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一、创设情境,培育情感
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感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触景生情”,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生情”,让学生“动情”。英国教育家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中强调:“一名教师,你首要的紧迫任务就是去创造一种吸引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音乐课中语音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特殊的教学手段,不经意地使用语言,谁也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特殊性,但是当教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作用,比如教学《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时,我用精练的语言首先向同学们讲述汶川大地震时我们捐款帮助灾区孩子的一些感人事迹,学生听得非常感动,然后出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学生由于熟悉地震时全国人民帮助灾区的事迹,深深地被感染,唱起来格外动情,很快进入歌曲的情感教学。
(二)设计游戏环节创设情境。在游戏情境中学习,要让学生在玩乐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学会各种各样动作的同时,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增强动作的敏捷性和协调性。如在学习《走进西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伴随旋律试着跳一段藏族的踢踏舞。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觉得这是个有趣的游戏。在玩乐中,学生接触了踢踏舞的基本要领,了解藏族音乐的节奏特性。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当今我们倡导的愉快教学。
二、以声传情,培育情感
音乐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在声情并茂中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升华。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境、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优美语言,声声于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要准确,要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得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实现以声传情。
(二)规范范唱,以声动情。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音乐教师要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范唱歌声所打动,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兴趣。
三、以情感人
在教学中,教师个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为之感动。教师情感素质的高低,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不能只把教学当做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还要把它当做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热情洋溢、态度积极,只有以情才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从而主动、充满激情地参与到音乐艺术活动中来。
(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能听出音乐的“意味”,感受作者的意图,还要能触类旁通,了解文学、美术、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来启迪、激发、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敞开心扉,体验美感。如教学《唱脸谱》一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才能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二)教师要以情感人。教师在导入歌曲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歌中的人物,与总体形象同化,达到人我一体、物我交融的境界。从心理活动来说,我就是歌中的人或物,置身于歌曲音乐形象中。然后以情感人、以情带声的范唱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如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导入,该歌曲以质朴而深情的语言、优美而平缓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大海、故乡和妈妈深厚、真挚的情感。在该歌唱导入时教师可以想象“我”就是歌曲中的主人翁,如此只要充满真挚的感情,通过熟练自如的范唱,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以情育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启迪、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情感层面。特别是那些令人愉悦的音乐作品,在听后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奇异的神采。如在教学《椰风海韵》时让学生欣赏《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启发学生从优美的乐曲中去想象海南岛迷人的风光,战士们站岗保卫边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在优美深情的歌声中,领略伟大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的同时,展现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为人民守卫国土的精神风貌。看似歌颂海南,其实是歌唱驻守南疆的部队官兵,但让学生感受的却是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总之,在音乐课堂中,将音乐的情感性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情入手,以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将学生领入音乐情境之中,时时唤醒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追求。使学生喜欢音乐,乐于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音乐艺术教育真正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2159.html上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