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有利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而且还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国民经济化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还是学术研究均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1.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下调以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就会转移出来,并且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这样农村中的劳动力就会向城镇和非农业产业转移。
正是由于传统种植业的生产效率较低,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且还需要更多的工时, 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村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之上,使得种植业产出的效益较低,造成农民收入难、收入低。因此,为了实现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就需要将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之中转移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中的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让少数的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中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多种农业,由此促进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
因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因此,农村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因此轻工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所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数都集中在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当中。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在国际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其竞争的成本主要是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与此同时,随着轻工业的不断发展,也为农村中的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另外,随着房地产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需求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大都转移到城市建筑业当中。由此可见,劳动力资源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我国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因而农村中一部分劳动力就会转移到第三产业当中。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有超过一半的转移到第三产业当中,其中大部分都转移到住宿、餐饮、娱乐及文化之中。但是,这些行业对于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因此一般主要是年轻的劳动力。另外,第三产业之中餐饮、商业等行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因而劳动就业的人数不断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主要为城乡分割二元体制,但是这种体制造成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随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中。尽管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转移到了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制度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不能够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由于这种体制导致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就会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造成结构性就业问题的出现。
2.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资源配置失衡
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别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我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主要依靠无限供给的低价劳动力作为收益的来源,从而丧失了进行产业结构整改的动力。同时也影响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因此,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增长方式不能够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影响以劳动资源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迅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自然资源相对较匮乏,以消耗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制造业并非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服务业为中心,在以不浪费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之内,不仅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第三产业,并且还要在东部及沿海地区发展也应继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继续发展第三产业。但是,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这就导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的供不应求,进而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的,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也主要取决于农民工素质的高低。首先,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让农村的学生或者没有上初中、高中的农民子弟提供一定的职业培训机会,让其在未来的生活中凭借自己的技能谋求职业。尤其是我国现阶段技术人员短缺,因此要加强对于技工学校的建设,进而能够缓解技工短缺的状况。其次,企业中的管理部门也可要加强对于农民工技能的培训工作,通过制定统一的民工技能考核及认证等程序,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机制。对于新招来的农民工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2.调整产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 (1)首先,国家应改革农村中的土地制度,鼓励将农业经营规模化,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了农业化的发展趋势;其次,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既要改造传统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还要改善农业的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再次,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农业资源在农村中或者城市中得以合理配置,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应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使农民组织与经济实体进行有机融合,继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因此要积极发展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由于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收的劳动力较多,并且投资少、见效快,在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农民工权益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会引起区域差距的不断增大,因而要取消农民进入城镇发展的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对于中小城市,可以适当取消一些对农民工进城的限制性条款和收费等,也可以适当放宽农民在城镇落户的条件。虽然一些大城市会面临不同程度的人口压力,但是也要积极解决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对农民工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予以优先落户的奖励。
建立城乡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第一,要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建立以开放性、流动性及自由竞争多功能为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从而为农民工在城镇或城市就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第二,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将信息向社区、乡镇以及培训机构等延伸,为求职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第三,保证劳动力市场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按照相关的要求将劳动力市场建设列入到财政预算当中,加强对于资金的管理。
4.加快城市化建设
加快城市化建设有助于第三产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其原因就在于加快城市化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效益的基本建设投资,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的发展,创造诸多的就业机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具有相互推拉、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不仅要发挥产业结构中调整的拉力作用,并且还要加大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作用,强化发展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同时,在两者的关系之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更好的带动整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053.html