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困生所占的比率较大、我校开展学困生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以学校教学为主,从教师的教学素养、家庭教育、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进行分析,针对语数英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好学困生的矫正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原因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承载着育人重任,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努力下,大多数学生像花儿一样灿烂开放,而部分学困生却像田间野草一样令人生厌。这些学生怎么啦?是天生的吗?这与学校教师教育因素有关。教师起初耐心地教育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颗纯洁的心灵,然而在经过一番无望的守候以后,逐渐放弃了蹒跚的丑小鸭,忙着培养那些振翅欲飞的天鹅。于是得到教师关注的天鹅就会飞得更高,而那些折翅丑小鸭逐渐失了宠爱,甚至被遗忘。
有的状况下,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或生怕学生学不好,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拉着学生跑,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渐渐地掉了队,成了学困生。班上提问也是优生抢答,其他的当听众就过了。调查显示,只有大约19%的学困生被经常提问。
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弃下学困生,部分学生本身条件不错,但教师不愿花精力为学困生补课,放弃了这些可能有所发展的学生。如六年级的殷××只要上课不闹事,教师便不会“麻烦”他做作业,他落得个清闲,只好学习落下了。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4%的学困生经常被单独辅导。
二、学困生自身原因分析
1.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
人的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人与人智力、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学困生学习困难是相对一般学生来说的。一般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极少数学生则不能,他们因智商低、能力弱、反应迟钝而跟不上学习的节奏,所以学习困难。
案例一:六年级学生王强(化名),年满十三岁,他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不知道自己多少岁,不能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上课完全不能参与学习,是重度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培智生)。
案例二:六年级学生李立松(化名),学习用心,努力上进,但考试成绩很难达到60分。原因是他学习的节奏总比别人慢半拍,别人背一段课文需要5分钟,他不少于8分钟;别人做笔记记好一句话,他只能记半句。课堂上常见他着急地恳求教师:“老师,您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或者说:“老师,等一会儿。”尽管老师耐心地帮助他,他也努力地学习着,但最后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2.自卑心理造成的学困生。
他们的自卑可能源于家庭,可能来自于学校。在学校如果因犯错受到批评,埋怨、训斥,常处于“气”的环境和氛围中,他们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是比不上别人。于是进取心失去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失败后自我评价低,信心不足,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调查表明,61%的学困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一般,并不强烈。
三、家庭原因分析
1.家庭变故。
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和人际关系都随之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对于学生(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心理学家李?索克语)。另外,由于家庭成员的突然去世等重大变故,导致孩子心理受到创伤,这些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一生。心理阴影很难抹去。这种家庭的孩子成为学困生也就不足为奇。调查显示,学困生中,有约7%是有这类家庭变故的。
2.留守儿童家庭。
调查显示学困生中,有约12%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关爱,心态失去平衡,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想念父母,学习不专心,学习效率低下,成为学困生。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形成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的客观原因,还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要想对他们进行转化,必须找准成因,对症下药,同时要呼吁社会、家长重视教育、孩子、下一代。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同时为他们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2810.html上一篇: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