门还可以通过简易富农项目使其脱贫,如种大棚菜、养猪喂鸡等小型家庭致富项目,实现保障与帮扶一体化[8]。这样就可以为农村贫困人口创造脱贫时机,为其生命历程的发展创造机会,也可以保证临时救助的效果和质量。

  5.3 完善社会关系,促进相互依存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不可避免的。农村低保户要想实现自身贫困状况的改善,必须要尽己所能改善目前的社会关系现状,具体而言可以发挥村委会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沟通联系作用,针对本村的实际情况开展结对帮扶,做到“一对一”精准帮扶,这样既可以让村民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也可以帮助农村低保户完善其社会关系网,促使其尽快脱贫。

  5.4 进行资本投资,发挥脱贫能动性

  这里所说的资本既指人力资本,也指非物质资本。对农村低保户家庭成员而言,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去从事工作改善生活质量。人力资本积累是一项改变个人生命历程的重要投资,也是发展型社会政策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让个人在生命历程中发生重要事件时抓住时机,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自己的贫困状况。另外,要提供更多的非物质资本即非物质性福利,包括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或雇佣专业服务来帮助农村贫困家庭赡养老人,或者照顾患有疾病的家庭成员,让有工作能力的家庭成员可以出外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这样就有助于青壮年农民脱贫能力得到提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204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