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龙潭乡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县城南部山区,东抵瓦厂乡,南至鸡街乡,西连永平县龙街乡,北靠顺濞、太平二乡。辖国土面积181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龙潭村,乡因此得名,距县城85公里(公路)。全境海拔在1620~2610米之间,下设7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有59个自然村,全乡境内分散居住着汉、彝、白、苗、傈僳、回、傣、普米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75.6%,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中,农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构建和谐农村的过程中,龙潭乡把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与和谐农村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民族文化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龙潭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广义而言,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适应和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几乎囊括了所有与民族生活相关的事物和现象[1]。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的多样性。龙潭乡各民族在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生活状态,也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方面,目前龙潭各民族都还保留了在重大节日穿着本民族服装进行庆祝活动的传统,密古、清河等村委会,年纪在50岁以上的群众中多数还以穿着民族服饰为主。其次是各种民族节日繁多,如彝族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苗族主要节日有天岁节、地岁节、龙头节、牛王节、祭祀节、除夕夜;白族节日主要有火把节等;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等。民族语言丰富,龙潭乡现如今保留了许多民族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还保留了用本民族语音沟通交流的习惯。民族习俗多样,彝族杀猪饭、彝族打歌、彝族婚礼葬礼、苗族狩猎、正月十五白族山庙会等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3 民族文化在构建和谐农村中的积极意义
和谐的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智慧结晶。龙潭乡民族文化是其构建和谐农村的基石。
3.1 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但也有共同的地方,比如崇拜自然、强调家庭团结、尊老爱幼、勤劳诚实。总的来说都有积极向上、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思想。龙潭乡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重德精神,正是体现了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在长期的通婚、民族交流中,各个民族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对他族民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为构建和谐龙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土壤,调和了农村的许多矛盾。
3.2 民族文化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村民之间的交流较少,立足各种民族节日,举办民族文化活动,使人们有机会聚在一起,有利于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龙潭地区过去由于缺少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赌博在当地很是风行,通过村社组织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民族歌舞比如“对歌”、“打歌”等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有效遏制了人们参与赌博的行为。民族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使得该地区民族更加团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3.3 民族文化的繁荣是龙潭乡发展经济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核桃、野生食用菌、花椒、黑山羊等农牧产品逐渐走出大山,龙潭地区生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相较于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经济发展却显得尤为落后。相对经济资源而言,民族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更是它的资源优势,民族歌舞、刺绣、扎染、民居和民间故事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冲击,将民族元素和民族特色融入地区产业发展的产业链中,才能成为龙潭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就劳动者个人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也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2]。民族文化的繁荣是龙潭乡发展经济的重要一环。
4 龙谭乡民族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民族地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欠缺。
龙潭乡大部分自然村的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我国早在“七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至今龙潭乡大部分自然村基本都配备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但是相关的设施设备较为缺乏和落后。在建成的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文化站有名无实,只是挂了牌子,图书馆和文化站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龙潭地区电视信号基本普及,但宽带、通信等传媒仍滞后。
4.2 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待提高。
近年来,龙潭地区农村文化活动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比如,文化下乡活动、农家乐等这类文艺活动演出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但这些文艺活动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少地方文化活动还是围绕简单的文艺体育活动,主要是让民族地区的农民笑一笑、乐一乐,而并不是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第二,那些具有深远价值的民族歌舞还需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层次的挖掘。
4.3 优秀民族文化在逐渐消失。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优秀民族文化受外来流行文化的冲击。比如,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民族歌舞有的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城市流行的广场舞。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考古意义的传统民居和建筑已经被一些小洋楼取代。第二,农村民族文化认同感缺乏。部分地区的封建迷信、喝酒赌博、寻衅滋事等现象频繁发生就是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人们转而寻找其他感官刺激的表现。第三,农村传统文化衰落。比如多数年轻人已经不再穿戴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服装服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后继无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不再盛行,相反一些西方的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大受追捧。 5龙潭乡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对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做法
5.1加强领导,夯实基础,支持鼓励
龙潭乡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龙潭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各民族大力弘扬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春节等节日组织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活动,通过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和鼓励,大大拉近了民族之间的关系,对构建和谐农村起到了重大作用。
5.2落实政策,强化宣传,资金支持
大力倡导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想, 提高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意识、发展意识、共荣意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蔚然成风,平等、 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普遍形成。在各民族开展相关民族文化活动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龙潭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在民族文化活动中设立一定的奖金,对做得好的集体、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5.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凝心聚力巩固发展民族文化
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修建了一批基础设施,为各民族提供了开展相关活动的场所。对贫困的群众不管是什么民族都给予公平的扶持,通过发展来解决各民族所遇到的困难,通过漾濞现在实施的扶贫工作,整合各种资源把民族文化建设融入到扶贫攻坚的工作当中。
5.4积极组织引导弘扬推广
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各族群众进行培训,教授民族舞、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等。引导群众参与到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中来,对一些不良的社会习俗进行批评教育和引导。借助省、州、县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弘扬和推广龙潭乡丰富的民族文化。
6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农村的建议
将民生改善与新农村建设、民族文化建设、小康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坚持工作的连贯性,不搞短期行为和形象工程,要出成效,管长远,使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 通行环境等得到明显改观。推进改革,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积极推进民间演艺队伍建设,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才资源库。缩小贫富差距,提供强劲的整体实力。把各项优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帮助转化成缩小民族差距的途径,逐步缩小各民族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用足用活政策,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要紧紧抓住国家对民族地区在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方面实行更多优惠政策的机遇,努力营造争取落实民族策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政策的研究,努力提升民族政策争取落实效果,确保民族政策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依托龙潭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意义,在社会发展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发掘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源,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通过积极引导、合理组织把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发展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在龙潭民族地区形成一种对社会有引导作用的正能量,保持了社会的有机结合,保护了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保持了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
各民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中,都有发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权利,通过各民族的节日、服饰、语言等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创新,使得龙潭乡内的各种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各民族在传承自己的民族传统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保护和发展使得许多民族的传统得以保留,为后代保留了许多可贵的精神财富。在保护好自己民族文化的前提下,也使民族之间少了许多矛盾,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